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段玉裁:经解入门与研究,《清史稿·儒林二》

段玉裁:经解入门与研究,《清史稿·儒林二》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略)《清史稿·儒林二》:段玉裁,字若膺,金坛人。时大兵征金川,输络绎,玉裁处分毕,辄篝灯著述不辍。初,玉裁与念孙俱师震,故戴氏有段、王两家之学,玉裁少震四岁,谦,专执弟子礼,虽耄,或称震,必垂手拱立,朔望必庄诵震手札一通。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序》:乾隆四十七年,玉裁自巫山引疾归。[3]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九《十经斋记》:余自幼时读《四子书》,注中语信之惟恐不笃也。

段玉裁:经解入门与研究,《清史稿·儒林二》

《清儒学案》卷九十一《懋堂学案》:懋堂为东原弟子,谨守师说,发挥而光大之。其注《说文》,贯通融会,骎骎驾东原《方言》之上。《六书音均表》成于东原《声类表》之前,东原颇有取焉。若义理之学,集中释《大学》“明明德”,《孟子》“圣之于天道”,皆墨守东原之义,犹汉儒之尊家法也。(下略)

清史稿·儒林二》:段玉裁,字若膺,金坛人。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乾隆二十五年举人,至京师,见休宁戴震,好其学,遂师事之。以教习得贵州玉屏县知县,旋调四川,署富顺及南溪县事。又办理化林坪站务。时大兵征金川,输络绎,玉裁处分毕,辄篝灯著述不辍。著《六书音均表》五卷。古韵自顾炎武析为十部后,江永复析为十三部,玉裁谓支、佳一部也,脂、微、齐、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汉人犹未尝淆借通用。晋、宋而后,乃少有出入,迄乎唐之功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于是古之截然为三者,罕有知之。又谓真、臻、先与谆、文、殷、魂、痕为二,尤、幽与侯为二,得十七部。其书始名《诗经韵谱》、《群经韵谱》。嘉定钱大昕见之,以为凿破混沌。后易其体例,增以新加,十七部盖如旧也。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唐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寻任巫山县,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归。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余年。玉裁于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诸家小学皆别择其是非,于是积数十年精力专说《说文》,著《说文解字注》三十卷。谓:“《尔雅》以下,义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次释其形,次释其音,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又谓:“许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其所说义与他书绝不同者,他书多假借,则字多非本义,许惟就字说其本义。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说文》、《尔雅》相为表里,治《说文》而后《尔雅》及传注明。”又谓:“自仓颉造字时,至唐、虞、三代、秦、汉以及许叔重造《说文》,曰‘某声’、曰‘读若某’者,皆条理合一不紊。故既用徐铉切音,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几部。后附《六书音均表》,俾形声相为表里。始为长编,名《说文解字读》[1],凡五百四十卷。既乃隐括之成此注。”玉裁又以:“《说文》者,说字之书,故有‘读如’、无‘读为’,说经传之书,必兼是二者。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变化之词;‘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救正之词:三者分,而汉注可读,而经可读。”述《汉读考》,先成《周礼》六卷,又撰《礼经汉读考》一卷,其他十六卷未成。仪征阮元谓玉裁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古音一也,言《说文》二也,《汉读考》三也。其他说经之书,以《汉志》《毛诗经》、《毛诗古训传》本各自为书,因厘次传文,还其旧著,重订《毛诗古训传》三十卷。以诸经惟《尚书》离厄最甚,古文几亡,贾逵分别古今,刘陶是正文字,其书皆不存。乃广蒐补阙,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著《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又录《左氏》经文,取郑注《礼》、《周礼》存古文、今文、故书之例,附见《公羊》、《穀梁》经文之异,著《春秋左氏古经》十二卷,而以《左氏传》“五十凡”附后。外有《毛诗小学》三十卷、《汲古阁说文订》六卷、《经韵楼集》十二卷。嘉庆二十年,卒,年八十一。初,玉裁与念孙俱师震,故戴氏有段、王两家之学,玉裁少震四岁,谦,专执弟子礼,虽耄,或称震,必垂手拱立,朔望必庄诵震手札一通。卒后,王念孙谓其弟子长洲陈奂曰:“若膺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玉裁弟子,长洲徐颋、嘉兴沈涛及女夫仁和龚丽正俱知名,而奂尤得其传。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2]

