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传播的文化价值:传播与文化教程

网络传播的文化价值:传播与文化教程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传播正在给中国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网络传播已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对中国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在工业社会中,交往实践的纽结主要是利益,而利益的驱动使不同的个人、不同的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察,网络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意蕴。

网络传播的文化价值:传播与文化教程

网络传播正在给中国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网络传播已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概括来说,国内目前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可分成三类:一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在研究。研究人员主要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这种研究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具体运用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表现为网络作为一种科学的成果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政治的工具。三是作为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研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即从价值层面研究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在国内学界,对网络传播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的发明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的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人类新文明的诞生;另一种观点则把网络看得一无是处,认为网络是文化侵略的工具,暴力犯罪的温床,色情泛滥的场所,它正在使人类的精神丧失,因此建议人们尽快离开网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必须对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方能对网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把握。

毋庸置疑,网络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对中国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因此,认识和研究网络传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站在网络时代的高度,以网络时代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来评价网络传播的意义,确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三个基本特点。在网络时代,要防止以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来看待网络传播的消极面。网络时代的新思维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是思维的全球性。网络上进行的文化交流,大多属于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其思维的取向必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和人类性的文化,而人类共性的东西又蕴含于民族性之中,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世界性的基因、要素和组成部分;没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就不会有世界性的文化。其次是思维的技术性。在网上进行交流、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时,思维运作不是“纯理性”的,而是理性思维与操作计算机和运用网络工具分析研究各种信息资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次是思维的融通性。在网上建构新的形态,创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技术思维能力,并使三者融会贯通。

认识网络的文化价值的基本立足点有两个:一是网络传播是否有利于人类交往方式的提升;二是网络传播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如前所述,交往是人的社会本性。但人的交往方式、交往的时空范围受到交往工具、通信手段的制约。在古代社会,落后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使人类只能进行近距离的交往。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存与交往方式,经过历史的积淀,在每一地域上都形成了严密厚重的宗法血缘关系网。这些宗法血缘关系网便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基与范围。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千余年来僵化不变的农业社会交往方式的宗法血缘性受到直接冲击。今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突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网络使全球性普遍交往成为可能。

对交往的全球性而言,其标志有二:一是互联网、跨国公司的发展促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而带来贸易、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全球性交往。二是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的Cyberspace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一个人可以和身处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交往具有了全球性、普遍性和无限性。在网络社会中,交往的主体是无中心、非单一的;交往方式也由等级式、单向度向平等性、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交往实践成为网民的基本生存方式。在工业社会中,交往实践的纽结主要是利益,而利益的驱动使不同的个人、不同的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网络时代,由于知识与信息价值的飙升,使共同体的形成更多地由知识与信息连接。显然,由“信息之缘”结成的新型共同体,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共同体”,或者叫“电子共同体”,它正在对交往实践的单一取向——“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产生强有力的冲击。网络社会之所以能为人们打开超时空的、全球性普遍交往的通道,最主要机理就在于它是一个依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形成的信息化社会。信息通过网络在全球自由传递和流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财富就有可能为网上每个人所共享。此外,网络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是十分突出的(如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信息垃圾、网络黑客、网络信息垄断等),但它并不影响人类的整体文明进程。如果我们立足于人类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来认识网络,就不会因网络的负面效应而反对和否定网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察,网络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意蕴。(www.xing528.com)

其一,网络为人类建构了新的文化传播载体。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全球性的信息中介系统,是全世界无数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不断绘制而又永远绘制不完的变化莫测的巨型图画[4]光纤通信的发明使文化资源和产品以光速在全球同步传播,从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就国内而言,网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形式。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有肯定性的论述:“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5]网络的发展表现出人类的创新智慧,而在网络中发生和传播的各种文化样式,则是徜徉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生存方式的探索与追求。这种追求不只是指向技术性的未来,而更多的是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网络的发展,是一个以主体精神为中心而进行的从虚拟到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充分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现实中创造着新的物质财富,一方面又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创造新的精神财富,并努力使二者得到和谐的统一。一旦人类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人的一切价值,那么也就意味着人类已经达到自由的彼岸。

其二,网络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网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网络技术的数字化使人类文化的交往和交流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使文化传播展现出新的层次、新的状态和新的境界。网络拓宽了现实的社会交往领域,彻底改变了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突破了基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的狭隘的人际交往范围,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国际化。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特点,为人类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不同领域和不同形态的文化交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人类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网络凸现了资源的共享性。网络使人们能够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来共同创新和发展,人们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在网络时代,人们置身于一个网络化的虚拟空间,形成网上交往方式。不同的人群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切磋观点;各种文化形态互相学习、相互吸引、相互创造。这种全球知识、文化共享的过程,强化了人的活动功能,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扩展和深化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与交往。可以说,网络化为现代人提供了积极生存的时间和积极发展的空间。

其三,网络促进了文化资源在全球的流动与重组。网络不仅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历史进程,促成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体制的变革,提高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水平,而且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交往内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现代人的精神面貌。网络使信息的流动不再有国界的限制,从而导致文化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活动的范围被扩展到全球规模的水平上。文化资源在全球的流动和重组,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此外,网络促使人们从个人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因为人类的生存是个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生存利益只有通过全人类的生存利益的实现才能实现。没有人类的生存,个人也不能生存。每个人都必须以全人类的利益为重,这将成为每个人行为的最高尺度和准则

其四,网络传播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语言符号世界。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尤其是作为语言时尚的各种社会流行语,更是最为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语言文化现象。计算机网络上的流行语和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社会流行语现象,就是当今中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照。有关计算机的一些专门用语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迅速地进入社会生活,普及到十分广泛的社会层面,成为人们日常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流行语汇。1997年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将“软件”“硬件”“网络”等有关计算机的用语乃至由此派生出的新语义收录了进去。到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流行语》一书所收录的50余条“科技流行语”中,大多是与计算机和数字化信息网络有关的新语词,许多有关计算机的用语很快就被赋予新鲜有趣的新的寓意,化作了一些通俗、幽默、口头禅似的各种社会流行语。有关计算机的社会流行语作为一种当今的强势语言,其本身无疑也在有力地推进着数字化社会的进程。

其五,科学地认识文化传播中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尽管现在人们还很难全面而准确地描述这种现代层面的网络文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它都是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即“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化所依附的载体,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文化。在网络中,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它才能被识别、理解和处理。这就决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转变,而在于如何转变。当然,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应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只有这样的网络文化,才是活生生的、有无穷创造力新时代的全新文化。事实上,所谓的网络文化也不是全球绝对同一的文化。网络文化是一个具体的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超民族的网络文化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实现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型的民族或国家,其网络文化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特殊的和丰富的,而不可能是超民族国家的抽象的一般性文化。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换言之,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越是真正的网络文化。因此,发展网络文化与实现传统文化具体形态的转型之间是不矛盾的。任何具体的特殊的传统文化,只要它能够使自己数字化,就可以转化为网络文化。而使自己数字化,这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自身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所应该具有的意向性。可以断言,任何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将在网络时代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栖身之地,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