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蔡伦造纸与班固著书:东汉兴衰史

蔡伦造纸与班固著书:东汉兴衰史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执掌东汉朝的十六年间,各种自然灾害异常频繁。是岁,郡国十二地震。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遂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当时的蔡伦不但是中常侍,还长期兼任尚方令,负责生产制造皇室用品,也包括简帛等书写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按这段记载,蔡伦是在元兴元年汉和帝去世的那一年,发明了造纸术,并呈给了汉和帝。

蔡伦造纸与班固著书:东汉兴衰史

小汉殇帝刚满百日即位,在位八个月夭折。延平元年(106)八月,邓太后又立了汉和帝的侄子刘祜,即汉安帝。随后,直至永宁二年(121),邓太后至死一直亲自主持朝政,未让汉安帝亲政。她执掌东汉朝的十六年间,各种自然灾害异常频繁。

永初元年(107),史书记载:

是岁,郡国十八地震;四十一雨水,或山水暴至;二十八大风、雨雹。——《汉书·孝安帝纪》

十八个郡国闹地震;四十一个郡国闹洪水,有的山洪暴发;二十八个郡国刮台风暴雨冰雹,洪涝灾害。东汉总共一百来个郡国,一多半遭大灾。

永初二年(108)年,史书记载:

五月,旱。——《后汉书·孝安帝纪》

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后汉书·孝安帝纪》

既然是上了史书的大风、雹子,肯定不是小打小闹。

《东观记》曰:雹大如芋魁、鸡子,风拔树发屋。——《后汉书注》

风大到把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起;雹子跟鸡蛋那么大。这还不算大的。

延光元年,河西大雨雹,大者如斗。——《后汉书·孔熹传》

后面延光元年(122)还下过像斗那么大的雹子!一斗是十升,一升大致是十厘米见方,这么大!这哪是下冰雹,分明是下炮弹!

是岁,郡国十二地震。——《后汉书·孝安帝纪》

还是永初二年(108),十二个郡国闹地震。这一年,羌人又闹大了,前去平定的车骑将军邓骘和征西校尉任尚都吃了大败仗。

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遂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后汉书·孝安帝纪》

羌人甚至自称天子,要跟东汉朝争皇权,而且打到了关中、益州,甚至内地的赵、魏都被其侵扰。邓太后疲于应对,直到元初五年(118)才暂时平定。史书记载:

羌叛十余年间,军旅之费,凡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边民及内郡死者不可胜数。——《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

光军费就花掉二百四十多亿,把国库都花光了,人民苦海无边。

这只是西羌,还有匈奴、鲜卑等也是各种叛乱、侵扰,各种局部战争,都在邓太后、汉安帝执政期间集中爆发。这跟汉帝国内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也有直接关系。比如说,南匈奴一个使者看到洛阳等地灾害严重,甚至人相食,回去便报告单于大汉朝要完蛋,应当趁火打劫!于是,南单于发动叛乱,东汉朝费了老大劲儿才平定叛乱。在未经战乱的情况下,偌大一个帝国的京城竟然出现“人相食”的大饥荒,要不是史书明白写着,真是不敢相信。

永初三年(109),史书记载:

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后汉书·孝安帝纪》

当时汉安帝对此还专门下过诏书:

朕以幼冲,奉承鸿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后汉书·孝安帝纪》

意思是,都是我这个皇帝不行,让天地之气不顺溜、阴阳不协调,让老百姓遭受饥荒,人吃人。

要我看,汉安帝确实是大灾星,东汉帝国就是从他这儿彻底走上了下坡路。

永初三年(109),史书总结:

是岁,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雹。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后汉书·孝安帝纪》

又是差不多一半的郡国受大灾。

后面的不作细述,地震、洪水、台风、冰雹、旱灾、蝗灾等轮番不断,有人统计这十多年间,大致每三个月就有一场大灾被记入史书。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严酷局面,邓太后尽其所能地救济灾民,并尽其所能地节俭皇室开支,比如:

减大官、导官、尚方、内者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大官,大致是御膳房。

导官,主导择米以供祭祀。——《后汉书注》

导官,大致是管祭祀供品的。

尚方,掌工作刀剑诸物及刻玉为器。——《后汉书注》

尚方,是掌管皇室御用的刀、剑、工艺品、日用品等生产制造的。

内者,主帷帐。——《后汉书注》

内者,是负责床上用品的。

这些部门经手的东西全部削减,成本高的一概放弃不用。

玩弄之物,皆绝不作。——《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玩的、不实用的东西全不做了。

宫女、太监也都裁减人数;上林苑的鹰犬动物统统卖掉;等等。

总之,想尽办法把皇室开支降到最低,能用铜的就不用金,能用瓦的就不用铜。连写字用的简、帛等办公用品也尽量节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大太监中常侍蔡伦兴冲冲来见邓太后:您看看这是什么?

于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造纸术正式问世!

《后汉书》说: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后汉书·蔡伦传》

就是说,“纸”这个说法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那时是把用来写字的缣帛叫作纸。不过,那种所谓的纸是很贵的,而同样作为书写材料的竹简、木札又很笨重,应当也不便宜。《后汉书·循吏列传》里记载,当年光武帝为了节省这种简札,都把字写得非常小,六七厘米宽的小札,他能写下十行字。

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后汉书·循吏列传》

从出土的简帛看,写在上面的字多数都是非常小的,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材料的成本是比较高的。

那么,怎样降低书写材料的成本呢?怎样落实邓太后厉行节约的要求呢?当时的蔡伦不但是中常侍,还长期兼任尚方令,负责生产制造皇室用品,也包括简帛等书写材料。于是,他开动脑筋,研究制作既便宜又好用的纸。

蔡伦很有才学,《后汉书》称赞他:

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

此前,他领导研制的刀剑等器械物品都是极品,他领导研制的工艺也都为后世遵循。可以说,他是当时顶尖的工程技术专家,或至少是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很多工艺技术未必是他自己做,但他能领导着工匠们搞研发。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

在蔡伦的领导下,东汉皇宫尚方的匠人们用桑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等搅和在一起,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最终生产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纸。成本大幅降低!具体工艺可参看央视纪录片《古法造纸》,据说这种纸能千年不坏。真是质优价廉!

可惜,以上所述可能有问题。《后汉书》记: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

按这段记载,蔡伦是在元兴元年(105)汉和帝去世的那一年,发明了造纸术,并呈给了汉和帝。根本不是因为邓太后厉行节俭,蔡伦才起的这个心。

可是,这段记载中又说,当时人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而蔡伦被封侯,是在汉和帝去世八年后的元初元年,也就是公元113年。

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造纸术被世人所知,应是在邓太后给他封侯之后,所以才叫作“蔡侯纸”。也就是说,我的分析也许没问题,可能真就是因为邓太后要节约,蔡伦才发明了造纸术。

严格地说,应当是蔡伦的尚方团队发明了改进工艺的造纸术。因为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公元前就已经有麻纸了。这里不再考据。总之,邓太后所器重的大太监蔡伦是个好太监,很有才学。后期,他还领导过经书校订工作,很不简单。早期,他在汉章帝时参与到宫廷斗争中,逼死原太子刘庆的母亲宋贵人,应当也是身不由己。最终,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因为刘庆的儿子就是汉安帝,后来汉安帝亲政,得知此事,要追查,蔡伦自杀。虽然东汉太监专权被后世诟病,但蔡伦跟后来专权的太监们不一样。后来的太监们骄奢淫逸,结党私营,残害忠良。这些劣迹,蔡伦一点也没有,至少在史书里面一点也没有体现。同时期的大太监郑众也是如此,没有劣迹。

非但没有劣迹,从史书对汉和帝、邓太后的政治表现看,蔡伦、郑众这两个“常与议事”“豫参帷幄”的大太监应当还都发挥了很积极正面的作用,这在《后汉书·和帝纪》的记载中尤其能感觉得到。小汉和帝灭掉窦氏正式亲政之后,异常频繁地出台惠民政策,短短十三年间,各种惠民、利民、赈济灾民类的诏书就颁布了二十七道。他太关注民生了。整个汉朝的所有皇帝在这方面都不如这位小汉和帝做得突出。可能明章时期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好过,不必特别关注民生,或者有其他原因。而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给汉和帝拿主意的郑众和蔡伦来自社会底层,他们真正了解底层百姓的艰难,有一颗爱民之心。