钱泳《履园丛话》卷六《懋堂明府》:金坛段懋堂先生,余于乾隆五十年三月始识之。后先生卜居吴门,时相过从。其学无不贯综。初受业于戴东原,以顾亭林、江慎修两家之学,考证音韵,定古音为十七部,条分缕析,成为一书,曰《六书音均表》,实能穷文字之源流,辨声音之正变,复以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篇为之注疏,且以发明二徐,为《说文解字注》,补诸家之说,祛后学之疑,孜孜矻矻,垂三十年始得成书。自有《说文》以来,莫有备于此者。先生名玉裁,字若膺,以孝廉官贵州玉屏县知县,有政声。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五、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五、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九皆有传,存目。

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序》:乾隆四十七年,玉裁自巫山引疾归。养亲课子之暇,为《说文解字读》五百四十卷,又为《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顾作伪者既服其罪矣,而古文三十一篇,字因天宝、开宝之旧,是以唐之《今文尚书》乱之也,其不可一也。好尚新奇之辈,自唐至今,有集古篆缮写之《尚书》,号“壁中本”,二十五篇皆在焉,是作伪于伪古文既出之后也,其不可二也。……欧阳、夏侯《尚书》佚,见于《尚书大传》、《汉石经》、《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注》、《三都赋注》、《尚书纬》、《尚书正义》者,或尽举以改窜经文,是以汉之《今文尚书》乱之也。其不可三也。《说文解字》所称《尚书》,多不与经同,由孔安国以今字读易其字,而许君存其旧。如《周礼》经杜子春、二郑读易其字,传写者既从所读,而注中存其故书之旧,《周礼》不得尽改。从故书则《尚书》不得尽改,从《说文》也必改。从《说文》则非汉人之旧,且或取经传诸子所称《尚书》以改《尚书》,是《尚书》身无完肤矣。其不可四也。……盖《伪孔传》本与马、郑本之不同,梗概已见于《释文》、《正义》,不当于《释文》、《正义》外断其妄窜。……今广搜补阙,因篇为卷,略于义说,文字是详,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取《贾逵传》语,名曰《古文尚书撰异》,知难语于识大,亦庶几乎不贤。[3]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九《十经斋记》:余自幼时读《四子书》,注中语信之惟恐不笃也。既壮,乃疑焉。既而熟读“六经”、孔、孟之言,以核之《四子书》注中之言,乃知其言心、言理、言性、言道皆与“六经”、孔、孟之言大异。“六经”言理在于物,而宋儒谓理具于心,谓性即理;“六经”言道即阴阳,而宋儒言阴阳非道,有理以生阴阳,乃谓之道。言之愈精,而愈难持循,致使人执意见以为理,碍于政事。此东原先生《原善》一书及《孟子字义疏证》不得已于作也。余谓言学但求诸经而足矣。“六经”,汉谓之“六艺”,《乐经》亡,散在“五经”中。《礼经》、《周礼》之辅,《小戴记》也。《春秋》之辅,《左》、《公羊》、《穀梁》三传也。《孝经》、《论语》、《孟子》,“五经”之木铎也。《尔雅》,“五经”之鼓吹也。昔人并《左氏》于经,合集为“十三经”,其意善矣。愚谓当广之为“二十一经”[4]。《礼》益以《大戴礼》,《春秋》益以《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周礼》六艺之书数,《尔雅》未足当之也,取《说文解字》、《九章算经》、《周髀算经》以益之,庶学者诵习佩服既久,于训诂、名物制度之昭显,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憭然,无道学之名而有其实。余持此论久矣,未敢以闻于人。……是为记。嘉庆玄黓涒滩长至月朔日,金坛段玉裁撰,年七十有八。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二《周礼汉读考序》: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比方主乎音,变化主乎义。比方不易字,故下文仍举经之本字;变化字已易,故下文辄举所易之字。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如,有读为。字书不言变化,故有读如,无读为,有言读如某、读为某,而某仍本字者。如,以别其音;为,以别其义。“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讹,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当为”者,直斥其误。三者分,而汉注可读,而经可读。三者皆以音为用,曰六书之形声、假借、转注于是焉在。汉之音,非今之四声、二百六韵也,则非通乎虞、夏、商、周、汉之音,不能穷其条理。……郑君序曰:“其所变易,灼然如晦之见明;其所弥缝,奄然如合符复析。”谓杜、卫、贾、马、二郑之能事也。又曰:“犹有差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谓己补正之功也。训诂,必就其原文而后不以字妨经,必就其字之声类,而后不以经妨字。不以字妨经,不以经妨字,而后经明,经明而后圣人之道明。(下略)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五《与胡孝廉世琦书》:玉孝廉足下洛诵:大著真《小尔雅》之功臣也。校之也精矣,考之也博矣。……顾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非则未易定也。慎修先生、东原师皆曰:“从事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审定难。”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孟子所谓知言,韩子所谓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者在是也。东原师之学不务博而务精,故博览非所事,其识断审定,盖国朝之学者,未能或之过也。其云《小尔雅》一卷大致由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书。其解释字义,不胜枚数以为之驳正。汉代大儒不取以说经,王肃、杜预、枚颐奏上之《古文尚书》孔传颇涉乎此。此固沉潜诸大儒传注,确有所见之言,恐非吾辈所当轻议者。其云“不胜枚数”,固非虚语,惜未详举。……东原师意谓《汉志》所载者乃真《小尔雅》,今入于《孔丛子》者,则后人所为,如伪《家语》、伪《古文》、伪孔传、伪《孔丛子》,皆未尝无所因袭。今足下为之注以发明之,亦未为不善。仆亦校订一二,以贡于左右焉。乞持此以复于姬传先生可也。不宣。玉裁再拜。

