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研究与整理结果

《经解入门》研究与整理结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氏秋帆作《传经表》,并作《通经表》,自通一经以上至十数经者皆录焉。予既遵陆氏元朗录传经诸儒,以明家法;因又录通经者,以示博约。署名毕沅撰的《传经表》、《通经表》,当为洪亮吉捉刀,二表均收入《洪北江全集》本。博士江生,《鲁诗》、《孝经》。翼奉,《诗》、《孝经》。朱云,《易》、《论语》。翟方进,《左氏》、《穀梁》。郭恩,《周易》、《春秋》。杜晖,《梁丘易》,《公羊》。高诱,《礼》、《孝经》。

《经解入门》研究与整理结果

【原文】

毕氏秋帆作《传经表》,并作《通经表》,自通一经以上至十数经者皆录焉。其尊汉经师,盖不言而喻矣。予既遵陆氏元朗录传经诸儒,以明家法;因又录通经者,以示博约。

【辨伪】旧本题镇洋毕沅撰《传经表序》曰:“六经权舆于孔子,六经之师亦权舆于孔子。《易》,孔子十五传至刘轶;《尚书》家学,二十一传至孔昱;《诗》,《鲁》十五传至许晏,《毛》十六传至贾逵;《春秋经》,《左氏》十九传至马严,《公羊》十三传至孙贲,《穀梁》十一传至侯霸;他若《今文尚书》,伏胜十七传至王肃;《齐诗》,辕固七传至伏恭;《韩诗》,韩婴六传至张就;《礼》,高堂生六传至庆咸。上自春秋,迄于三国,六百年中,父以传子,师以授弟,其耆门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多者至著录万六千人,少者亦数百人,盛矣。降自典午,则无闻焉。岂非孔氏之学专门授受,逮孙炎、王肃以后始散绝乎?暇日,采缀群书,第其本末,校正讹漏,作《传经表》一卷。其师承无可考者,复以《通经表》一卷缀之,而通二经以上至十数经者咸附录焉。明朱睦《授经图》、国朝朱彝尊《经义考·师承》所录详实倍之。盖周秦汉魏经学授受之原,至此乃备也。乾隆四十六年岁在辛丑八月望日序。”中华书局本《洪亮吉集》第三册第1143页所收《传经表序》一文,除了未注明时间之外,与此序大致相同,仅有少量文字有所出入,应该是洪亮吉拟稿,毕沅点窜而成。署名毕沅撰的《传经表》、《通经表》,当为洪亮吉捉刀,二表均收入《洪北江全集》本。

【原文】

汉承秦火而后,经籍尽亡,治一经为难。故田、齐之《易》,伏生之《书》,毛公之《诗》,高堂生之《礼》,公、穀之《春秋》,皆止一经。

【辨伪】《传经表》分《易》、《书》、《诗》、《春秋》、《礼》五栏排列,文繁不录。

【原文】

自“而通二经者则有”至“其治十一经者则有茂陵马融”一大段,文详见本书上编。

【辨伪】本篇抄自《通经表》:

二经:申培公,鲁人,《鲁诗》、《穀梁》。孟卿,东海人,《春秋》、《礼》。韩婴,燕人,《诗》、《易》。司马迁,字子长,《易》、《古文尚书》。博士江生,《鲁诗》、《孝经》。夏侯建,字长卿,《尚书》、《论语》。徐敖,虢人,《古文尚书》、《毛诗》。王璜,字平中,琅玡人,《易》、《古文尚书》。贾嘉,洛阳人,《尚书》、《左氏》。荣广,鲁人,字王孙,《诗》、《穀梁》。主父偃,临淄人,《易》、《春秋》。丙吉,《诗》、《礼》。贡禹,《公羊》、《论语》。王骏,《易》、《论语》。翼奉,《诗》、《孝经》。尹更始,字翁君,汝南人,《左氏》、《穀梁》。尹咸,同上。朱云,《易》、《论语》。梅福,字子真,寿春人,《尚书》、《穀梁》。严彭祖,字公子,下邳人,《左氏》、《穀梁》。王尊,字子赣,高阳人,《书》、《论语》。五鹿充宗,字君孟,《易》、《论语》。房凤,字子元,琅玡人,《左氏》、《穀梁》。翟方进,《左氏》、《穀梁》。刘嘉,字孝孙,光武族兄,《尚书》、《春秋》。刘昆,字桓公,东昏人,《施氏易》、《徐氏容礼》。卓茂,字子康,宛人,《鲁诗》、《礼》。虞俊,字仲卿,无锡人,《公羊》、《左氏》。《姓谱》。冯豹,字仲文,衍子,《诗》、《春秋》。郅恽,字君章,西平人,《韩诗》、《严氏春秋》。第五元[先],京兆人,《京氏易》、《公羊》。孙期,字仲彧,成武人,《京氏易》、《古文尚书》。张驯,字子俊,定陶人,《大夏侯尚书》、《左氏》。李育,字元春,扶风人,《左氏》、《公羊》。孔子建,鲁人,《古文尚书》、《毛诗》。右师细君,长安人,《鲁诗》、《论语》。包咸,字子良,会稽人,同上。徐巡,济南人,《古文尚书》、《毛诗》。张楷,成都人,《古文尚书》、《严氏春秋》。宋均,字叔庠,安众人,《诗》、《礼》。杨秉,字叔节,弘农人,治《京氏易》、《古文尚书》。刘陶,字子奇,定阴人,《古文尚书》、《春秋》。邓宏,新野人,《易》、《欧阳尚书》。邓德甫,经同上。皇甫规,字威明,朝那人,《易》、《诗》。杨赐,字伯献,《尚书》、《左氏》。夏恭,字敬公,蒙人,《孟氏易》、《韩诗》。樵玄,字君黄,阆中人,《易》、《春秋》。廖扶,字文起,平舆人,《欧阳尚书》、《毛诗》。公沙穆,字文又,胶东人,《韩诗》、《公羊》。乐恢,字伯起,长陵人,《齐诗》、《春秋》。赵牧,经同上。陈重,字景公,宜春人,《鲁诗》、《严氏春秋》。雷义,字仲公,鄱阳人,经同上。郭恩,《周易》、《春秋》。陈纪,字元方,许人,《齐诗》、《左氏》。贾复,字君文,冠军人,《易》、《尚书》。孔乔,字子松,宛人,《古文尚书》、《左氏》。(以下谢承书)韦著,京兆人,《京氏易》、《韩诗》。李昺,字子然,酂人,《京氏易》、《鲁诗》。宗资,字叔都,南阳人《孟氏易》、《欧阳尚书》。度尚,字博平,湖陆人,《京氏易》、《古文尚书》。(司马彪《续汉书》)杜真,字孟宗,绵竹人,《周易》、《春秋》。(《益都耆旧传》)耿弇,字伯昭,茂陵人,《诗》、《礼》。(袁崧书)祝睦,《韩诗》、《公羊严氏春秋》。韩歆,字翁君,南阳人,《费易》、《左氏》。任安,字定祖,绵竹人,《孟氏易》、《夏侯尚书》。(以下《益都耆旧传》)李孟元,《易》、《论语》。董扶,字茂安,绵竹人,《易》、《欧阳尚书》。韩宗,《京氏易》、《欧阳尚书》。杜晖,《梁丘易》,《公羊》。(《隶释》)田君,东平阳人,《京氏易》、《韩诗》。(《集古录》[1]、《隶释》[2])夏承,《尚书》、《诗》。(《金石录》[3])鲁峻,《鲁诗》、《颜氏春秋》。(《隶释》)卫宏,《漆书古文尚书》、《毛诗》。(《后汉书》、《经典释文》)许淑,字惠卿,魏郡人,《费氏易》、《左氏》。杜琼,字伯瑜,成都人,《尚书》、《韩诗》。(以下《三国志》)士燮,字彦威,广信人,《尚书》、《左氏》。高诱,《礼》、《孝经》。董遇,字季直,弘农人,《费氏易》、《左氏》。周生烈,字文逢,敦煌人,《左氏》、《古论语》。郑小同,高密人,玄孙,《小戴记》、《孝经》。征崇,字子和,河南人,《易》、《左氏》。(《吴录》)唐固,字子正,丹阳人,《公羊》、《穀梁》。虞翻,字仲翔,余姚人,《易》、《论语》。杜宽,字务叔,杜陵人,《礼记》、《左氏》。钟繇,字元常,长社人,《易》、《左氏》。郭恩,字义博,利漕人,《易》、《春秋》。何晏,字平叔,南阳人,《易》、《论语》。张昭,字子布,彭城人,《左氏》、《论语》。王弼,字辅嗣,山阳人,《易》、《论语》。(《魏志》、《隋书》、《释文》)