除了这两位大太监,还有一个女人给了邓太后很大的影响,她就是班超的妹妹班昭。班昭的丈夫姓曹。(www.xing528.com)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后汉书·曹氏叔妻传》

汉和帝经常把她召进宫里,教皇后邓绥和贵人们读书,人们尊称其为“曹大家”。

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后汉书·曹氏叔妻传》

邓太后主政后,很多政事都跟老师班昭商量,还把班昭的儿子封为关内侯。足见班昭的分量。

不过,班昭的历史地位还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她的两部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著作。一部是《汉书》。《汉书》主要的作者是她大哥班固,但要没有她,这部书也不会成为一部完整史书。这话还得从他们的父亲班彪说起。班彪有大才,而仕途了了。

遂专心史籍之间。——《后汉书·班彪传》

于是,他专门研究历史。此前,司马迁的《史记》写至汉武帝,下面没了。随后,扬雄、刘歆、褚少孙等学者都曾续写之。

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后汉书·班彪传》

水平跟司马迁都差得太多,写得不伦不类,跟《史记》的感觉接不上。怎么办呢?我来!

于是,班彪搜集历史资料,开始做这个工作。

作后传数十篇。——《后汉书·班彪传》

他又续写了六十多篇,并写了一篇文章,梳理了前代各种史书著作情况,尤其司马迁著史的情况。他说:

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后汉书·班彪传》

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部分工作是对前代史书的整理,是一个集大成的工作。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后汉书·班彪传》

从汉朝开国到汉武帝这部分历史的记载,才是司马迁的原创为主,这是他的功绩所在。

班彪认为《史记》也有明显不足,他批评司马迁:

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后汉书·班彪传》

大致是说,司马迁不是以一个正统儒家的立场,他在学术上推崇的是黄老道家;在《货殖列传》里面极尽对财富和富商的赞美,明显不是安贫乐道的态度;在《游侠列传》里则有暴力崇拜的意思,对一般的公民道德不以为然。这都违背儒家的正统精神,史书怎么能这样写呢?他之所以遭受宫刑,跟这应当有关系。

班彪的这种看法应当代表了独尊儒术之后汉朝高层的主流看法,所以,《史记》著成之后,司马迁不敢公开。杨恽公开时,很可能也做过删减。汉章帝甚至下令学者杨终:

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后汉书·杨终传》

本来是五十多万字,删除了四十万字,只剩下十多万字。足见,在东汉初期高层人士眼中的《史记》有多不正统,而班彪、班固父子所写的《汉书》与《史记》得有多么不同。他们肯定要尽量强化儒家的正统权威,所以,《汉书》不如《史记》更有意思,也是必然。

班固是班彪的长子。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班固传》

班固从小就是一个读书的种子,什么书都看,都钻研,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写《论衡》的王充当年曾跟着班彪学习。有一次,王充拍着小班固的后背讲:

此儿必记汉事。——《后汉书注》

我这个小师弟将来肯定能成个史学大家,得写汉史。

班固成年后曾在汉明帝的辅政兄弟东平王刘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没怎么受重用。父亲班彪死后,他回到老家扶风守孝。

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后汉书·班固传》

其间,他认真读了父亲给《史记》续写的那几十篇传记,感觉不够详细,于是,钻研进去,在父亲所著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要把整部西汉史写完。

结果,如前所述,被人告发私修国史,幸亏有个好弟弟班超诣阙上书,因祸得福,被封兰台令史,所有皇家藏书可随便查阅。这太重要了!司马迁如果不是太史令,不能查阅皇家藏书,连《左传》都不可能看到,也就不可能写成《史记》。班固如果不是兰台令史,不能查阅皇家藏书,写出来的《汉书》肯定也会差得多。

班固不但大致写成了《汉书》,还跟当时几个同事一起写成了《世祖本纪》,也就是光武帝的本纪。

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后汉书·班固传》

也就是说,班固的史书是一直写到光武帝死的,包括跟光武帝同时期的重要人物的传记,他都写了。这些内容,应当都被范晔融入了《后汉书》。今天,我们看东汉开国历史很精彩,一方面是因为乱世多英雄,英雄多故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班固写得好!

