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兴衰史:太监政变的历史

东汉兴衰史:太监政变的历史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安帝亲政之后,太监、乳母等内宠得势嚣张,残害忠良,逼死了名臣杨震。五年后,汉安帝的乳母王圣串通江京、樊丰等大太监挑唆汉安帝把小刘保的乳母、厨师都给处死了。于是,延光四年十一月二日,以中常侍孙程为首的十八个太监密谋。就在裁单衣为誓的两天后,延光四年十一月初四夜里,孙程等十九个太监——又有一个新加入的——各怀利刃,正式开始政变行动。

东汉兴衰史:太监政变的历史

汉安帝亲政之后,太监、乳母等内宠得势嚣张,残害忠良,逼死了名臣杨震。还有一件事,他们做得很过分:他们挑唆汉安帝废掉了小太子刘保。事情原委得从汉安帝的皇后说起。她的祖父阎章是汉明帝尚书,深得宠信,两个妹妹被明帝收为贵人,于是阎家也成为外戚,比较尊贵,阎皇后又很有才色,被选进宫之后大得汉安帝的宠爱,估计也挺讨当时邓太后的喜欢,便被立为皇后。随之,宫斗戏进入高潮。《汉书·皇后纪》讲:

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鸩杀李氏。——《后汉书·安思阎皇后纪》

阎皇后没生儿子,其他妃子也没有生儿子的,唯有一个级别很低的“宫人”李氏给汉安帝生了唯一的儿子刘保。

阎皇后“遂鸩杀李氏”,此前杨震“饮鸩而卒”,“鸩”为何物?《后汉书注》此段有个注释:

鸩,毒鸟也。食蝮。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后汉书注》

据说鸩是一种毒鸟,以毒蛇为食,它的毒主要集中在羽毛里,只要把它的羽毛在酒里蘸一蘸,立马就成了毒酒,剧毒,人饮之立死。

小刘保生母李氏被阎皇后鸩杀后,五岁被立为太子。平日里没有母亲,也没姥姥、奶奶,父亲当皇上天天看不见,唯有照顾他吃喝的乳母、厨师、太监是他最亲的人。于是,这些人也成为宫斗的牺牲品。五年后,汉安帝的乳母王圣串通江京、樊丰等大太监挑唆汉安帝把小刘保的乳母、厨师都给处死了。

当时小太子刘保已经懂事了,当然得记仇,等他将来即了皇位肯定得报复。怎么办?大太监江京、樊丰越想越害怕,最后把心一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小太子废掉就完了!

可是,废太子这么大的事,光凭他们肯定说不动汉安帝,必须找更有分量的帮手。找谁呢?找阎皇后,因为他们都清楚,阎皇后毒死了小太子的亲妈,肯定也担心被报复。

结果,他们一拍即合。他们和阎皇后联手给太子罗织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罪名。汉安帝傻呵呵地信以为真,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不顾这唯一的父子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愣是把太子废掉了,改为济阴王。

居于德阳殿西钟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

把刘保安置在北宫德阳殿西大钟下面的一个房间居住。

转过年来,汉安帝南巡,走到宛城突然发病,休养治疗了几天不管用,赶紧往回赶,至叶县驾崩,时年三十二岁。当时是延光四年(125)三月初十。随行的阎皇后和她大哥阎显及大太监江京、樊丰等人都很紧张:这可怎么办?皇上没新立太子,而刚被废掉的太子刘保正在宫里,很多大臣本都拥护刘保,如果听说皇上驾崩,乘机拥立刘保即位,那可怎么办?得了,咱们也学学当年秦始皇死时李斯、赵高玩的那一套吧,封锁消息!

于是,演戏。

所在上食,问起居如故。——《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

不同的是,秦始皇死在盛夏,且离长安还很远,必须得弄几车臭鱼来遮住尸体的腐臭。汉安帝这是死在春天,离着洛阳已经很近,快马加鞭,只用了四天就返回了皇宫。当晚发丧。

阎皇后顺利晋级为皇太后,临朝称制,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算是内朝首辅,兄妹俩牢牢抓住了最高皇权。阎太后肯定梦想成为邓太后第二,而要想成为邓太后,关键是对皇帝有绝对控制权。所以,接下来要立的新皇帝自然是年纪越小越好。而刘保作为汉安帝唯一的儿子被排除在外,正常来说应在汉安帝的侄子中选人。阎太后兄妹最后选中了一个小孩——北乡侯刘懿,其父济北王刘寿是汉章帝之子。也就是说,这个小刘懿竟是汉安帝的堂兄弟,真不知阎太后是怎么想的。

延光四年(125)三月二十八,小刘懿即皇帝位。

接下来,一朝天子一朝臣,阎太后兄妹对权力重新洗牌。老外戚汉安帝舅耿宝被免官,自杀;汉安帝乳母王圣母女被发配;大太监樊丰等几个汉安帝的大红人都被投入大牢弄死。一切都很顺利。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天下太平,朝野上下都顺顺溜溜。阎太后心中窃喜:看来做邓太后第二也没啥,不挺容易吗?