三经:后苍,字近君,郯人,《齐诗》、《礼》、《孝经》。江公,瑕邱人,《鲁诗》、《穀梁》、《论语》。周霸,鲁人,《易》、《尚书》、《鲁诗》。胡常,清河人,《古文尚书》、《左氏》、《穀梁》。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齐诗》、《礼服》、《论语》。韦玄成,字✕✕(原文如此——引者),邹人,《鲁诗》、《礼》、《论语》。班伯,扶风人,《齐诗》、《尚书》、《论语》。范升,字辩卿,代郡人,《梁丘易》、《论语》、《孝经》。周磐,字坚伯,汝南安成人,《古文尚书》、《诗》、《左氏》。崔骃,字亭伯,安平人,《易》、《诗》、《春秋》。孔僖,字仲和,鲁人,《古文尚书》、《毛诗》、《春秋》。马续,字季则,茂陵人,《尚书》、《诗》、《论语》。景鸾,字汉伯,梓潼人,《施氏易》、《齐诗》、《礼》。唐檀,字子产,南昌人,《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崔瑗,字子玉,骃子,《京氏易》、《诗》、《春秋》。濮阳闿,《韩诗》、《左氏》、《礼记》。任延,字长孙,宛人,《易》、《诗》、《春秋》。刘宽,字文饶,华阴人,《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外传》。(以下谢承书)刘祐,字伯祖,中山人,《古文尚书》、《严氏春秋》、《小戴礼》。徐稺,字孺子,南昌人,《京氏易》、《欧阳尚书》、《严氏春秋》。杜乔,字叔荣,林虑人,《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诸葛瑾,字子瑜,阳都人,《尚书》、《毛诗》、《左氏》。(《吴志》)樊安,字子佑,南阳人,《韩诗》、《论语》、《孝经》。(《集古录》)武荣,字含和,治《鲁诗》韦君章句、《孝经》、《论语》。(《隶释》)袁准,字孝尼,扶乐人,《易》、《书》、《周官经》。(以下《三国志》)韦昭,字宏嗣,云阳人,《毛诗》、《孝经》、《鲁论》。(《隋书》、罗愿《尔雅翼》)辛缮,字公文,弘农人,《易》、《诗》、《春秋》[4]。(《三辅决录》)

四经:孔安国,鲁人,《诗》、《尚书》、《古文孝经》、《古文论语》。庸谭,胶东人,《古文尚书》、《左氏》、《穀梁》、《论语》。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尚书》、《礼》、《穀梁》、《论语》。张禹,字子文,河内人,《易》、《论语》、《孝经》、[《左氏》]。郑兴,字少赣,河南人,《漆书古文》、《周官经》、《左氏》、《公羊》。郑众,字仲师,《费氏易》、《毛诗》、《周官经》、《左氏》。贾徽,字元伯,扶风人,《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经》、《左氏》。延笃,字叔坚,犨人,《易》、《尚书》、《左氏》、《礼》。卢植,字子干,《尚书》、“三礼”。徐淑,海西人,《孟氏易》、《周官经》、《公羊传》、《礼记》。(谢承书)文立,字广休,巴郡人,《毛诗》、“三礼”。(《蜀志》)