段玉裁《古假借必同部说》:自《尔雅》而下,训诂之学,不外假借、转注二端。如《缁衣传》适之馆舍粲餐也。适之馆舍为转注,粲餐为假借也。《七月传》壶瓠叔拾也,叔拾为转注,壶瓠为假借也。粲壶自有率义,假借必取诸同部,故如真、文之与蒸、侵,寒、删之与覃、谈,支、佳之与之、咍,断无有彼此互相假借者。古本音不同今音,故如《夏小正》借养为永,《诗》、《仪礼》借蠲为圭,古永音同养,蠲音同圭也。古音有正而无变,故如借田为陈,借荼为舒,古先韵之田,音如真韵之陈,模韵之茶音如鱼韵之舒也。古四声不同今韵,故如借害为曷,借宵为小(见《学记》),为肖(见《汉书》),古害声如曷,小肖声如宵也。故必明乎此三者,而后知假借。

段玉裁《古转注同部说》:训诂之学,古多取诸同部,如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者履也,春之为言蠢也,夏之为言假也,子孳也,丑纽也,寅津也,卯茂也之类。《说文》“神”字注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祇”字注云:“地祇提出万物者也。”“麦”字注云:“秋植厚薶,故谓之麦。”神、引同十二部,祇、提同十六部,麦、薶同第一部也。刘熙《释名》一书,皆用此义为训诂。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六《江氏音学序》:二百六韵之目,定于隋陆法言及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八人。唐、宋稍稍并合,用为取士功令。古音之说,肇于宋郑庠,分二百六韵只为六类,其入声三。近古昆山顾氏宁人作《音学五书》,始畅说古音非今音,一洗言叶韵之缪,分为十部,其入声四。乾隆间,婺源江氏慎修又作《古韵标准》,分十三部,其入声八。此吾师休宁戴氏东原所谓“古音之学以渐加详”有如是也。丙戌、丁亥间,余读《毛诗》,有见于支、脂、之古平、入各分为三,尤与侯,真与文,古亦各分为二。病夫顾氏、江氏之不能分也,乃作《诗经韵谱》、《群经韵谱》,既定为《六书音均表》,分为十七部,其入声亦八。戴氏善之,丁酉作《声类表》,分二百六部为九类,其部十六,其入声九。取余书脂部去、入,别出祭、泰、夬、废、月、末、曷、黠、镕、薛为一部,以配元、寒、桓、删、山、仙之音,《三百篇》所用如是也。嗣后,曲阜孔氏约亦善余书,作《诗声类》,分为十八部,又分入声屋、沃、烛为二,分隶尤、侯,东、冬、钟、江亦分为二。所谓“以渐加详”者,至此亦綦备矣。歙江君晋三,今年春寓书于余论音。余知其未见戴、孔之书也,而有适合戴、孔者,欣喜伟其所学之精。九月谒余枝园,以《江氏音学》请序。余谛观其书,别为十种。盖顾氏及余皆考古功多,审音功浅。江氏、戴氏二者皆深,而晋三于二者尤深。据《诗经》以分二十一部,其入声十。宵、尤之分,尤、侯之分,药、铎之分,真、文、元三者之分,支、脂、之平、入之分,侵、谈之分,皆述顾氏、江氏及余说也。其脂部去、入出祭、泰、夬、废、月、末、曷、黠、镕、薛别为一部,其独见与戴氏适合者也。屋、沃之分,其独见与孔氏适合者也。东、冬之分,则又近日见孔氏说而有取焉者也。于前人之说皆择善而从,无所偏徇。以呼等字母之学,核之古音今韵,无纤微凿枘不合。不惟古音大明,亦且使六韵分为二百六者,可得其剖析之故。其论入韵,谓言古音,则就其谐声、偏旁,各从其朔可矣,不必谓异平同入,曲从陆法言,俾无入者皆有入。其不为苟同又有如此者。尝闻:六经者,圣人之道之无尽藏,凡古礼乐制度名物之昭著,义理性命之精微,求之六经,无不可得,虽至亿载万年,而学土大夫推阐容有不能尽,无他,经之所蕴深也。韵其一专耳。无不读《诗经》者,唐、宋、元、明乃鲜知《诗》之韵,明闽中陈氏季立及顾氏以来,迄今晋三,皆就经文讽诵,而所得日深,乃无剩义。信乎!天下之学无不可求诸经。其谓经有不载者,其终焉不求,求之而不详者也。抑余重有感焉——“恨我不见古人,亦恨古人不见我”,古所云也[5]。余谓:“恨我不见后人,亦恨后人不见我。”后人不见我,犹我不见古人之恨也;我不见后人,犹古人不见我之恨也。余不及见顾氏、江氏,孔氏又早亡,每有彼此不相见之恨。幸得见吾师戴氏,戴氏既没,粤三十六年,又幸得见吾晋三,皆有知我之乐焉,皆有彼此互相挹注之益焉。假令天不假我以年,余即获亲戴氏,而不获见吾晋三,安能知晋三集音学之成,于前此五人皆有匡补之功哉?晋三不见我,有不叹得一知己,可以不恨者哉?晋三富于春秋,精进未有艾,余耄矣,不获见其所到,而能知其异日苟有所学于经焉,必皆能深造自得也。嘉庆壬申十月,金坛段玉裁撰于姑苏自莲泾枝园。

