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兴衰:政治清明之时的君子们

东汉兴衰:政治清明之时的君子们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宁二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李膺、杜密、范滂等天下名士被列为党人惨遭杀害。—《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意思是,在政治清明的年代,坚守正道的君子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发表对国家治理的意见、建议,可以批评奸臣小人。—《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郭泰和申屠蟠也都是大名士,却没有被杀,在司马光眼中,他们是有政治智慧的高人。另一位叫黄宪,他可能是《后汉书》里被捧得最高的处士。

东汉兴衰:政治清明之时的君子们

建宁二年(169)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李膺、杜密、范滂等天下名士被列为党人惨遭杀害。对此,司马光发了一段长长的感慨。

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意思是,在政治清明的年代,坚守正道的君子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发表对国家治理的意见、建议,可以批评奸臣小人。

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而在政治黑暗的年代,君子们则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再强出头。即便什么话也不说,小心谨慎,也保不齐会遭小人们的中伤陷害。可惜东汉这些党人啊,你们竟然无此意识,偏偏要逆势而动。

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跷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政治这么黑暗,太监等邪恶势力这么强,你们生生地去发表抨击言论,这是去摸毒蛇的须子,是摸老虎的尾巴。结果如何?他们一跃而起,就把你们都吃掉了!你们都是国之良才,汉章帝说得好:

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国家需要你们这些国士来支撑,而你们却如此草草而死,这不只是你们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剧!随着你们在这场“党锢之祸”中死去,东汉王朝也快速走向灭亡,悲哀啊!你们怎么就不能学学郭泰和申屠蟠呢?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郭泰和申屠蟠也都是大名士,却没有被杀,在司马光眼中,他们是有政治智慧的高人。申屠蟠的传载于《后汉书》第五十三卷,本卷开篇讲:

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孔子称: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后汉书·卷五十三》

作为士君子应当跟蘧伯玉学,要明白出处之道,邦有道则出仕为官,治国平天下;邦无道就卷席回家,做个处士,修身齐家,独善其身,也很好。这一卷的几位传主都是后者,不应征辟,终身不仕。其中一位叫周燮。

燮生而钦颐折,丑状骇人。—《后汉书·周燮传》

他长得太丑了,刚出生时,把他妈妈吓了一跳,下巴往前噘着,鼻子……没鼻子吗?鼻子整个塌在脸上,只有俩鼻子眼儿,几乎没鼻梁。这是个小妖怪吗?他妈妈就想把他扔了,幸亏他爸爸给拦着:别!

吾闻贤圣多有异貌。—《后汉书·周燮传》

大凡圣贤非常之人都有特殊之相貌。

后来,周燮的学问、德行果然了不得。《后汉书》说他:

始在髫鬌,而知廉让;十岁就学,能通诗、论;及长,专精礼、易。—《后汉书·周燮传》

小小的年纪就特别懂事;稍大一点,《诗经》《论语》学得很好;长大后,精通《礼经》和《周易》,颇有学问。平日里,他不热衷世俗来往,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读非圣之书,不修驾问之好。—《后汉书·周燮传》

可是,读书能当饭吃吗?不能,他还种地。

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后汉书·周燮传》

在村东边的山冈下,山坡间,他耕种祖上传下来的几亩田地,以供生活之需。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此谓耕读。

随着书读得越来越深,学问越来越好,周燮渐有名气,当地州郡欲举其为孝廉、贤良,他都拒绝。后来,汉安帝亲自征辟他,他仍然拒绝:我有病,干不了。

家人亲戚都很不理解:

夫修德立行,所以为国。自先世以来,勋宠相承,君独何为守东冈之陂乎?—《后汉书·周燮传》

人不都是学而优则仕吗?您为何学而优不仕呢?不仕,弄这一身学问干什么?咱祖上多少代都入仕为官,为何到您这儿,只抱定了那几亩“东冈之陂”呢?

周燮摇摇头:唉,你们不懂。

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后汉书·周燮传》

学而优则仕不错,不过,也得看看是不是一个适合入仕的时机、时代。如果不看时机,不看时代背景,便生生要去治国、平天下,能成功吗?