五经董仲舒,广川人。刘向,字子政,《汉书》:向书《五行传记》十一卷。《旧唐书》:《五经要义》五卷、《周易系辞义》五卷,又《春秋说》见《晋书》,《孟子注》见《文选注》。褚大,兰陵人。王吉,字子阳,琅玡人,兼通“五经”,能为《邹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龚胜,字君实,楚人,胜、舍皆通“五经”。龚舍,字君倩,楚人,通“五经”,以《鲁诗》教授。夏侯始昌,鲁人,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鲁丕,字叔陵,平陵人,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桓谭,字君山,沛国人,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尹敏,字幼平,堵阳人,《古文尚书》、《欧阳尚书》、《毛诗》、《左氏》、《穀梁》、《论语》。贾逵,字景伯,平陵人,《古文尚书》、《大小夏侯尚书》、《毛诗》、《周官》、《左氏》、《穀梁》。张霸,字文饶,成都人,从樊儵受《严氏公羊》,遂博览“五经”。张恭祖,东郡人,《古文尚书》、《韩诗》、《周官经》、《礼记》、《左氏》。姜肱,字伯淮,广戚人,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张衡,字平子,西鄂人,通五经,贯六艺申屠蟠,字子龙,外黄人,博通“五经”,兼明图纬。许慎,字叔重,召陵人,撰《五经异义》,《初学记》引慎《五经通义》。刘淑,字伯承,河间人,明“五经”,讲授诸生常百余人。蔡元,字叔陵,南顿人,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李郃,字孟节,南郑人,通“五经”,善河洛风星。樊英,字秀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韩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博通“五经”,尤善星纬之学。井丹,字大春,郿人,少受业太学,通“五经”。法真,字高卿,郿人。玉况,字文伯,京兆人,该总“五经”,志节高亮[5]胡广,字伯始,华容人,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谢承书)[6]施延,字君子,蕲县人,明于“五经”,星官风角靡有不综。(谢承书)[7]朱穆,字公叔,宛人,少有英才,学明“五经”。(谢承书)[8]刘虞,字伯安,郯人,学通“五经”。(谢承书)[9]王奂,字子昌,武德人,明“五经”,负笈追业。(谢承书)[10]李固,字子坚,郃子,学“五经”,积十余年,博览古今。(谢承书)[11]李咸,字元卓,西平人,《鲁诗》、《公羊》、“三礼”。[12]尹默,字思潜,涪人,学通“五经”,尤精《左氏春秋》。梓潼人。[13]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左氏》、《礼记》。(《吴志》)[14]严畯,字曼才,彭城人,《诗》、《书》、“三礼”。(同上)[15]程秉,字德枢,南顿人,博通“五经”,著《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16]王朗,字景兴,东海人,通《易经》、《欧阳尚书》、《周官经》、《春秋》、《孝经》。(《魏志》)[17]任嘏,字昭光,乐安人,诵“五经”皆究其义。嘏别传见王昶传注。[18]

六经:刘歆,字子骏,向子,《易》、《尚书》、《诗》、《左氏》、《公羊》、《穀梁》、《尔雅》。何休,字邵公,樊人,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作《春秋公羊解诂》,又注训《孝经》、《论语》,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七经:张宽[19]。荀爽,字慈明,汝阴人,《易》、《尚书》、《左氏》、《公羊》、《礼》、《论语》。[20]赵典,字仲经,成都人,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谢承书)[21]杨克,字盛国,梓潼人,受古学于扶风马季长、吕叔公、南阳朱明叔、颍川白仲职,精究七经。(《梓潼志》)[22]李撰,字钦仲,涪人,《古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蜀志》)[23]许慈,字仁笃,南阳人,《郑氏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同[上])[24]

八经:孙炎,字叔然,乐安人。《易》、《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尔雅》。陈祥道《礼书》引炎《周礼注》。[25]

九经:王肃,字子雍,朗子。《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论语》、《孝经》。(《魏志》、《隋志》)

十经:郑玄,字康成,高密人,从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又从张恭祖受《周官经》、《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又《针左氏膏肓》、《发公羊墨守》、《起穀梁废疾》,凡百余万言。又《周礼疏》引玄《尔雅注》。(按:《郑志》及谢承书、《中经簿》皆不言注《孝经》,惟范书有之。今从《国史志》,以《孝经》为玄孙小同所注)

十一经:马融,字季长,茂陵人,《周易》、《尚书》、《诗》、“三礼”、《左氏》、《公羊》、《穀梁》、《论语》、《古文孝经》。

【原文】

自“又帝王通经者”至本篇结尾一段,原文见上编。

【辨伪】《通经表》分帝纪、后纪、诸王、列女、宦官五栏列表[26]如下:

【辨伪】旧本题镇洋毕沅撰《传经表序》曰:“六经权舆于孔子,六经之师亦权舆于孔子。《易》,孔子十五传至刘轶;《尚书》家学,二十一传至孔昱;《诗》,《鲁》十五传至许晏,《毛》十六传至贾逵;《春秋经》,《左氏》十九传至马严,《公羊》十三传至孙贲,《穀梁》十一传至侯霸;他若《今文尚书》,伏胜十七传至王肃;《齐诗》,辕固七传至伏恭;《韩诗》,韩婴六传至张就;《礼》,高堂生六传至庆咸。上自春秋,迄于三国,六百年中,父以传子,师以授弟,其耆门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多者至著录万六千人,少者亦数百人,盛矣。降自典午,则无闻焉。岂非孔氏之学专门授受,逮孙炎、王肃以后始散绝乎?暇日,采缀群书,第其本末,校正讹漏,作《传经表》一卷。其师承无可考者,复以《通经表》一卷缀之,而通二经以上至十数经者咸附录焉。明朱睦《授经图》、国朝朱彝尊《经义考·师承》所录详实倍之。盖周秦汉魏经学授受之原,至此乃备也。乾隆四十六年岁在辛丑八月望日序。”中华书局本《洪亮吉集》第三册第1143页所收《传经表序》一文,除了未注明时间之外,与此序大致相同,仅有少量文字有所出入,应该是洪亮吉拟稿,毕沅点窜而成。署名毕沅撰的《传经表》、《通经表》,当为洪亮吉捉刀,二表均收入《洪北江全集》本。

【原文】

帝纪:孝武帝,从兒宽问《尚书》。孝昭帝,从韦贤受《鲁诗》,从蔡义受《韩诗》,从夏侯胜受《尚书》。孝宣帝[27],从澓中翁[28]受《诗》,并通《论语》、《孝经》。孝元帝,从欧阳地余、孔霸受《尚书》,张游卿、高嘉受《诗》,疏广受《论语》、《孝经》,萧望之受《论语》、《礼服》。孝成帝[29],从郑宽中受《尚书》,伏理受《齐诗》,张禹受《论语》。孝哀帝,从韦元成、韦赏受《鲁诗》。光武帝,从许子威受《尚书》。孝明帝,从谯瑛、刘昆受《易》,桓荣受《尚书》,钟兴受《公羊严氏》,包咸受《论语》。孝章帝,从桓郁、张鬴受《尚书》。孝和帝,从张鬴受《尚书》,又从桓郁问疑义,从包福问《论语》。孝安帝,从桓焉、邓宏受《欧阳尚书》,并通《论语》。孝顺帝,亦从桓焉。孝桓帝,从周福受经。孝灵帝。蜀先主,从卢植受经。蜀后主,从尹默受《左氏》。

