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兴衰史:白虎通一部官方权威法典

东汉兴衰史:白虎通一部官方权威法典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终,经汉章帝拍板,经《汉书》作者班固亲自整理形成一个会议纪要,取名《白虎议奏》,后世一般称之为《白虎通》。从传世的《白虎通》来看,这次白虎观会议近乎一次宪法修订会议,这部纪要近乎一部权威法典。制度问题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的兴趣在于,通过《白虎通》可以了解到东汉人对一些问题的官方态度、主流认识。——《白虎通·论讨贼之义》杀父之仇是不共戴天的。——《白虎通·论讨贼之义》不给父亲报仇,就不配为人子。

东汉兴衰史:白虎通一部官方权威法典

汉章帝时期,儒教达到一个高潮,表现在皇帝的尊师,以及民间对孝道的极端崇尚上。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在汉章帝即位的第四年,即建初四年(79)东汉朝廷在一座以白虎观为名的宫殿进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论定“五经”同异,就是对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所阐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统一认识,重新定调。参会人员包括了当时的很多大儒、学者、官员、皇室成员,还有汉章帝本人——他是管拍板的。

最终,经汉章帝拍板,经《汉书》作者班固亲自整理形成一个会议纪要,取名《白虎议奏》,后世一般称之为《白虎通》。

从传世的《白虎通》来看,这次白虎观会议近乎一次宪法修订会议,这部纪要近乎一部权威法典。它针对天下治理所涉及的法理的、礼乐教化的、道德风俗的各种重要问题,都从儒家“五经”中找出依据,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是儒教跟封建皇权的合一。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已开启了这种合一,随后汉宣帝也搞过类似的议定“五经”异同的会议。不过,像白虎观会议这样形成一个明确法典,从史书来看还是第一次。

制度问题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的兴趣在于,通过《白虎通》可以了解到东汉人对一些问题的官方态度、主流认识。

举例来说,复仇的问题。儒家虽讲究“恕”,说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但是,儒家“恕”的程度是比较轻的。曾有人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如?——《论语·宪问》

别人对我不好,害我,我却报之以德,仍然对他好,怎么样?

孔子摇摇头。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要像你这样的话,如果别人对你好,有恩于你,你报之以什么呢?也报以德吗?这个德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告诉你,别人对你不好,害你,除非是你罪有应得,否则就应当尽力给他还回去!别人对你好,也要还回去!有仇报仇,有德报德。

《白虎通》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引述《礼》和《春秋》的说法,强调人必须复仇:

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白虎通·论讨贼之义》

杀父之仇是不共戴天的。如果仇人在天底下活着,你也在天底下活着,这不行!

春秋传曰:子不复仇非子。——《白虎通·论讨贼之义》

不给父亲报仇,就不配为人子。兄弟之仇、朋友之仇、族人之仇也得尽力报。

前述郅恽为朋友报杀父之仇,虽违法,却深得县令的尊重,宁死也要帮他脱罪。与他同时期的赵憙的复仇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

赵憙小时候,从兄被杀,从兄无子,不能为其报仇。赵憙想为其报仇,无奈太小,弄不了。怎么办?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过了几年,已十五岁的赵憙带上一帮小兄弟,去找仇家。到仇家一看,傻眼了,竟然全家染病,不论老少青壮都卧床不起,无人能应战。这怎么办呢?是不是正好下手?赵憙一拨拉脑袋:站汉不打坐汉。我不能乘人之危。这样吧,等你家人都好了,我再来报这个仇!

仇家感激,一通磕头。随后,仇家病愈,主动来找赵憙负荆请罪:之前我们家做错了,现在希望了结,您要什么条件,我们都答应。

赵憙一拨拉脑袋:别!咱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你们回去等着吧。

到了,他还是把杀他从兄的人给杀了。

又过了三四年,天下大乱,更始将军刘玄久闻赵憙之名,邀至帐下。一看赵憙竟然这么年轻,不禁起疑:

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后汉书·赵憙传》

你这小牛犊子,跟个蚕茧、栗子这么大,能拉多大的犁,能走多远的道儿?给你一支兵马,试试看吧。

没过多久,赵憙便连打数场硬仗胜仗,刘玄再见面时高兴坏了。

大悦,谓憙曰:卿名家驹,努力勉之。——《后汉书·赵憙传》

你这小马驹子,是真正的千里马,好好干吧,前途无量!