王念孙《段若膺说文解字注叙》:《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耶!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缀学之士云。[6](www.xing528.com)

江沅《说文解字注后叙》:段先生作《说文解字注》,沅时为之校雠,且怂恿其速成。既成,又日望其刻以行也。癸酉之冬,刻事甫就,而沅适游闽,至是刻将过半矣。先生以书告,且属为后叙。沅谓世之名许氏之学者,夥矣。究其所得,未有过于先生者也。许氏著书之例,以及所以作书之旨,皆详于先生所为注中。先生亦自信,以为于许氏之志,什得其八矣。沅更何所言哉!先生命序之意,盖谓沅研诵其中,十有余年矣,作篆以正其体,编音均十七部以谐其声,必有能以约而说详者。沅于是即所见而陈之曰: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先生发明许书之要,在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而已矣。经史百家,字多假借,许书以说解名,不得不专言本义者也。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形以经之,声以纬之,凡引古以证者,于本义、于余义、于引申、于假借、于形、于声,各指所之,罔不就理。谥之讹衍,鼏袀之讹夺,罔不灼知列字之次弟;后人之附益,罔不毕见。形声义三者,皆得其杂而不遗之故焉。悬是书以为的,而许氏著书之心以明;经史百家之文字,亦无不由此以明。孔子曰:“必也正名。”盖必形、声、义三者正,而后可言可行也;亦必本义明,而后形、声、义三者可正也。沅先大父艮庭征君,生平服膺许氏,著《尚书注疏》既毕,复从事于《说文解字》。及见先生作而辍业焉。沅之有事于校雠也,先征君之意也。今先征君音容既杳,先生独神明不衰,灵光岿然,书亦将传布四方,而沅学殖荒陋,莫罄高深。瞻前型之邈然,幸后学之多赖,愉快无极,感概从之。至于许书之例,有正文附见于说解者,有重文附见于说解者,此沅之私见,而先生或当以为然者也。附于此,以更质诸先生。[7]