汉承秦火而后,经籍尽亡,治一经为难。故田、齐之《易》,伏生之《书》,毛公之《诗》,高堂生之《礼》,公、穀之《春秋》,皆止一经。

【辨伪】《传经表》分《易》、《书》、《诗》、《春秋》、《礼》五栏排列,文繁不录。

后纪:孝昭上官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孝成赵后,从曹宫受《诗》。班婕妤(附),《诗》。明德马后,《易》、《春秋》、《周官经》。和熹邓后,《诗》、《论语》,又从曹大家受经书。顺烈梁后,《韩诗》、《论语》。

【原文】

自“而通二经者则有”至“其治十一经者则有茂陵马融”一大段,文详见本书上编。

【辨伪】本篇抄自《通经表》:

二经:申培公,鲁人,《鲁诗》、《穀梁》。孟卿,东海人,《春秋》、《礼》。韩婴,燕人,《诗》、《易》。司马迁,字子长,《易》、《古文尚书》。博士江生,《鲁诗》、《孝经》。夏侯建,字长卿,《尚书》、《论语》。徐敖,虢人,《古文尚书》、《毛诗》。王璜,字平中,琅玡人,《易》、《古文尚书》。贾嘉,洛阳人,《尚书》、《左氏》。荣广,鲁人,字王孙,《诗》、《穀梁》。主父偃,临淄人,《易》、《春秋》。丙吉,《诗》、《礼》。贡禹,《公羊》、《论语》。王骏,《易》、《论语》。翼奉,《诗》、《孝经》。尹更始,字翁君,汝南人,《左氏》、《穀梁》。尹咸,同上。朱云,《易》、《论语》。梅福,字子真,寿春人,《尚书》、《穀梁》。严彭祖,字公子,下邳人,《左氏》、《穀梁》。王尊,字子赣,高阳人,《书》、《论语》。五鹿充宗,字君孟,《易》、《论语》。房凤,字子元,琅玡人,《左氏》、《穀梁》。翟方进,《左氏》、《穀梁》。刘嘉,字孝孙,光武族兄,《尚书》、《春秋》。刘昆,字桓公,东昏人,《施氏易》、《徐氏容礼》。卓茂,字子康,宛人,《鲁诗》、《礼》。虞俊,字仲卿,无锡人,《公羊》、《左氏》。《姓谱》。冯豹,字仲文,衍子,《诗》、《春秋》。郅恽,字君章,西平人,《韩诗》、《严氏春秋》。第五元[先],京兆人,《京氏易》、《公羊》。孙期,字仲彧,成武人,《京氏易》、《古文尚书》。张驯,字子俊,定陶人,《大夏侯尚书》、《左氏》。李育,字元春,扶风人,《左氏》、《公羊》。孔子建,鲁人,《古文尚书》、《毛诗》。右师细君,长安人,《鲁诗》、《论语》。包咸,字子良,会稽人,同上。徐巡,济南人,《古文尚书》、《毛诗》。张楷,成都人,《古文尚书》、《严氏春秋》。宋均,字叔庠,安众人,《诗》、《礼》。杨秉,字叔节,弘农人,治《京氏易》、《古文尚书》。刘陶,字子奇,定阴人,《古文尚书》、《春秋》。邓宏,新野人,《易》、《欧阳尚书》。邓德甫,经同上。皇甫规,字威明,朝那人,《易》、《诗》。杨赐,字伯献,《尚书》、《左氏》。夏恭,字敬公,蒙人,《孟氏易》、《韩诗》。樵玄,字君黄,阆中人,《易》、《春秋》。廖扶,字文起,平舆人,《欧阳尚书》、《毛诗》。公沙穆,字文又,胶东人,《韩诗》、《公羊》。乐恢,字伯起,长陵人,《齐诗》、《春秋》。赵牧,经同上。陈重,字景公,宜春人,《鲁诗》、《严氏春秋》。雷义,字仲公,鄱阳人,经同上。郭恩,《周易》、《春秋》。陈纪,字元方,许人,《齐诗》、《左氏》。贾复,字君文,冠军人,《易》、《尚书》。孔乔,字子松,宛人,《古文尚书》、《左氏》。(以下谢承书)韦著,京兆人,《京氏易》、《韩诗》。李昺,字子然,酂人,《京氏易》、《鲁诗》。宗资,字叔都,南阳人《孟氏易》、《欧阳尚书》。度尚,字博平,湖陆人,《京氏易》、《古文尚书》。(司马彪《续汉书》)杜真,字孟宗,绵竹人,《周易》、《春秋》。(《益都耆旧传》)耿弇,字伯昭,茂陵人,《诗》、《礼》。(袁崧书)祝睦,《韩诗》、《公羊严氏春秋》。韩歆,字翁君,南阳人,《费易》、《左氏》。任安,字定祖,绵竹人,《孟氏易》、《夏侯尚书》。(以下《益都耆旧传》)李孟元,《易》、《论语》。董扶,字茂安,绵竹人,《易》、《欧阳尚书》。韩宗,《京氏易》、《欧阳尚书》。杜晖,《梁丘易》,《公羊》。(《隶释》)田君,东平阳人,《京氏易》、《韩诗》。(《集古录》[1]、《隶释》[2])夏承,《尚书》、《诗》。(《金石录》[3])鲁峻,《鲁诗》、《颜氏春秋》。(《隶释》)卫宏,《漆书古文尚书》、《毛诗》。(《后汉书》、《经典释文》)许淑,字惠卿,魏郡人,《费氏易》、《左氏》。杜琼,字伯瑜,成都人,《尚书》、《韩诗》。(以下《三国志》)士燮,字彦威,广信人,《尚书》、《左氏》。高诱,《礼》、《孝经》。董遇,字季直,弘农人,《费氏易》、《左氏》。周生烈,字文逢,敦煌人,《左氏》、《古论语》。郑小同,高密人,玄孙,《小戴记》、《孝经》。征崇,字子和,河南人,《易》、《左氏》。(《吴录》)唐固,字子正,丹阳人,《公羊》、《穀梁》。虞翻,字仲翔,余姚人,《易》、《论语》。杜宽,字务叔,杜陵人,《礼记》、《左氏》。钟繇,字元常,长社人,《易》、《左氏》。郭恩,字义博,利漕人,《易》、《春秋》。何晏,字平叔,南阳人,《易》、《论语》。张昭,字子布,彭城人,《左氏》、《论语》。王弼,字辅嗣,山阳人,《易》、《论语》。(《魏志》、《隋书》、《释文》)