最终,周燮活到七十多岁,终老于家。

这不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吗?古人认为这叫节操,这叫出处有道,一个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不为世俗左右,不求富贵,不求闻达,特立独行,了不起!九百多年后,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冈,在城东开坡地耕种,似慕“东冈之陂”,遂有“东坡”之雅号。

另一位叫黄宪,他可能是《后汉书》里被捧得最高的处士。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后汉书·黄宪传》

黄宪祖辈好几代都是底层百姓,父亲是个牛医,没钱,也说不上有什么文化。以这样的出身,黄宪却能在十几岁时就有了了不起的学问。

有一次,大名士荀淑到慎阳来拜访朋友袁阆,住进当地客栈,早上正要退房离开,正与到客栈办事的黄宪打了照面,荀淑当即心头一震。

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后汉书·黄宪传》

荀淑被黄宪的气质震住了,赶忙施礼:这位小哥,我看您气质不凡,敢问尊姓大名?能否坐下聊聊?

这一聊,就聊到了大天黑。黄宪起身告辞,荀淑依依不舍,拉着黄宪的手说:

子,吾之师表也。—《后汉书·黄宪传》

虽然您只有十四岁,但是您的学问德行太好了,您是我的老师!

荀淑又在客栈住了一宿,次日来到袁阆家,见面便问:

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后汉书·黄宪传》

你们慎阳有个像颜回一样的圣贤,你知道吗?

袁阆一愣:哦?哦,您准是碰上了黄宪!

荀淑大笑:好!若国有颜回而不知,实为士人之大耻。

慎阳当地还有个叫戴良的人,学问也很好,眼空四海,很自负,可只要站到黄宪跟前,立马就蔫了。有一次,戴良回家,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母亲一瞅就明白了:

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后汉书·黄宪传》

你是不是又去找那个牛医儿黄宪玩了?

戴良叹口气:是啊,娘,您说怎么回事呢?每次我要是没见着他的时候,都感觉自己老行了,也不比他差。可每次一见他就完了,就像颜回评价孔圣人说的: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后汉书·黄宪传》

我根本捉摸不透他,摸不上他的边儿,感觉跟他不在一个层次上。

大名臣陈蕃和周举都是汝南人,早年跟黄宪也都是朋友。陈、周二人对黄宪有一个共识:

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后汉书·黄宪传》

只要有十天半月没跟黄宪见面聊聊,就感觉自己变庸俗了。

以善于识人著称的大名士郭泰曾到慎阳,先拜访了袁阆,“不宿而退”,聊了半天就走了。又拜访黄宪,“累日方还”,在黄宪家一住好几天,白天聊,晚上聊,聊不够。随后,有朋友问郭泰:袁阆和黄宪高下如何?

郭泰一笑:

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后汉书·黄宪传》

袁阆袁奉高虽清却只是一眼小泉水,黄宪黄叔度不清不浊,实为汪洋大海!

只可惜,如此了不起的黄宪只活到四十八岁就死了。他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史书无载。

郭泰的寿数更短,他的情况稍后再说。先说申屠蟠。早年,他以孝道著称于世。

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后汉书·申屠蟠传》

父亲死后,他十多年不喝酒、不吃肉。赶上忌日,就绝食三天。这可以称之为“过礼”。《周易·小过卦》所谓:

行过乎恭,丧过乎哀。—《周易》

儒家讲究的守丧之礼,申屠蟠执行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标准。那么,礼的逻辑为何?为什么执行礼,就得不喝酒、不吃肉?这应当基于儒家这样的理解:

克己复礼。—《论语·颜渊》

礼,本质是让人自我克制。只有克制天性欲望,才能使人性得以升华。

申屠蟠十五岁时救下一位侠义女子。该女子为父报仇,杀死了丈夫的表舅,县令要判其死罪。申屠蟠向县令进言,该女子为父报仇,实为大孝之举,精神可嘉。最终,该女子从轻发落。

申屠蟠最著名的故事是被司马光称道的“见机而作”。前述,桓帝执政后期社会风气颇为自由,太学生们整天谈论国事、品评人物,展示自我,谋求入仕。申屠蟠敏锐地察觉了危机,对朋友讲:先秦时期就曾这么自由过,结果出了焚书坑儒之祸。如今,我得见机而作。(www.xing528.com)

于是,他早早地隐姓埋名藏了起来。

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后汉书·申屠蟠传》

随后,成功躲过了两次“党锢之祸”。再后来,还躲过了董卓之乱。活到七十多岁,终老于家。

最后,说说郭泰。

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后汉书·郭太传》

范晔著《后汉书》,避其父“范泰”讳,称郭泰为“郭太”。

郭泰跟牛医儿黄宪差不多,也是底层出身,小年丧父,由母亲养大。母亲希望他考个县里的“公务员”干。郭泰一拨拉脑袋:

