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探索交—通—合与传播的交往观

华夏传播理论:探索交—通—合与传播的交往观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64卦可看作人类交往的现实“图式”,其中的伦理法则构筑了人类交往的理想世界。《周易》的交往观可以简称为“交—通—合”。“交—通—合”意味着,传播是不同心灵的交汇,是交往障碍的消除和心灵的相通,是人与理想世界的价值契合,以及人与人心志的融合。

华夏传播理论:探索交—通—合与传播的交往观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以往的《周易》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外在框架(用传播解《周易》)到“内在理路”(用《周易》解传播)的转变。其重要特征,就是不再将现代传播学的框架简单套用于《周易》文本,而是从《周易》的思想内核出发,生发出传播的基本观念和特征。从“内在理路”研究传播的意义,不是为西方理论提供了东方“注脚”,也不仅是提供了西方问题的不同回答,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为理解人类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

《周易》的传播观念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更体现在交往层面,特别是“化变易为不易,因不易而简易”的思维方式。《周易》不仅为人类交往绘制了“现实地图”,还建构了“理想世界”。64卦可看作人类交往的现实“图式”,其中的伦理法则构筑了人类交往的理想世界。64卦实际上是一个8×8的矩阵,“经线与纬线”的不同交叉组合,就产生了不同的卦,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按图索骥”,任何一种交往情境都能“对号入座”。伦理法则更加简易,体现为“中”与“正”。总之,“变易”的世界有着“不易”的法则,因而能够“简易”地把握。

《周易》的交往观可以简称为“交—通—合”。在《周易》看来,传播是不同事物相交、相通、相合的过程,起始于“交”的起点(建立联系),实现于“通”的状态(往来无阻),寄寓于“合”的理想(志同道合)。“交”,是从阴阳之交,推及生命男女、君臣上下和天下同人之交;“通”,是从“济通致远”,推及“上下通泰”和“心灵相通”,归结于“通天下之志”;“合”,是从“器盖相合”,推及“合道”“合德”与“合志”。“交—通—合”意味着,传播是不同心灵的交汇,是交往障碍的消除和心灵的相通,是人与理想世界的价值契合,以及人与人心志的融合。

【注释】

[1]本书中的《周易》指《易经》《易传》合成的整体。一般而言,《易经》的名称通常既可指除去《易传》的古经部分,也可统称《易经》《易传》合成的文本整体。

[2]于豪亮:《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85页。

[3]廖名春认为,《周易》地位尊显,根源于孔子晚年的好《易》。见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9页。

[4]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5]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6]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学道德含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自序一”第1页。

[7]郭齐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8]王堃、黄玉顺:《易学思维在冯友兰理学中的运用》,《中州学刊》2013年第7期。

[9]〔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自序一”第1页。

[10]高亨:《周易杂论》,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第110页。

[11]李国正的《我国春秋时期的说卦与讯息传播》(1994),见余也鲁、郑学檬主编:《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0—193页;此后在《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2001)一书中进一步扩展,几乎用半本书的篇幅论述了“《周易》与传播”的相关问题。见李国正:《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3—126页。萧小穗:《修辞建构的“天意”:〈易传〉的拟天手法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4期。

[12]关绍箕于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播理论》,多处涉及《易传》的传播观念,见关绍箕:《中国传播理论》,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其在后来的《中国传播思想史》(2000)中,专门研究了《易传》的传播思想,见关绍箕:《中国传播思想史》,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第157—167页。

[13]陈国明:《易经八卦与人际关系的演进》,《中华易学》1996年第202期。

[14]陈国明:《易经八卦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式》,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03—229页。

[15]Guo-Ming Chen,“Bian(Change):A perpetual discourse of I 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7,no.4,2008,pp.7-16.

[16]Guo-Ming Chen,“Toward an I Ch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72-81.

[17]陈国明:《关于〈易经〉传播模式》,赵晶晶(J.Z.爱门森)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1期。

[18]Xiaosui Xiao,“Yijing as a self-circulating and self-justified Chinese cultural discour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5,no.1,2006,pp.1-11.

[19]Xiaosui Xiao,“The narrative model of Yijing,”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102-109.

[20]萧小穗:《易经的叙事模式》,徐俪成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09年第4期。

[21]萧小穗:《修辞建构的“天意”:〈易传〉的拟天手法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4期。

[22]Xiaosui Xiao&Guo-Ming Che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moral competence:A Confuc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vol.4,no.1,2009,pp.61-74.