三经:后苍,字近君,郯人,《齐诗》、《礼》、《孝经》。江公,瑕邱人,《鲁诗》、《穀梁》、《论语》。周霸,鲁人,《易》、《尚书》、《鲁诗》。胡常,清河人,《古文尚书》、《左氏》、《穀梁》。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齐诗》、《礼服》、《论语》。韦玄成,字✕✕(原文如此——引者),邹人,《鲁诗》、《礼》、《论语》。班伯,扶风人,《齐诗》、《尚书》、《论语》。范升,字辩卿,代郡人,《梁丘易》、《论语》、《孝经》。周磐,字坚伯,汝南安成人,《古文尚书》、《诗》、《左氏》。崔骃,字亭伯,安平人,《易》、《诗》、《春秋》。孔僖,字仲和,鲁人,《古文尚书》、《毛诗》、《春秋》。马续,字季则,茂陵人,《尚书》、《诗》、《论语》。景鸾,字汉伯,梓潼人,《施氏易》、《齐诗》、《礼》。唐檀,字子产,南昌人,《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崔瑗,字子玉,骃子,《京氏易》、《诗》、《春秋》。濮阳闿,《韩诗》、《左氏》、《礼记》。任延,字长孙,宛人,《易》、《诗》、《春秋》。刘宽,字文饶,华阴人,《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外传》。(以下谢承书)刘祐,字伯祖,中山人,《古文尚书》、《严氏春秋》、《小戴礼》。徐稺,字孺子,南昌人,《京氏易》、《欧阳尚书》、《严氏春秋》。杜乔,字叔荣,林虑人,《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诸葛瑾,字子瑜,阳都人,《尚书》、《毛诗》、《左氏》。(《吴志》)樊安,字子佑,南阳人,《韩诗》、《论语》、《孝经》。(《集古录》)武荣,字含和,治《鲁诗》韦君章句、《孝经》、《论语》。(《隶释》)袁准,字孝尼,扶乐人,《易》、《书》、《周官经》。(以下《三国志》)韦昭,字宏嗣,云阳人,《毛诗》、《孝经》、《鲁论》。(《隋书》、罗愿《尔雅翼》)辛缮,字公文,弘农人,《易》、《诗》、《春秋》[4]。(《三辅决录》)

四经:孔安国,鲁人,《诗》、《尚书》、《古文孝经》、《古文论语》。庸谭,胶东人,《古文尚书》、《左氏》、《穀梁》、《论语》。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尚书》、《礼》、《穀梁》、《论语》。张禹,字子文,河内人,《易》、《论语》、《孝经》、[《左氏》]。郑兴,字少赣,河南人,《漆书古文》、《周官经》、《左氏》、《公羊》。郑众,字仲师,《费氏易》、《毛诗》、《周官经》、《左氏》。贾徽,字元伯,扶风人,《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经》、《左氏》。延笃,字叔坚,犨人,《易》、《尚书》、《左氏》、《礼》。卢植,字子干,《尚书》、“三礼”。徐淑,海西人,《孟氏易》、《周官经》、《公羊传》、《礼记》。(谢承书)文立,字广休,巴郡人,《毛诗》、“三礼”。(《蜀志》)

五经:董仲舒,广川人。刘向,字子政,《汉书》:向书《五行传记》十一卷。《旧唐书》:《五经要义》五卷、《周易系辞义》五卷,又《春秋说》见《晋书》,《孟子注》见《文选注》。褚大,兰陵人。王吉,字子阳,琅玡人,兼通“五经”,能为《邹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龚胜,字君实,楚人,胜、舍皆通“五经”。龚舍,字君倩,楚人,通“五经”,以《鲁诗》教授。夏侯始昌,鲁人,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鲁丕,字叔陵,平陵人,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桓谭,字君山,沛国人,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尹敏,字幼平,堵阳人,《古文尚书》、《欧阳尚书》、《毛诗》、《左氏》、《穀梁》、《论语》。贾逵,字景伯,平陵人,《古文尚书》、《大小夏侯尚书》、《毛诗》、《周官》、《左氏》、《穀梁》。张霸,字文饶,成都人,从樊儵受《严氏公羊》,遂博览“五经”。张恭祖,东郡人,《古文尚书》、《韩诗》、《周官经》、《礼记》、《左氏》。姜肱,字伯淮,广戚人,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张衡,字平子,西鄂人,通五经,贯六艺。申屠蟠,字子龙,外黄人,博通“五经”,兼明图纬。许慎,字叔重,召陵人,撰《五经异义》,《初学记》引慎《五经通义》。刘淑,字伯承,河间人,明“五经”,讲授诸生常百余人。蔡元,字叔陵,南顿人,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李郃,字孟节,南郑人,通“五经”,善河洛风星。樊英,字秀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韩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博通“五经”,尤善星纬之学。井丹,字大春,郿人,少受业太学,通“五经”。法真,字高卿,郿人。玉况,字文伯,京兆人,该总“五经”,志节高亮。[5]胡广,字伯始,华容人,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谢承书)[6]施延,字君子,蕲县人,明于“五经”,星官风角靡有不综。(谢承书)[7]朱穆,字公叔,宛人,少有英才,学明“五经”。(谢承书)[8]刘虞,字伯安,郯人,学通“五经”。(谢承书)[9]王奂,字子昌,武德人,明“五经”,负笈追业。(谢承书)[10]李固,字子坚,郃子,学“五经”,积十余年,博览古今。(谢承书)[11]李咸,字元卓,西平人,《鲁诗》、《公羊》、“三礼”。[12]尹默,字思潜,涪人,学通“五经”,尤精《左氏春秋》。梓潼人。[13]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左氏》、《礼记》。(《吴志》)[14]严畯,字曼才,彭城人,《诗》、《书》、“三礼”。(同上)[15]程秉,字德枢,南顿人,博通“五经”,著《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16]王朗,字景兴,东海人,通《易经》、《欧阳尚书》、《周官经》、《春秋》、《孝经》。(《魏志》)[17]任嘏,字昭光,乐安人,诵“五经”皆究其义。嘏别传见王昶传注。[18]