冯桂芬《显志堂稿》卷一《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序》(代):读书者先须识字,故不可不读《说文》。《说文》多古义奥赜,初学骤难通晓,注家虽多,必以金坛段先生注为最,故读《说文》者又不可不读段注。数十年来,风行海内,承学之士几于家置一编,版存元和金刺史宝树家。刺史为先公同年殉难吾皖者,公子文榜来询及之,则云经乱毁大半,余为捐千金,属宫允冯先生桂芬为之校勘补刻成完书,版归苏郡保息局,售书所赢以赡穷嫠,既又以新旧板不伦,复属丁雨生中丞筹资,一律易新板,令可垂永久。工讫,问序于予。余惟六书之学明于汉,循习于魏、晋,以迄隋、唐,晦于宋、元,几绝于明,而复大昌于我朝。叔重生东京全盛时,载籍具在,博访通人,搜辑成帙,实为千古字书之宗。魏、晋以来,注书者奉为科律,往往单词片义,引用者多至十余家,他传注所无也。五代以后寖微,明代几无传本。以亭林之渊博,而所见止李焘《五音韵谱》,其始一终亥之本,同时汲古阁已刊成,而亭林未之见,可知其书不甚行。国朝元和惠氏栋始表章是学,成《读说文记》。厥后,大兴朱氏筠视学吾皖,梓旧本《说文》于节署,其书乃大显。于是段先生暨嘉定钱氏、休宁戴氏、曲阜桂氏、归安严氏、阳湖孙氏、高邮王氏无虑数十家,先后迭兴,各辟户牖,盖《说文》之学至乾嘉间而极盛。诸家所学有浅深,亦互有得失,必推先生为大宗。先生之注,以形为经,以声为纬,又以说解为经,以群经传注为纬,融会贯通,虚空粉碎,发一凡,起一例,无一部一文不如网之在纲,珠之贯串,实他人所不能及。惟一家之言或失之偏,亦自来诂经家通病。如十七部合音、以互训为转注之类,人多訾议之。同时钮氏树玉《段注订》、徐氏承庆《段注匡谬》至勒为专书,恣其排击,实则所学远不逮先生,虽不至蚍蜉撼树之讥,迄未能拔赵帜而立汉帜也。又宫允有《段注考正》十六卷。考者,考其引用篇目;正者,正其字句讹误。为功臣,为诤友,不为入室操戈,与钮、徐书立意不同。曩见其稿,极精审,怂恿刻附各卷末,宫允许之。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金坛学案》:段玉裁不是思想家,虽从戴东原学,但未涉及哲学思想。汉学与宋学不同,思想与训诂歧异。《清儒学案·懋堂学案》中关于段氏义理之学的评语道:“若夫义理之学,集中释《大学》‘明明德’,《孟子》‘圣之于道’,皆墨守东原之义,犹汉儒之尊家法也。”其实这是过誉,段氏于东原义理之学没有真正了解,没有能够完全接受下来,但段氏却忠于东原,事事为之辩护,在《东原学案》中我们已经见到,所以说段氏“犹汉儒之尊家法”的说法是正确的。关于《大学》中《在明明德在亲民说》一文中,段氏表现了尊奉东原而反理学的思想内容。……但段氏实在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于东原的哲学思想也没有透彻理解,因而在著作中有时遵守东原的学说,有时却忘掉了东原的说法。《说文解字》出自汉末许慎,而许慎是一位经师,一位具有训诂手段的大师,也是具有汉代传统思想的思想家,所以在《说文解字》中能够看出他的思想。注解《说文》,对于这些表达义理的文字,也必须有所交待,否则你还注解什么?但段氏于此颇有捉襟见肘之感。……我们于段氏之武断实多不满,亦责备贤者之义,《说文解字注》是一部大著作,对于九千余字的注解部勒,纵有武断或错误,我们衡量原书的分量,这仍然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好书,也许我们的责备过当,但我们始终尊奉他汉学大师,小学权威;权威学者,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虽然我们说段玉裁先生的著作还有缺点,但他和王念孙等人究竟是乾嘉时代汉学达到顶峰的人物,他们读书渊博而方法周密,他们善于归纳,由归纳而定出条理,根据这些条理再进行演绎分析。这一套熟练的治学方法,可以说是清代汉学正统派的方法。[8]

【注释】

[1]《说文解字读》:《说文解字注》的稿本。清段玉裁著。始撰写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二年(1794—1807),段玉裁将此书稿隐括为《说文解字注》。据《说文·叙》段注,《说文解字读》为五百四十卷。目前所能见到的《说文解字读》是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清抄本。原书依《说文》十四篇分为十四册,今仅见一至六及第八册。《说文解字读》与《说文解字注》体例不一,它不是依《说文》逐字作注,以今存的七册和《说文解字注》相应篇目比较,少注八十六部,少注三千四百多字。除个别例外,正篆录以楷书。论一字的古音及声转合韵,标以古韵韵目,而不用其古韵十七部说。《说文解字读》与《说文解字注》在注释方法上一致,即“以经证字,以字证经”,从而校定《说文》,考释本义、引申义,阐明假借,论证语转。《说文解字注》中许多重要观点在《说文解字读》中已经形成。此书对研究《说文解字注》及段玉裁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46页)

[2]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516~5518页。

[3]刘盼遂辑《经韵楼文集补编》卷上,载《经韵楼集》第364~366页。

[4]章太炎《检论·清儒》:即“十三经”者,当裁减也。独段玉裁少之,谓宜增《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皆保氏书数之遗,集是八家,为二十一经。其言闳达,为雅儒所不能论。

[5]《南史》卷三十二《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6]见《高邮王氏遗书·王石臞先生遗文》卷二。

[7]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6~2937页。

[8]见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五册,第244~2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