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后汉书·郭太传》

县里的小公务员有什么干头,给个七品芝麻官手下打杂,我可受不了那委屈。那只是“茅坑老鼠”的生活,我要向李斯学习,争做一只“粮仓老鼠”。

于是,他辞别了母亲,离开了小县城,也跟李斯一样,先去拜名师,这是实现从茅坑到粮仓阶层跃迁的梯子。郭泰到成皋,拜名师屈伯彦,学了三年。

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后汉书·郭太传》

李斯当年跟荀子学的是帝王之术,而郭泰学的比较文艺,“博通坟籍”,什么书都看,什么都懂,所以“善谈论”,说什么都头头是道,而且“美音制”,精通音乐诗赋。正可见,时代风气之差异,古质今妍。

学成之后,也跟李斯一样,郭泰直奔顶层,来到国都洛阳。李斯的目标是见秦王,须先找能给自己背书的中间人,他找的是吕不韦。郭泰也一样,他先找到了李膺。

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汉书·郭太传》

时人皆以结识李膺为“登龙门”,对李膺是仰视的。郭泰和李膺成了朋友,他们之间是平视的。有一次,郭泰回太原,李膺和洛阳一班名士、太学生为其送行。到了黄河,郭泰登舟与众人挥别。李膺不舍,也上了船,要把郭泰送至对岸。

然后,小船缓缓划行在河面上。《后汉书》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

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唯林宗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汉书·郭太传》

送行和围观的有数千人,车辆停满了河岸,水泄不通,人们望着划向对岸的小船,在烟雨空蒙之中,船头站立的李膺和郭泰玉树临风,博带飘飘,宛若两个神仙。

前述,李膺文武双全,“谡谡如劲松下风”,气质很好。郭泰更好看。

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后汉书·郭太传》

大高个儿,仪表堂堂,常着一身儒服,宽袍大袖,特有范儿。有一次,他在外面赶路遇雨,头巾湿了,便随手整饬了一下。

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后汉书·郭太传》

就是说,他把头巾垫起了一个角,旁边有人看见便眼前一亮:啧啧,人家郭林宗这个头巾掖起一个角来,真好看,咱也这么弄!

太学生们都效仿,社会上的人们也都跟风,都管这种新款头巾的扎法,叫作“林宗巾”。

由数千人的送行围观和“林宗巾”的流行,足见名士的影响之大,隐然对皇权有一点挑战的意味。所以,“党锢之祸”实为必然,申屠蟠之流见机而作,良有以也。

那么,为什么郭泰也能超脱于“党锢之祸”之外呢?也没落得李斯最后的下场,为什么?因为在即将变成“粮仓老鼠”的最后一步,他止住了脚步。本来,按照李斯的套路,在得到李膺的背书之后,他马上就可以站到皇帝跟前,司徒黄琼等高官争着要辟举他,可他都拒绝了。有朋友替他着急:您前面拜名师,交名友,做学问,不就是为了这最后一步吗?

郭泰摇摇头:不是。我以前可能确实这样想,可现在想法变了。

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后汉书·郭太传》

以我对天象的观察,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我认为大势已去,天命将移,即便我入仕为官,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谁都不行了!

于是,郭泰坚持做处士。

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后汉书·郭太传》

他与所谓党人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闭门教书。

不为危言核论。—《后汉书·郭太传》

不言政治,不讽刺太监权贵,也就没有成为太监集团打击的对象,没被列入党人名单。

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前,陈蕃、窦武被害,郭泰闻知,悲不自胜,独自跑到野地里大哭一通。随后,对一个心腹的学生感叹: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后汉书·郭太传》

这是《诗经》里的话,意思是,贤良的人都死了,国家也就要亡了。

转过年来的春天,年仅四十二岁的郭泰病逝于家中。各地赶来为他送丧的有上千人之多。

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汉书·郭太传》

这是后世研究文化史、书法史比较关注的一段记载。首先,郭泰死后,他的朋友门生为其“刻石立碑”,要传之不朽,这种对平民的礼遇是西汉以前从未有过的,体现着对个人人格的尊重与张扬,反映了东汉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其次,郭泰的碑文由东汉文豪、大书法家蔡邕所写,刻在碑上的字也应为其书丹,故此碑在书法史上有特殊价值,可惜明代原碑佚,清代大书家傅山据原碑拓片摹刻重立。最后,蔡邕所讲“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也挺有意思。就是说,蔡邕以往给死人写碑文,尽捡着好话说,歌功颂德,常有吹捧之词,古人所谓“谀墓”,唯独给郭泰写这篇碑文,没有吹捧,他是怎么夸也不为过的。郭泰曾被举“有道”,与孝廉类似,故称“郭有道”。

郭泰如此受人称道,到底做过什么呢?主要还是识人,他有知人之明!