[23]Richard Holt&Hui-Ching Chang,“Lessons from I Ching:Reconcei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change,”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82-93.《一代宗师》最令人疑惑的地方,就是张震(饰演一线天)似乎可有可无的戏份,以及赵本山(饰演丁连山)和小沈阳(饰演三江水)参演的貌似突兀情节。此外影片中还有一系列问题令人费解:为什么是“一条腰带一口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有何寓意?为什么叫一线天?为什么叫宫二和马三?情节突兀的一线天与剧情有何关系?想表达什么?宫羽田(宫宝森)为何要扶叶问上位?宫羽田为什么不让宫二报仇?丁连山在剧中出现有何意义?对宫二的复仇故事和悲剧结局的“安排”想说明什么?“老猿挂印回头望”的“回头”是什么意思?等等。但这些问题经由《周易·明夷》的视角所中介,便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具体而言,《一代宗师》的原型就是《周易》的《明夷》卦,卦象为“光明即将陨灭”,影片讲述的就是乱世之中六个英雄的不同人生,对应于《明夷》卦的六爻。《明夷》卦的主旨即“暗不能没,明不可息”,这正是影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传灯隐喻的来源。《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既是对早期中国人交往模式的表征,又为后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形式,从而成为故事创作的原型。参见姚锦云:《〈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中国传媒报告》2015年第1期。

[24]Mary Fong,“Developing self and communications through the spiritual wisdom of the I Ching,”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110-118.

[25]〔澳〕理查德·霍尔特、张惠晶:《〈易经〉的启示:于变化之概念重构跨文化传播》,康京京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0年第3期。

[26]〔美〕玛丽·冯:《通过〈易经〉的精神智慧发展自我和促进沟通》,黄清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0年第3期。

[27]庄瑞玲:《占卜与华人沟通行为》,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503—515页。

[28]Jensen Chung,“Public relations,I-Ching,and Chi(Qi/Ki)Theory:A new model from an old philosophy,”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94-101.

[29]袁宏禹、曹卫玲:《试析〈周易·震〉卦的传播观》,《东南传播》2009年第2期。

[30]田宇:《〈周易〉的传播心理效应解析》,《今传媒》2011年第5期。

[31]王莹:《先秦〈周易〉传播特征考论》,《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第10期。

[32]刁生虎、王喜英:《〈周易〉“象喻”传播观念初探》,《周易研究》2013年第1期。

[33]《一代宗师》最令人疑惑的地方,就是张震(饰演一线天)似乎可有可无的戏份,以及赵本山(饰演丁连山)和小沈阳(饰演三江水)参演的貌似突兀情节。此外影片中还有一系列问题令人费解:为什么是“一条腰带一口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有何寓意?为什么叫一线天?为什么叫宫二和马三?情节突兀的一线天与剧情有何关系?想表达什么?宫羽田(宫宝森)为何要扶叶问上位?宫羽田为什么不让宫二报仇?丁连山在剧中出现有何意义?对宫二的复仇故事和悲剧结局的“安排”想说明什么?“老猿挂印回头望”的“回头”是什么意思?等等。但这些问题经由《周易·明夷》的视角所中介,便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具体而言,《一代宗师》的原型就是《周易》的《明夷》卦,卦象为“光明即将陨灭”,影片讲述的就是乱世之中六个英雄的不同人生,对应于《明夷》卦的六爻。《明夷》卦的主旨即“暗不能没,明不可息”,这正是影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传灯隐喻的来源。《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既是对早期中国人交往模式的表征,又为后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形式,从而成为故事创作的原型。参见姚锦云:《〈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中国传媒报告》2015年第1期。

[34]影片中,宫家六十四手分为柔手和刚手,其中柔手是八卦掌,刚手是形意拳,两者都建立于《周易》的思想基础之上。参见燕子杰:《论气功武术与〈易经〉》,《周易研究》1989年第2期;魏玉琼:《试论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5期。

[35]关绍箕:《中国传播思想史》,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第157—167页。

[36]吴予敏:《中国传播观念史研究的进路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3期。

[37]李国正:《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22—125页。

[38]吴予敏:《从“零”到一:中国传播思想史书写的回顾和展望》,《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期。

[39]田宇:《〈周易〉的传播心理效应解析》,《今传媒》2011年第5期。

[40]王莹:《先秦〈周易〉传播特征考论》,《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第10期。

[41]Spitzberg,B.H.& Cupach W.R.,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Research,New York:Springer,1989.转引自Xiaosui Xiao& Guo-Ming Che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moral competence:A Confuc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vol.4,no.1,2009,pp.61-74.

[42]Xiaosui Xiao&Guo-Ming Che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moral competence:A Confuc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vol.4,no.1,2009,pp.61-74.

