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全球价值的跨文化传播

华夏传播理论:全球价值的跨文化传播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卦卦象为上坤下乾,即天在下、地在上,象征天地交合,因而万物通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古人认为,天地有“元亨利贞”之德,因而天地相交,产生生命万物,并使生命万物通泰发展,自由生长。“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观念贯穿整部《周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华夏传播理论:全球价值的跨文化传播

正如“和而不同”的共同观念造就了儒释道的共存之道一样,“和实生物”“交而遂通”的共同认识也成就了儒释道之间的互相融通。

西周末的周太史史伯就对“和”与“同”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辨析:“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以他平他”,只要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但是,让相同的无差别的东西叠加,“以同裨同”,就会因缺乏竞争而窒息生机。西周灭亡,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22]张岱年认为:“和包括了‘他’与‘他’的关系,即包含不同事物的关系,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稳,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23]也就是说,异质的事物能产生新的美好状态。

《国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以《泰》《否》两卦最为形象。《泰》卦卦象为上坤下乾,即天在下、地在上,象征天地交合,因而万物通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周易·泰》)《否》卦卦象为上乾下坤,即天在上、地在下,象征天地不交,因而万物否闭。“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否》)古人认为,天地有“元亨利贞”之德,因而天地相交,产生生命万物,并使生命万物通泰发展,自由生长。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学习天地之“元亨利贞”,上下相交,实现心志之同。(www.xing528.com)

“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观念贯穿整部《周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周易·归妹》)“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传》)实际上,“通”在《周易》中有一个形象的隐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系辞下》)远古时代的人要生存,往往需要突破横亘的大川,并能往来不绝。《周易·系辞上》:“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正义》:“‘往来不穷谓之通’者,须往则变来为往,须来则变往为来,随须改变,不有穷已,恒得通流,是‘谓之通’也。”[24]因为“往来不穷”,所以“恒得通流”;因为“恒得通流”,所以能持续长久。因而《周易·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王弼注:“通变则无穷,故可久也。”[25]孔颖达疏:“所以‘通其变’者,言易道若穷,则须随时改变。所以须变者,变则开通得久长,故云‘通则久’也。”[26]无论是“和实生物”,还是“天地交而万物通”,都有一种通过交往实现久长的愿望,这也许是儒家生生不息的奥秘。

当然,“天地交而万物通”不仅仅是儒家独有的观念,而且是中国文化共享的观念。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第三十二章》)《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天地不合,万物不生。”《淮南子·泰族训》:“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太平经》卷六十二:“圣人者象阴阳,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和合因缘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