六经:刘歆,字子骏,向子,《易》、《尚书》、《诗》、《左氏》、《公羊》、《穀梁》、《尔雅》。何休,字邵公,樊人,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作《春秋公羊解诂》,又注训《孝经》、《论语》,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七经:张宽[19]。荀爽,字慈明,汝阴人,《易》、《尚书》、《左氏》、《公羊》、《礼》、《论语》。[20]赵典,字仲经,成都人,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谢承书)[21]杨克,字盛国,梓潼人,受古学于扶风马季长、吕叔公、南阳朱明叔、颍川白仲职,精究七经。(《梓潼志》)[22]李撰,字钦仲,涪人,《古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蜀志》)[23]许慈,字仁笃,南阳人,《郑氏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同[上])[24]

八经:孙炎,字叔然,乐安人。《易》、《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尔雅》。陈祥道《礼书》引炎《周礼注》。[25]

九经:王肃,字子雍,朗子。《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论语》、《孝经》。(《魏志》、《隋志》)

十经:郑玄,字康成,高密人,从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又从张恭祖受《周官经》、《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又《针左氏膏肓》、《发公羊墨守》、《起穀梁废疾》,凡百余万言。又《周礼疏》引玄《尔雅注》。(按:《郑志》及谢承书、《中经簿》皆不言注《孝经》,惟范书有之。今从《国史志》,以《孝经》为玄孙小同所注)

十一经:马融,字季长,茂陵人,《周易》、《尚书》、《诗》、“三礼”、《左氏》、《公羊》、《穀梁》、《论语》、《古文孝经》。

【原文】

自“又帝王通经者”至本篇结尾一段,原文见上编。

【辨伪】《通经表》分帝纪、后纪、诸王、列女、宦官五栏列表[26]如下:

帝纪:孝武帝,从兒宽问《尚书》。孝昭帝,从韦贤受《鲁诗》,从蔡义受《韩诗》,从夏侯胜受《尚书》。孝宣帝[27],从澓中翁[28]受《诗》,并通《论语》、《孝经》。孝元帝,从欧阳地余、孔霸受《尚书》,张游卿、高嘉受《诗》,疏广受《论语》、《孝经》,萧望之受《论语》、《礼服》。孝成帝[29],从郑宽中受《尚书》,伏理受《齐诗》,张禹受《论语》。孝哀帝,从韦元成、韦赏受《鲁诗》。光武帝,从许子威受《尚书》。孝明帝,从谯瑛、刘昆受《易》,桓荣受《尚书》,钟兴受《公羊严氏》,包咸受《论语》。孝章帝,从桓郁、张鬴受《尚书》。孝和帝,从张鬴受《尚书》,又从桓郁问疑义,从包福问《论语》。孝安帝,从桓焉、邓宏受《欧阳尚书》,并通《论语》。孝顺帝,亦从桓焉。孝桓帝,从周福受经。孝灵帝。蜀先主,从卢植受经。蜀后主,从尹默受《左氏》。

后纪:孝昭上官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孝成赵后,从曹宫受《诗》。班婕妤(附),《诗》。明德马后,《易》、《春秋》、《周官经》。和熹邓后,《诗》、《论语》,又从曹大家受经书。顺烈梁后,《韩诗》、《论语》。

诸王:楚元王交,从浮丘伯受《诗》。夷王郢客,同上。梁襄王揖,本传好《诗》、《书》。淮南王安,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30]。河间献王德,本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其学举六艺,立《毛诗》、《左氏》博士。”燕刺王旦,本传:“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淮阳宪王钦,本传:“好经书法律,聪明有才。”广川王去,本传:“师授《易》,《论语》、《孝经》皆通。”齐武王。千乘王伉,从魏应受《诗》。东海王彊,从郅恽受《韩诗》。东平献王苍。沛宪王辅,《京氏易》、《论语》、《孝经》。北海敬王睦,《春秋》。陈敬王羡。济南孝王香,本传:“香笃行好经书。”琅玡孝王京。

列女:伏胜女。曹宫,通《诗》。文季姜,《诗》、《礼》。《梓潼志》。崔发母师氏。崔实母。张雨。班昭

宦官:赵祐[31]

【本篇结论】

《两汉通经诸儒》篇完全根据《通经表》表格中的文字改编成,删去了大量原书中具有学术价值的注释文字,又抄错了若干字。在普及《通经表》的同时,无疑也降低了《通经表》的学术价值。

【注释】

[1]《集古录》卷三:“右汉田君碑,今在沂州,其名字皆已磨灭,惟云其先出自帝舜之苗裔,自完适齐,因以为氏,乃知为姓田尔。又云周秦之际家于东平阳君总角,修《韩诗》、《京氏易》(真迹作《易京氏》),究洞神变,穷奥极微,为五官掾功曹州从事,辟太尉,延熹二年辛亥,诏书泰山琅玡盗贼未息,州郡吏有仁惠,公清拨烦整化者,试守满岁,为真州言名时牧刘君知君宿操表上试守费,自此以后,残缺不可次第,而隐隐可见,盖无年寿卒葬月日,而有故吏薛咸等立石勒铭之语,乃费县令长德政去思碑尔。治平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书。”

[2]见宋洪适《隶释》卷二十一。

[3]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六:“君讳承,字仲兖,东莱府君之孙,太尉掾之中子,中郎将弟也。累叶牧守印绂典据十有余人,皆德任其位,名丰其爵,是故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君钟其美,受性渊懿,含和履仁,治《诗》、《尚书》,兼览群艺,靡不寻畅,州郡更请屈已匡君为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上计掾守令冀州从事。又云察孝不行,太傅胡公歆其德美,旌招俯就羔羊,在公四府,归高除淳于长。又云年五十有六,建宁三年六月癸巳淹疾卒,官碑在今洺州元祐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建宁灵帝时年号也距今千岁矣而刻画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独此碑最完。”原注:第一百十七汉淳于长夏承碑,建宁三年六月。