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后汉书·郭太传》

他能看出身处底层或逆境中的好苗子,并给予鼓励和指导,这些人后来都有所建树。像这样的人,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个。也有一些名士,郭泰断言他早晚出问题,最后真就出了问题。《后汉书》里分别举了一些例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

有一天,郭泰赶路遇雨,躲到一棵大树下。树下避雨的还有几个庄稼汉,蹲着的、歪着的、倚着树的、抖着腿的,都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唯独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站得倍儿直。郭泰一眼就搭上了:这位兄台,贵姓?哪个村的?

汉子答:我叫茅容,就是旁边这个村的。先生,您呢?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挺投机。雨停后,天色已晚,茅容邀郭泰到家中住一宿再赶路。

郭泰感谢,随茅容到家,先见过茅容的老母亲。老太太正在里间屋的床上干针线活,看着身体不算太好。茅容请郭泰在外间屋稍坐,他紧着招呼妻子,忙活做饭。然后,郭泰听到院子里一顿鸡叫,茅容杀了一只鸡。郭泰不禁咽了咽口水,心想:这人真不赖,要给我炖鸡吃。

结果,等开饭的时候,茅容直接把炖好的鸡端进了里间屋,给老母亲吃,回身向郭泰致歉:郭先生,真不好意思,日子过得寒酸,家里没什么好吃的,老母亲身体不好,早上说好给她老人家炖这只鸡,补补身体,招待您的只有这粗茶淡饭,您将就一下吧。

郭泰一看,茅容给他端上来的只是两盘素菜。

郭泰一下子就服了,挑大拇指称赞:好,茅兄,了不起!这满世界的人都在外人跟前打肿了脸充胖子,有好东西都拿去招呼外人,自己家人宁可吃咸菜条,穷要面子。更有甚者,有点钱、有点工夫都去跟狐朋狗友们胡吃海造,却把老爹老娘冷落一边,清汤寡水。您不俗!不要虚伪的面子,只要实在的里子。这真是识大体,知本末。您这样的人不能种一辈子地,太屈才,您应当读书……

郭泰鼓励一番。后来,茅容读书入仕,颇有成就。

又有一天,郭泰赶路,前面有个人挑着一个扁担,扁担前头是一筐东西,后头是一个类似蒸锅的陶甑。这人挑着扁担,一走一晃悠,可能绳子没绑紧,走着走着,“哐当”一声,甑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好几半。

要换你是这位挑担的人,是不是得停下来瞅着这个摔碎的甑难受一会儿?当时,这也是穷人家一个不小的家当。可是,这位老兄甚至连回头看一眼都没看,只把扁担前后调整了一下,继续赶路,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郭泰在后面看了个满眼,立马快跑几步追上去:哎,老兄,您的甑摔破了,怎么也不停下来瞅瞅呢?

这人扭头挤出一个苦笑来:呵呵。

甑以破矣,视之何益?—《后汉书·郭太传》

它已经摔破了,我瞅它还有什么用?继续赶路要紧。

郭泰挑大拇指称赞:好,老兄了不起,真乃果决之人!

然后,两人一通聊,郭泰又鼓励了他一番。

劝令游学,十年知名。—《后汉书·郭太传》

还是学习改变命运。这个人也走了拜师游学之路,后来颇有成就。

还有一次,郭泰遇到一个叫黄允的名士,此人“以俊才知名”,颇有才气。两人一通聊,分别时,郭泰说:请恕我直言,我想提醒您一下。

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汉书·郭太传》

您确实有大才,只可惜,德行方面还差一点点,将来可能得出问题。

黄允后来真就出了问题。他被司徒看中,要把女儿嫁给他,可是,他已经结婚了,司徒的女儿当然不能做妾,怎么办呢?他把心一横,决定休妻。

妻子同意:你奔你的富贵,我不能挡着,可我毕竟嫁到你们黄家好几年了,有那么多亲戚朋友,我得跟他们道个别。这样吧,你安排几桌酒席,把他们都请来,咱一块儿道个别就完了,省着挨家转,麻烦,也当是给我送送行。

黄允心中有愧:好吧,没问题,我安排酒席,把亲友们都请来。

于是,大集宾客三百余人。妇中坐,攘袂数允隐匿秽恶十五事,言毕,登车而去。—《后汉书·郭太传》

于是,当着在场三百多个亲友,妻子撕破了黄允的脸,把黄允特别隐私的那些脏事儿、破事儿都给抖搂出来了,然后,扬长而去。黄允从此臭了档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