她正高兴着,问题来了。刚入冬,小皇帝刘懿一病不起。他要病死了,谁来接班呢?当年邓太后立了小汉殇帝之后,立即把小刘祜养在一边,预备这一手。阎太后没这个准备,措手不及,十月二十七日,小刘懿驾崩。怎么办?只好又玩了一次秘不发丧,同时紧急征召封在各地的王子王孙入宫,要再次选立新皇帝。

就在这时,旁边的一群太监看不下去了,都为时为济阴王的刘保抱不平:上次不立济阴王,这次还不想立济阴王,此前汉安帝的葬礼都不让这孩子参加,这可是先帝唯一的儿子啊,骨肉相连,当时这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是个人看了都揪心。阎家兄妹也太欺负人了,天理难容!不行,我们得替天行道,帮助他夺回本该得到的皇位。兄弟们,敢不敢?干!

于是,延光四年(125)十一月二日,以中常侍孙程为首的十八个太监密谋。

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后汉书·孙程传》

都把内衣袖子撕下来一块儿,发誓生死与共。

然后,各自分头准备。他们具体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史书没讲,肯定也不容易,尤其一些主要宫门的守卫肯定是支持他们的。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就是光禄勋祋讽。

光禄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整个皇宫内的郎官、侍卫,包括虎贲军、羽林军都由其管理。此前汉安帝废黜太子时,光禄勋祋讽极力反对,曾与太仆来历等十几个大臣一起进谏劝止。史书明确记载了太仆来历把汉安帝弄得恼羞成怒,被罢官,而祋讽是否还在位,史书没写。我猜想,他可能还在位,因为在孙程等要起事之时,阎显的兄弟阎景是卫尉,掌管皇宫各大门的禁卫军;阎耀是城门校尉,掌管着京师洛阳各大门的禁卫军;阎晏是执金吾,掌管洛阳城内的禁卫军;还有一个叫阎崇的,也可能是他们本家兄弟,任虎贲中郎将,掌管着皇宫内的禁军主力虎贲军。这样,整个禁卫军系统几乎只剩下一个光禄勋史书没有交代是否为阎家人掌握。我猜想,可能还是祋讽。不过,史书后面讲到,祋讽在汉顺帝即位后进行封赏时已经死了。也可能是另一个叫许敬的人,在汉顺帝即位两年后,史书记载:

光禄勋许敬为司徒。——《后汉书·顺帝纪》

并称许敬:

仕于和、安之间,当窦、邓、阎氏之盛,无所屈桡。——《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

他跟阎家不是一伙的。

总之,接下来发生的这场宫廷政变是挺难想象的,也难以考据。就在裁单衣为誓的两天后,延光四年(125)十一月初四夜里,孙程等十九个太监——又有一个新加入的——各怀利刃,正式开始政变行动。

因入章台门。时江京、刘安及李闰、陈达等俱坐省门下。——《后汉书·孙程传》

他们进入北宫章台门,杀死了跟阎太后、阎显亲近的大太监江京和刘安、陈达,同时,把刀架在了另一个大太监李闰的脖子上。李闰是汉安帝最心腹的大太监,比江京排位还靠前,在宫里宫外的威望很高,尚书和皇宫禁卫虎贲、羽林军们都畏服于他。

孙程把刀架在李闰的脖子上,威胁:

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后汉书·孙程传》

我们要拥立济阴王即皇帝位,您得给我们牵头做主。如若不然,恕我孙某人刀剑无情!

李闰不敢不应:好,你们干得好,我给你们做主。

众人将李闰扶起,当即拥立刘保即位,就是汉顺帝。

于西钟下迎济阴王立之,是为顺帝。——《后汉书·孙程传》

李闰、孙程等众人山呼万岁:吾皇万岁万万岁!

大半夜里声振宫阙。

阎太后、阎显也正在北宫某座宫殿,立马蒙圈:怎么回事?怎么办?

孙程、李闰等众太监拥着汉顺帝和紧急召来的尚书令、尚书仆射等人出北宫,进入南宫:万岁到!