[4]四库本《说郛》卷五十九下“白鹿甚驯”条:“辛缮字公文,少治《春秋》、《诗》、《易》,隐居弘农华阴,弟子受业者六百余人。所居旁有白鹿,甚驯,不畏人。”

[5]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引谢承《后汉书第二》:“玉况,字文伯,京兆杜陵人也,代为三辅名族,该总‘五经’,志节高亮。为陈留太守。性聪敏,善行德教。永平十五年,蝗虫起泰山弥衍兖豫,过陈留界,飞逝不集,五谷独丰。章和元年,诏以况为司徒。案:范书况无传,惟见虞延、班彪传中二人皆况所辟也,东阁招贤,况不愧矣。又光武纪建武二十三年九月,陈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二十七年四月,司徒玉况薨,与谢书不合,必有一误。玉姓音宿。”

[6]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广有雅才,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年二十七举孝廉。”

[7]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引谢承《后汉书第二》:“延字君子,蕲县人,少为诸生,明于五经,星官风角靡有不综。”

[8]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朱穆字公叔,南阳宛人,亦称文忠先生。祖晖范书有传,穆附焉,避弓事,续书作桓帝临雍与此不同。夫小人假密神器侮弄大臣,往往有之,公叔临事不惑,可为士大夫吐气。”

[9]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虞父舒丹阳太守。案:虞字伯安,东海郯人。范载虞祖嘉为光禄勋,而佚其父名。虞通五经。东海恭王之后。案:范称虞守道慕名,为季汉之名宗子,信然。(www.xing528.com)

[10]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王奂字子昌,河内武德人,明五经,负笈追业,常赁灌园,耻交势利,为考城令,迁汉阳太守,征拜议郎卒。案:奂亦独行之士也,故与范丹友善,别见丹传。”

[11]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固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余年,博览古今,明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仰察俯占,穷神知变,每到太学,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是郃子。案: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固忠烈彪炳,史册彰彰,而密入定省,不令同业知姓名一事尤为高畸,范书独乃遗此,何也?”

[12]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咸字符卓,汝南西平人,孤特自立,家贫,母老,常躬耕稼以奉养,学《鲁诗》、《春秋公羊》,传三礼,三府并辟,司徒胡广举茂才,除高密令,政多奇异,青州表其状,建宁三年自大鸿胪拜太尉,自在相位,约身率下,常食脱粟饭酱菜而已,不与州郡交通,刺史二千石笺记非公事不发省,以老乞骸骨。”

[13]《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卷十二:“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

[14]《三国志》卷五十三《吴志》卷八引《吴书》曰:“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

[15]《三国志》卷五十三《吴志》卷八:“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

[16]见《三国志》卷五十三《吴志》卷八。

[17]见《三国志》卷十三《魏志》卷十三。

[18]四库本《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六:“任嘏,字昭光,旐子,八岁丧母,以至性见称。年十四始学,三年中诵‘五经’,皆究其义,兼包群言,无不综览。邑中争讼,皆诣嘏质之,其子弟有不顺者,父母窃数之曰:‘汝所行岂可令任君知耶?’其礼教所化率如此。时访召海内至德,嘏应举,为临淄侯庶子相国东曹属尚书郎,文帝时为黄门侍郎,每纳忠言,帝嘉其淑慎,累迁河东太守,所在化行。”

[19]宋宋祁《景文集》卷五十七《成都府新建汉文公祠堂碑》:“蜀之庙食千五百年不绝者,秦李公冰、汉文公翁两祠而已……其后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文书倡,张宽以博闻显,严遵、李仲元以有道称。”

[20]《后汉书》卷九十二:“爽字慈明,颍川颍阴人也,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辨谶,并他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

[21]见《后汉书》卷五十七。

[22]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下:杨充,字盛国,梓潼人也。少好学,求师遂业,受古学于扶风马季长、吕叔公、南阳朱明叔、颍川白仲职,精究七经。其朋友则颍川荀慈明、李元礼、京兆罗叔景、汉阳孙子夏、山阳王叔茂,皆海内名士。还,以教授州里。常言图纬空说,去事希略,疑非圣不以为教,察孝廉,为郎卒。

[23]见《三国志》卷四十二《蜀志》卷十二。

[24]见《三国志》卷四十二《蜀志》卷十二。

[25]宋郑樵《通志》卷一百十五上:“时乐安孙炎,字叔然,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炎驳而释之,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又著书十余篇,颇传于世。”

[26]《传经表·通经表》,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91~196页。

[27]《经解入门》删去孝宣帝。

[28]服虔曰:“澓音馥。”师古曰:“东海人,姓澓,字中翁也。澓音房福反,中读曰仲。”

[29]《经解入门》删去孝成帝。

[30]《汉书·艺文志》引《淮南·道训》二篇注。

[31]《后汉书》卷十下:“熹平四年,小黄门赵祐、议郎卑整上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隆汉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宠。今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皆诞生圣皇,而未有称号。夫臣子虽贱,尚有追赠之典,况二母见在,不蒙崇显之次,无以述遵先世,垂示后世也。’”

诸王:楚元王交,从浮丘伯受《诗》。夷王郢客,同上。梁襄王揖,本传好《诗》、《书》。淮南王安,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30]。河间献王德,本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其学举六艺,立《毛诗》、《左氏》博士。”燕刺王旦,本传:“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淮阳宪王钦,本传:“好经书法律,聪明有才。”广川王去,本传:“师授《易》,《论语》、《孝经》皆通。”齐武王。千乘王伉,从魏应受《诗》。东海王彊,从郅恽受《韩诗》。东平献王苍。沛宪王辅,《京氏易》、《论语》、《孝经》。北海敬王睦,《春秋》。陈敬王羡。济南孝王香,本传:“香笃行好经书。”琅玡孝王京。

列女:伏胜女。曹宫,通《诗》。文季姜,《诗》、《礼》。《梓潼志》。崔发母师氏。崔实母。张雨。班昭。

宦官:赵祐[31]

【本篇结论】

《两汉通经诸儒》篇完全根据《通经表》表格中的文字改编成,删去了大量原书中具有学术价值的注释文字,又抄错了若干字。在普及《通经表》的同时,无疑也降低了《通经表》的学术价值。