随后,班固本人的故事无甚可讲。汉章帝时,他参与了白虎观会议,执笔编定《白虎通义》。汉和帝时,他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北匈奴,写了刻在燕然山的铭文。窦宪被灭,他也跟着完了。他的人生大致如此。立言的人,尤其注经修史的人,包括我,皓首穷经,整个人生都耗在了故纸堆里,现实的生活都谈不上什么故事,很无趣,喜怒哀乐都藏在了文字里面。

《后汉书》里班固传的篇幅不小,但主要是抄录他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两都赋》是讨论汉朝两个国都的问题。汉高祖定都长安,当时娄敬和张良都盛赞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有“搤其亢,拊其背”制御天下的形势,等等。为何光武帝却要放弃关中长安,转而定都洛阳呢?如果说,光武帝时长安新经战乱过于破败,那么,到了汉明帝时是不是可以迁都过去了呢?当时的社会上确有这样的舆论。于是,班固写了这篇《两都赋》,其中先以“西都宾”提出这些问题,再以“东都主人”一一解答,最后,东都主人说:西都宾,你太没见识了!

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两都赋》

你不要总是一脑子防御性思维,总琢磨天下大乱时可以据守关中,拒敌于函谷关之外。你这种思维得改,所谓“王者无外”,不论关内、关外,都是王者的天下。

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虚,但有意义。今天国人仍以防御性思维为主。

《两都赋》里还有两句话,挺有意思。一句是:

痛乎,风俗之移人也!——《两都赋》

就是说,社会风气、风尚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太大了。在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下,对此我们都要深切反省。所谓,墨悲丝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有一次到一个大染坊一看,不禁大哭。因为那些丝、麻本是白的,可是,放进苍青色的染缸就变成了苍青色,放进黄色的染缸就变成了黄色。墨子想,人亦如此,人性本善,白纸一张,可架不住社会这个大染缸天天染,多可悲!

另一句是: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两都赋》

这句话里隐含着班固的历史观:温故不仅仅是为了知新,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鉴往知来,它更是要以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来构建信仰体系!

正如他自己讲的“温故知新已难”,作为一个著史的人,班固笔下重现过那么多的生死成败,而他自己却没能够吸取教训。司马迁所谓:

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立言的人把精力都放在书斋里了,哪有多少实践的历练。只在心上知,而没有事上磨,那是白搭的!

班固的问题出在:

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后汉书·班固传》

他没有时间管教家人孩子、奴仆,他们全都为非作歹。当地官吏也不敢管,因为那几年班固是窦宪的大红人。有一次,班固的一个家奴喝醉了,竟然当街把洛阳令种兢大骂一通。种兢恨得咬牙切齿,可也不敢如何。随后,窦宪倒台,种兢立即出手,把六十一岁的班固抓入大牢打死。

对此,《后汉书》作者范晔评论:

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后汉书·班固传》

意思是,班固给司马迁写传,写到最后感叹:

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空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智慧,最终却不能保身。现在轮到班固自己了,他照样有大才识、大学问,却仍然不能保身,死于非命。空有智慧看人看事,却不能把智慧用在自己身上,就像人的眼睛,什么地方都能看得见,唯独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范晔给班固写完这篇传,发完这通感慨之后,没过多久,他自己同样被关进大牢,死于非命,只活了四十七岁。

班固死后,汉和帝闻讯大怒:洛阳令种兢竟敢杀我大才,抓起来!

可是,班固已经死了,再怎样也不管用了,而他的《汉书》还没有完成。

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后汉书·曹氏叔妻传》

《汉书》里面的八表,如《百官公卿表》等也都挺重要的,还有《天文志》,都没写完,整个收尾的工作都没做,他就死了。汉和帝听说班固的妹妹班昭也是大才,可能之前她也参与了班彪、班固著史的一些工作,于是,汉和帝让她来到皇宫藏书阁,继续查阅资料,将《汉书》最终著成。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后汉书·曹氏叔妻传》

《汉书》著成之后,并不是谁都能完全读通读懂,班昭又负责给人们讲解。这样,这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与《史记》齐名的巨著,终于流行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