随后,赵熹参加了昆阳之战,被封侯。

赤眉军杀进长安时,赵憙死里逃生,跟好朋友韩仲伯带着各自的老婆孩子逃出长安。一路上,时不时会碰上小股赤眉军,韩仲伯很紧张,因为他老婆长得太漂亮,太惹眼了,韩仲伯害怕她红颜祸水招来祸事连累大家,就想抛弃她。他老婆大哭。

赵憙一把拦住:不至于不至于。嫂子,你委屈一下,往脸上抹点儿泥、抹点儿灰,身上换身破烂脏衣服,尽量扮丑就行了。

然后,他们继续同行,好几次被赤眉军劫住都蒙混过关,最终安然脱险。

赵嘉对朋友就是这么义气。这位漂亮嫂子对他的感激,自不待言。另外,还有一帮妇女也特别感激他。谁呢?是更始帝刘玄的七姑八姨等一帮亲属。她们跟家人从长安逃出时也都非常狼狈。

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后汉书·赵憙传》

都光着脚,披头散发,又累又饿,都要坚持不住了,正好跟赵憙他们遇上。赵憙感念自己与刘玄的君臣之情,倾囊相助,粮食衣物统统拿出来,护送着她们回到舂陵老家。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光武帝刘秀回到老家宴请亲族,刘玄的这帮七姑八姨多数也是刘秀的七姑八姨,她们仍然对赵憙当年的帮助感激不尽,都跟刘秀说:赵憙这个人,你可得重用,要不是他,你可就见不着我们了,我们早死了。

刘秀很高兴,立马把赵憙从太守提拔为太仆。册封时,刘秀笑言:

卿非但为英雄所保也,妇人亦怀卿之恩。——《后汉书·赵憙传》

你真是魅力无边,不但被英雄称道,还被妇人表扬!

此前,赵憙与刘秀之间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挺深的故事。当时赵憙任怀县县令,要诛杀当地豪强李子春。李子春树大根深,竟有很多京师权贵出面营救,甚至有几个权贵直接找刘秀请求赦免他。刘秀全部拒绝。正赶上刘秀的叔叔刘良病危,刘秀少孤时得刘良照顾,非一般叔侄感情。当时,刘秀守在刘良床前,问: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有什么需要我办的吗?

刘良强打精神,说:我有个叫李子春的好朋友,被怀县县令赵憙治为死罪,我想保他这条命。

刘秀竟断然拒绝: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后汉书·赵憙传》

那个案子我知道,赵憙依法惩办李子春,没有问题,不能变,不能屈法徇私,损害法律尊严。您再说个别的吧,我保证答应您。

刘良再也没有说话,死了。

刘秀后悔,最终,还是赦免了李子春。

赵憙后为三朝元老,汉章帝时官至太傅。同时期还有一位名臣,叫第五伦,准确地讲,他是田姓,第五氏,名伦。当初刘邦初得天下,强干弱枝,把原诸侯国后裔都迁至长安,齐国田姓人太多,先后迁了八次,形成八大家子。

故以次第为氏。——《后汉书·第五伦传》

分别叫第一氏、第二氏,一直到第八氏。第五伦,就是这个第五氏的子孙。

姓氏是中国人思想里极重要的问题,关系祖先血统、家族传承,因此,白虎观会议也有专门讨论,达成共识: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白虎通·论姓》

人为什么有姓?姓有什么用?三条:一为“崇恩爱,厚亲亲”,为了明确亲缘血统,凝聚宗族,“使生相爱,死相哀”;二为“远禽兽”,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三为“别婚姻”“同姓不得相娶”,避免血亲通婚。

那么,最早的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的姓张,有的姓李?为什么有“百姓”之说?《白虎通》这样说:

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白虎通·论姓》

姓是天生的,是上天给人的禀赋中生而具备的。

那么,怎么确知上天赋予了自己哪个姓呢?前述西汉史,易学大师京房是通过“吹律定姓”。为什么最终是百姓?而不是四十九姓?八十一姓?

《白虎通》这样说:

人含五常而生,正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白虎通·论姓》

五常乘以五声再乘以四时,5×5×4=100,得百姓。

可是,现实中何止百姓,似乎有成千上万个姓。是吗?不是。今天所谓“姓”,本是“氏”,如第五伦实为田姓、第五氏。只是,后来年头久远,人们不再提田姓,姓与氏逐渐混为一谈。

那么,氏都是怎么确定的呢?《白虎通》这样说:

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白虎通·论氏》

比如,扬雄的“扬”本是他祖上的封国,这就属于“氏其官”。今天姓曹的、姓鲁的、姓宋的、姓卫的,他们的祖先可能分别是周朝曹国、鲁国、宋国卫国的国君,这都属于“氏其官”。司马、司空司徒等复姓本为官职名,也都属于“氏其官”。