【注释】

[1]《集古录》卷三:“右汉田君碑,今在沂州,其名字皆已磨灭,惟云其先出自帝舜之苗裔,自完适齐,因以为氏,乃知为姓田尔。又云周秦之际家于东平阳君总角,修《韩诗》、《京氏易》(真迹作《易京氏》),究洞神变,穷奥极微,为五官掾功曹州从事,辟太尉,延熹二年辛亥,诏书泰山琅玡盗贼未息,州郡吏有仁惠,公清拨烦整化者,试守满岁,为真州言名时牧刘君知君宿操表上试守费,自此以后,残缺不可次第,而隐隐可见,盖无年寿卒葬月日,而有故吏薛咸等立石勒铭之语,乃费县令长德政去思碑尔。治平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书。”

[2]见宋洪适《隶释》卷二十一。

[3]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六:“君讳承,字仲兖,东莱府君之孙,太尉掾之中子,中郎将弟也。累叶牧守印绂典据十有余人,皆德任其位,名丰其爵,是故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君钟其美,受性渊懿,含和履仁,治《诗》、《尚书》,兼览群艺,靡不寻畅,州郡更请屈已匡君为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上计掾守令冀州从事。又云察孝不行,太傅胡公歆其德美,旌招俯就羔羊,在公四府,归高除淳于长。又云年五十有六,建宁三年六月癸巳淹疾卒,官碑在今洺州元祐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建宁灵帝时年号也距今千岁矣而刻画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独此碑最完。”原注:第一百十七汉淳于长夏承碑,建宁三年六月。

[4]四库本《说郛》卷五十九下“白鹿甚驯”条:“辛缮字公文,少治《春秋》、《诗》、《易》,隐居弘农华阴,弟子受业者六百余人。所居旁有白鹿,甚驯,不畏人。”

[5]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引谢承《后汉书第二》:“玉况,字文伯,京兆杜陵人也,代为三辅名族,该总‘五经’,志节高亮。为陈留太守。性聪敏,善行德教。永平十五年,蝗虫起泰山弥衍兖豫,过陈留界,飞逝不集,五谷独丰。章和元年,诏以况为司徒。案:范书况无传,惟见虞延、班彪传中二人皆况所辟也,东阁招贤,况不愧矣。又光武纪建武二十三年九月,陈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二十七年四月,司徒玉况薨,与谢书不合,必有一误。玉姓音宿。”

[6]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广有雅才,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年二十七举孝廉。”

[7]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引谢承《后汉书第二》:“延字君子,蕲县人,少为诸生,明于五经,星官风角靡有不综。”

[8]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朱穆字公叔,南阳宛人,亦称文忠先生。祖晖范书有传,穆附焉,避弓事,续书作桓帝临雍与此不同。夫小人假密神器侮弄大臣,往往有之,公叔临事不惑,可为士大夫吐气。”

[9]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虞父舒丹阳太守。案:虞字伯安,东海郯人。范载虞祖嘉为光禄勋,而佚其父名。虞通五经。东海恭王之后。案:范称虞守道慕名,为季汉之名宗子,信然。

[10]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王奂字子昌,河内武德人,明五经,负笈追业,常赁灌园,耻交势利,为考城令,迁汉阳太守,征拜议郎卒。案:奂亦独行之士也,故与范丹友善,别见丹传。”

[11]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固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余年,博览古今,明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仰察俯占,穷神知变,每到太学,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是郃子。案: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固忠烈彪炳,史册彰彰,而密入定省,不令同业知姓名一事尤为高畸,范书独乃遗此,何也?”

[12]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第三》:“咸字符卓,汝南西平人,孤特自立,家贫,母老,常躬耕稼以奉养,学《鲁诗》、《春秋公羊》,传三礼,三府并辟,司徒胡广举茂才,除高密令,政多奇异,青州表其状,建宁三年自大鸿胪拜太尉,自在相位,约身率下,常食脱粟饭酱菜而已,不与州郡交通,刺史二千石笺记非公事不发省,以老乞骸骨。”

[13]《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卷十二:“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

[14]《三国志》卷五十三《吴志》卷八引《吴书》曰:“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

[15]《三国志》卷五十三《吴志》卷八:“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

[16]见《三国志》卷五十三《吴志》卷八。

[17]见《三国志》卷十三《魏志》卷十三。

[18]四库本《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六:“任嘏,字昭光,旐子,八岁丧母,以至性见称。年十四始学,三年中诵‘五经’,皆究其义,兼包群言,无不综览。邑中争讼,皆诣嘏质之,其子弟有不顺者,父母窃数之曰:‘汝所行岂可令任君知耶?’其礼教所化率如此。时访召海内至德,嘏应举,为临淄侯庶子相国东曹属尚书郎,文帝时为黄门侍郎,每纳忠言,帝嘉其淑慎,累迁河东太守,所在化行。”

[19]宋宋祁《景文集》卷五十七《成都府新建汉文公祠堂碑》:“蜀之庙食千五百年不绝者,秦李公冰、汉文公翁两祠而已……其后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以文书倡,张宽以博闻显,严遵、李仲元以有道称。”

[20]《后汉书》卷九十二:“爽字慈明,颍川颍阴人也,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辨谶,并他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

[21]见《后汉书》卷五十七。

[22]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下:杨充,字盛国,梓潼人也。少好学,求师遂业,受古学于扶风马季长、吕叔公、南阳朱明叔、颍川白仲职,精究七经。其朋友则颍川荀慈明、李元礼、京兆罗叔景、汉阳孙子夏、山阳王叔茂,皆海内名士。还,以教授州里。常言图纬空说,去事希略,疑非圣不以为教,察孝廉,为郎卒。

[23]见《三国志》卷四十二《蜀志》卷十二。

[24]见《三国志》卷四十二《蜀志》卷十二。

[25]宋郑樵《通志》卷一百十五上:“时乐安孙炎,字叔然,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炎驳而释之,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又著书十余篇,颇传于世。”

[26]《传经表·通经表》,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91~196页。

[27]《经解入门》删去孝宣帝。

[28]服虔曰:“澓音馥。”师古曰:“东海人,姓澓,字中翁也。澓音房福反,中读曰仲。”

[29]《经解入门》删去孝成帝。

[30]《汉书·艺文志》引《淮南·道训》二篇注。

[31]《后汉书》卷十下:“熹平四年,小黄门赵祐、议郎卑整上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隆汉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宠。今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皆诞生圣皇,而未有称号。夫臣子虽贱,尚有追赠之典,况二母见在,不蒙崇显之次,无以述遵先世,垂示后世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