[43]陈国明:《易经八卦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式》,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03—229页。

[44]参见Richard Holt&Hui-Ching Chang,“Lessons from I Ching:Reconcei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change,”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82-93.中文版见:〔澳〕理查德·霍尔特、张惠晶:《〈易经〉的启示:于变化之概念重构跨文化传播》,康京京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0年第3期。

[45]Mary Fong,“Developing self and communications through the spiritual wisdom of the I Ching,”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110-118.中文版见:〔美〕玛丽·冯:《通过〈易经〉的精神智慧发展自我和促进沟通》,黄清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0年第3期。

[46]陈国明:《关于〈易经〉传播模式》,赵晶晶(J.Z.爱门森)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1期。

[47]陈国明:《易经八卦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式》,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12页。

[48]Guo-Ming Chen,“Bian(Change):A perpetual discourse of I 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7,no.4,2008,pp.7-16.

[49]陈国明:《关于〈易经〉传播模式》,赵晶晶(J.Z.爱门森)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1期。

[50]Xiaosui Xiao,“The narrative model of Yijing,”China Media Research,vol.5,no.3,2009,pp.102-109.中文版见:萧小穗:《易经的叙事模式》,徐俪成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09年第4期。

[51]关绍箕:《中国传播思想史》,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第3页。(www.xing528.com)

[52]陈国明:《易经八卦与人际关系的演进》,《中华易学》1996年第202期;陈国明:《易经八卦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式》,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25页。

[53]Xiaosui Xiao&Guo-Ming Che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moral competence:A Confuc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vol.4,no.1,2009,pp.61-74.

[54]Xiaosui Xiao&Guo-Ming Chen,“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moral competence:A Confuc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vol.4,no.1,2009,pp.61-74.

[55]陈国明:《关于〈易经〉传播模式》,赵晶晶(J.Z.爱门森)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1期。

[56]萧小穗:《修辞建构的“天意”:〈易传〉的拟天手法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4期。

[57]Xiaosui Xiao,“Yijing as a self-circulating and self-justified Chinese cultural discour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5,no.1,2006,pp.1-11.

[58]刁生虎、王喜英:《〈周易〉“象喻”传播观念初探》,《周易研究》2013年第1期。

[59]袁宏禹、曹卫玲:《试析〈周易·震〉卦的传播观》,《东南传播》2009年第2期。

[60]〔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61]庄瑞玲:《占卜与华人沟通行为》,见陈国明主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509页。

[62]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序”第3页。

[6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7页。

[64]吴前衡赞成韩仲民“六十四卦先于八卦”说,并进一步提出“六十四卦先于八卦和阴阳”说。“在以‘/’六联体进行占筮解释之时,人们还不曾认识到‘/’三联体的意义,还不曾作过八卦取象,也不曾有过阴阳概念;占筮易学一开始就是在‘/’六联体(六十四卦)的图形上进行,而且进行了很长时间(几千年),在占筮解释发生危机之时,才开始出现八卦取象,/’三联体才具有独立意义,再以后,才有‘阴阳’概念登上易学舞台。正如空气,本由氮氧氢氦等气体构成,但人们不是先认识氮氧氢氦而使其复合为空气,而是认识到空气很久以后,才把空气分解为它的各种成分,继而才将空气理解为混合气体。”参见吴前衡:《〈传〉前易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65]乌恩溥认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是模拟天道和地道构筑起来的一个世界图式。这一图式为人们提供了昼夜运行、寒暑往来、阴阳变化的消息。它提醒人们在天地之间应该怎样自处,应该怎样与时生息,同时这一图式也包含人道。参见乌恩溥:《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32页。我们认为,交往之道是《周易》图式中的重要内容。

[66]实际上并非每卦都能看作一种交往情境,例如《乾》《坤》两卦就不是。

[67]黄寿祺:《读易要例》,见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4页。

[68]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1166页。

[69][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14页。

[70][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864页。

[71]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页。

[72][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52页。

[73]成中英:《论知识的价值与价值的知识——〈知识与价值自序〉》,见成中英著,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第312页。

[74][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20页。

[75]〔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1页。

[76]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页。

[77]〔英〕彼得·柯文尼、〔英〕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江涛、向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93—194页。

[78]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35页。

[79][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27页。

[80][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23页。

[81][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32页。

[8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

[83]黄黎星:《〈周易〉卦爻辞“利涉大川”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4期。

[84]黄寿祺:《读易要例》,见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7页。

[85][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94页。

[86][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48页。

[87][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88][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89]姚锦云:《〈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中国传媒报告》2015年第1期。

[90][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87页。

[91]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573页。

[92][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页。

[9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94]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5页。

[95]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86年第2期。

[96]参见本书第七章“华夏交往观:从‘和而不同’到‘交而遂通’”。

[97]〔英〕赫胥黎:《进化论伦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年,第57页。

[98][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22页。

[99][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7页。

[100]陈国明:《关于〈易经〉传播模式》,赵晶晶(J.Z.爱门森)译,《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1年第1期。

[101]Xiaosui Xiao,“Yijing as a self-circulating and self-justified Chinese cultural discour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5,no.1,2006,pp.1-11.

[102][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230页。

[10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62页。

[104][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253页。

[105][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2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