首页 理论教育 马铃薯的传播历史与文化意义

马铃薯的传播历史与文化意义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雍正年间,马铃薯在河北一带又被当地农民称之为“地生”,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区域进一步得到扩大。历经300多年的传播,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外来的马铃薯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时至今日,马铃薯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马铃薯的研究工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

马铃薯的传播历史与文化意义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最早进行马铃薯记录的为万历朝进士蒋一葵,其在所著的《长安客话》中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万历朝另一文人徐渭也有一首题为《土豆》的五律诗:“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说明马铃薯在万历年间已经开始种植。农学大师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对马铃薯有所描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明代晚期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正月十六之后的宫中灯市中就能看到“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但是这一时期马铃薯尚未普遍种植,只能作为较为稀有的蔬菜出现在达官贵人的餐桌上,普通老百姓很难品尝到。到了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马铃薯本身对于土壤肥力要求不高,所需要的栽种技术普通老百姓也基本能掌握,加上其产量比传统蔬菜高许多,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接受,马铃薯也由权贵美食转向普通人的餐桌。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皇室的蔬菜供应不再是专人进行种植,因此马铃薯的种植方法也就很快扩散到京城周边,特别是天津、河北等京城周边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1682年编撰的《畿辅通志》物产部记载了马铃薯相关资料,1685年所出版的《宛平县志》中就提到了“地豆”,说明18世纪中叶马铃薯在京津地区已经广泛种植。在雍正年间,马铃薯在河北一带又被当地农民称之为“地生”,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区域进一步得到扩大。到了清代中叶后,由于社会稳定,多年无战事,人口出现剧增,为了解决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粮食问题,人们开始寻求高粱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以外的食物,由于马铃薯具有淀粉含量高、产量稳定的特性,很快就被农民优先考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铃薯迎来了种植高峰。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允许农民自由流动,鼓励移民垦荒种植,伴随着人口的流动,马铃薯及其种植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甚至在西南、西北地区及陕南高原等一些偏僻地区也开始种植。1700年出版的《松溪县志》提到康熙十八年(1679)县府曾号召民众种植马铃薯,因此在1679—1700年马铃薯在福建也有广泛种植。按汉中知县严如煜所称,嘉庆年间的马铃薯单株普遍可结实数十颗,即使在贫瘠的沟地,通常栽种后也能产出十数石马铃薯,说明在当时的条件下,马铃薯的种植技术相比其他作物来讲已经比较成熟。1848年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马铃薯的素描图,书中描述了不同花色、不同叶形的马铃薯,说明在19世纪前期,我国的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已有大面积种植,并有相当的产量,当时生产上所用的品种也并不单一,并已有压茎栽培和多种食用方法。到道光年间,马铃薯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种植马铃薯开始在全国蔚然成风,南至闽粤等地,北至内蒙古、东北,几乎随处可见马铃薯的身影。历经300多年的传播,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外来的马铃薯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时至今日,马铃薯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马铃薯的研究工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农艺系技师管家骥在1934—1936年从全国各地收集整理马铃薯地方品种,并从英国、美国引进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通过品种比较鉴定等手段,最终选出了卡它丁、七百万、红纹白和黄金4个优良品种,分别在江苏南京、陕西武功和河北定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推广效果比较明显,随后又开展了进一步的引种和品种改良、杂交育种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马铃薯育种与推广应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马铃薯育种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世界各国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马铃薯种质资源得到引进,育种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地的科研机构和育种专家先后培育出100多个优良品种,生产上有一定推广面积的品种有40余个,并进行了3~4次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病毒病等严重危害马铃薯生长的病害,通常每个新品种都比原有的生产种增产15%以上,其中所培育出的“克新一号”品种1982年在东北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00万亩以上;张家口地区坝上农科所培育的“虎头”品种对晚疫病有较高抗性,产量也比传统主栽品种高30%以上,1983年在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万亩以上;这些优良品种的培育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种植效益。在种薯生产方面,1974年已经开始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在马铃薯脱毒繁育方面,并且基本建立了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的繁育体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