南宫的人们不明就里,看着一帮大太监、尚书们都是皇帝班底,新皇帝又是汉安帝亲儿子,无可置疑,立马跪下磕头,各就各位,侍候着。李闰和尚书们便开始帮着汉顺帝把一道道圣旨发出去,召见谁,命令谁,捉拿谁,等等,有条不紊地展开。孙程则带人守住南宫宫门。

阎太后、阎显开始组织反击,一边派弟弟阎景出北宫调集兵马,一边紧急召见禁军精锐首领越骑校尉冯诗。阎太后对冯诗讲:你看,皇帝的玉玺还在我这儿,济阴王和那个死太监李闰竟敢造反,一定要把他们拿下!

能得济阳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后汉书·孙程传》

冯诗磕头:请太后放心,包在末将身上。末将来得仓促,带的兵太少,等我回营去把兵都带来,保证灭了他们!

冯太后很高兴:太好了,让这个小太监樊登跟你一块儿去吧。

冯诗起身,出了北宫大门,猛回头,抬手砍死了小太监樊登,回到本营,把营门一锁:传我命令,外面就是天塌了,谁也不许出去!

阎景作为卫尉,正常情况下,所有在皇宫外面守卫宫门的禁卫军都归他管,他在去外面宫门调兵的途中,迎头碰上尚书郭镇。郭镇奉汉顺帝旨,持节,来抓阎景。阎景挥剑就砍。郭镇闪身,回手一剑刺中阎景。左右一拥而上,将阎景拿下。

旦日,令侍御史收显等送狱,于是遂定。——《后汉书·孙程传》

等到天亮时,孙程等十九太监主持的这场宫廷政变完美收官,阎显兄弟等人全部被拿下,阎太后第二年病死。汉顺帝给孙程等十九太监全部封为万户侯、千户侯。

是为十九侯。——《后汉书·孙程传》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太监最辉煌的时刻。

不过,新即位的小汉顺帝别看只有十一二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转过年来,他就把这十九侯太监都给逐出京师,打到封地上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中间有一个关键人物叫虞诩。(www.xing528.com)

虞诩给世人的第一个印象是“顺孙”。《后汉书》说: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后汉书·虞诩传》

大致说,虞诩是个读书的好苗子,父亲去世得早,他作为孙子孝养祖母尽心尽力,在当地很有名。当时举孝廉,可能既包括孝子,也包括顺孙。虞诩作为顺孙被县里向郡国举荐——他们县属于陈国,国相对他大为欣赏,想请他到国相府做官吏。

虞诩谢绝:我祖母已经九十岁了,我得在家照顾她,给她老人家养老送终。

祖母去世之后,他才应太尉张禹的征辟(《后汉书》记当时太尉是李脩,《资治通鉴》记为张禹),直接到了洛阳,在太尉张禹手下工作。那还是汉安帝早期,羌人闹得正凶,大将军邓骘亲自带兵去打都吃败仗,羌人纵横凉州,汉军无可奈何。再者,北边乌桓、鲜卑都南下侵扰,南单于也反叛,国内还有一个叫张伯路的人领导的造反,还有各种天灾,东汉帝国简直要吃不住劲儿了。大将军邓骘的压力非常大,就想干脆放弃西边的凉州,集中兵力应对北方战事。他召集公卿百官,说:

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后汉书·虞诩传》

这就好比有两件衣服都破了好多洞,怎么办呢?干脆毁一件,剪成碎布,给另一件打补丁。这样,补好的这一件起码还能穿;否则,两件都没法儿穿了。所以,我想放弃凉州,把凉州的兵力都调到北方战场上去,保住咱的北线不出问题。各位看,这样行不行?

与会官员多数都点头:有道理,干脆就像汉元帝时放弃珠崖郡一样放弃凉州就完了,光武皇帝不也是不要西域了吗?没什么问题。

有想反对的官员,也说不出什么来。

邓骘说:大家回去再想想,要是都同意,过几天咱们定好了,再向太后和皇上汇报。

三公九卿各回各府。虞得知,立即找张禹:卑职听说大将军要放弃凉州,此事万万不可!一旦放弃凉州,羌人就可直入关中,甚至入主长安,那可就无法收拾了。

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后汉书·虞诩传》

秦汉以来的名将多数都是关西人,像李广、赵充国都是关西凉州人。这些年来,与羌人作战,凉州本土将士以作战勇敢顽强闻名天下。真要是放弃凉州,必使凉州人寒心,其中豪强就有可能跟羌人联合与大汉为敌。所以,不但不能放弃,还得加强控制,多多选拔凉州豪强子弟到京师各府为官、工作。

张禹非常赞同:好!非常有道理!真要是听了邓大将军的,后果不堪设想。

然后,三公九卿一通气,便否决了邓骘的这个提案。

邓骘觉得挺没面子:虞诩这小子书生意气,站着说话不腰疼,得让他吃点苦头,让他知道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

于是,建议朝廷调虞诩任河内郡朝歌县县令。

当时,朝歌正有反贼造反,州郡镇压不住。虞诩赴任前,亲友们来送行都如生离死别,担心虞诩有去无回。虞诩哈哈大笑: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为臣之道就得令行禁止,让咱做什么官儿,还能挑肥拣瘦吗?不能!不能光拣好干的干,难干就躲着,那都是人。要是碰不上这种盘根错节的硬活儿,那还显不出咱这把快斧子呢。爷儿几个,你们就瞧好吧。

临到朝歌,虞诩先去拜见了河内太守。太守人不错,也很为虞诩担心:

君儒者,当谋谟庙堂,反在朝歌邪?——《后汉书·虞诩传》

您是文人学者,应当在朝廷拿笔杆子当参谋,怎么直接到一线来了呢?这下面跟上面的工作可不一样。

虞诩施礼:谢谢太守,您不必担心,朝歌的反贼我已经做了研究,不是能成多大气候的。只是,暂时他们士气高涨,难与争锋。

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己。——《后汉书·虞诩传》

军事讲究的是谋略、权变,越灵活机动越好。卑职恳请大人多给我一些授权,少勒着我点,让我能放开手干就行。希望您支持!

太守一笑:哪里话,没问题,干吧。

虞诩到朝歌任县令后,他开始招募兵勇,并划出三个档次。

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后汉书·虞诩传》

首先,干过强盗,曾经拦路抢劫的,这种最好,绝对是壮士,一招来就做上等兵。其次,跟人打架把人打伤过的,或者干过偷盗的,这种也算有胆,也是壮士,一招来就做中等兵。最后,借口为父母服丧尽孝便什么也不干了,养家糊口都不管了,这种人也有个性,也可以招来,算作下等兵。

本着这三个档次,虞诩招起一支“特种兵”,有一百多号壮士,确实很能打。另外,他还搞了一套间谍战策略。总之,没用多长时间,他就把朝歌的动乱给平定了。

随后,他又做了一段时间的怀县县令。这期间,朝廷新派出老将任尚作为主将,再赴西部战场打羌人。此前的带兵主将有战死的,也有兵败自杀的,也有被治罪的,任尚也一点把握没有,硬着头皮集合军队。正要出发,忽然手下来报:怀县县令虞诩求见。

任尚知道虞诩有才:好,快快请进。

虞诩进门施礼。任尚笑迎:虞先生有什么指教?

虞诩:将军,我长话短说。

三州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后汉书·东号子麻奴传》

现在,整个凉州、并州还有长安三辅都作为战区,投入二十多万兵力,打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成效,这给国家多大的压力啊。将军此次出战如不能成功,朝廷会怎样对您,您考虑过吗?

任尚听着脖子发麻:虞先生,请直说吧,您有什么思路?

虞诩说:

兵法,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后汉书·东号子麻奴传》

弱的打不过强的,地上跑的打不着天上飞的。咱们打羌人之所以一直不顺,关键是因为羌人都是骑兵,咱这边几乎都是步兵,根本追不上人家,怎么打?咱必须也把骑兵搞上去,把现在这二十万步兵裁撤,让他们每二十人出钱凑出一匹马装备一个骑兵。有这一万骑兵,准能打赢!撤下去的十九万人还能回家生产。

任尚照办,果然扭转了不利局面。

邓太后也由此听说了虞诩,称赞他是将帅之才,提拔他去做了西羌前线的武都太守。虞诩做武都太守对阵羌人的表现仍然让人印象深刻,用了很多谋略,比如活用孙膑的增兵减灶。在一次行军中,他的兵力少,怕被羌人追击,于是加灶,让羌人以为他在增加兵力,从而不敢来追。他说: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后汉书·虞诩传》

总之是,兵不厌权,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虞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保住了武都郡不受羌人之害。

他还清理河道,发展水路运输代替陆路运输,提升生产流通效率。

烧石剪木,开漕船道。——《后汉书·虞诩传》

“剪木”应是指伐木造船;“烧石”是什么意思?《后汉书注》说,当时一段河道中间有一块巨石,船过不去,砸也不砸不动。怎么弄呢?

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镌去石。——《后汉书注》

虞诩派人弄了很多木柴,围着这个大石头烧,然后趁着高温再用凉水激,这样热胀冷缩,这个大石头就裂了,再砸就容易了。据说,古代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栈道孔,也是用这种烧石法。

虞诩主政武都郡的两三年间,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大为改善。然后,他在汉顺帝即位不久,被调回京城,做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文武百官,包括三公九卿。

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后汉书·虞诩传》

太傅、太尉、中常侍,这都是最大的官、最大的权贵,虞诩一上任就都把他们参劾了,威震京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