今天姓陶的,祖先可能是陶工,这属于“氏其事”。第五伦,也是“氏其事”。

总之,氏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承载了一种继承发扬的愿望,所谓“勉人为善”。

第五伦虽然祖上是齐国贵族,到他则已是平民,是一个底层的豪杰人物,很有才干,曾经率领宗族抵抗住多次小股铜马军、赤眉军的攻打,保卫了村庄。随后,他做过小官,也经过商,贩盐,行走江湖,不论到哪儿,黑白两道的人都给面儿。后得到一位太守保举,做了京兆尹的主簿。主簿相当于秘书长,故能经常看到各种上级文件,包括皇帝诏书。有一次,第五伦手捧一篇刘秀诏书,边看边啧啧感叹:

圣主也,一见决矣!——《后汉书·第五伦传》(www.xing528.com)

这真是一代圣主!这诏书讲的这个政策太及时了,太英明了!我哪天要是能跟这圣主见上一面,肯定能聊到一块儿去,我这人生绝对就能“开挂”!

旁边同事听见,大笑:你光想好事吧,这两年,你见过的权贵也不少了,也没见你跟谁聊到一块儿去,没见你能忽悠住谁。

安能动万乘乎?——《后汉书·第五伦传》

怎么可能忽悠得了皇上?

第五伦一撇嘴:

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后汉书·第五伦传》

那些权贵都没什么才智,跟我老伦志不同、道不合,当然说不到一块儿去。皇上跟他们不一样,你等着瞧吧。

然后,这一等就是十几年,终于等到一次机会。

光武召见,甚异之。——《后汉书·第五伦传》

他真就跟刘秀聊到一块儿去了,忽悠得刘秀对他刮目相看,后面他的人生真就“开挂”了。虽然中间有几年被免官,但是总体上仕途顺遂,到汉章帝时官至司空,位列三公,而且政绩斐然,好几篇重要的上书也都载入史册,八十来岁致仕养老。《后汉书》对他的一个评价是:

在位以贞白称。——《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是以正直清白而著称的,特别清廉,大公无私。曾有人问他:

公有私乎?——《后汉书·第五伦传》

您真就一点儿私心没有吗?

第五伦一笑:这也好说。曾有人送我一匹非常名贵的马,我当然没要。不过,以后每次朝廷要求三公举荐人才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人。尽管,我最终也没举荐他,可我毕竟想到了他,你说这算不算有私心?还有一回,我的侄子得了重病,我很不放心,从早到晚过去探视了好多次,最后一次回来已是大半夜,我困得不行,倒头便睡,一觉睡到了大天亮。又有一回,我儿子也病了,并不严重,我比较放心,根本没去看他。可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竟夕不眠,不由自主地惦记那个人。你说,这算不算有私心?

回到《白虎通》,这本书在当下能被提及,常是因为一个封建时代标签式的说法: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的思想在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里已有提及,而未有明确的“三纲五常”这个词,也没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明确讲这些的传世文献,以《白虎通》为最早。《白虎通》专有“三纲六纪”一节,说:

《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总论纲纪》

《含文嘉》是当时一部纬书,首提“三纲”,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三种最重要的人伦关系。还有六种重要关系,即六纪,分别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三纲六纪本指以上九种主要的人伦关系,进一步引申为处理这九种关系的原则。它有什么意义呢?

《白虎通》这样说: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白虎通·总论纲纪》

“三纲五常”这个词大致由这段话简化而来。大意是,只要抓住了“三纲五常”,整个社会治理就能够纲举目张。

“五四”以来,很多人骂“三纲五常”。其实,“五常”是绝不应该骂的,五常即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有何不好?“三纲”可以骂一骂,因为它把尊卑、等级绝对化,尤其“夫为妻纲”与现代人男女平等观念格格不入。

今天讲到和谐夫妻关系,人们仍会想到一个说法——举案齐眉。殊不知,举案齐眉本义是标准的男尊女卑,是歌颂夫为妻纲的,它源自汉章帝时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太监跟汉章帝说:最近京城里盛传一首《五噫之歌》,引发坊间热议。

汉章帝:你给我唱唱。

太监一拨拉脑袋:奴才可不敢唱,我把歌词抄来了,您看看吧。

汉章帝接过歌词,随口念出: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后汉书·梁鸿传》

大意是,我登上了高高的北芒山啊,噫!我看着这个洛阳城啊,噫!皇帝老儿的宫室好壮观啊,噫!那都是老百姓的血和汗啊,噫!老百姓的苦日子没有头啊,噫!

噫,噫,噫,噫,噫,五个噫,好一个五噫之歌!

汉章帝勃然大怒:这是什么人写的?把他抓来!

此人叫梁鸿,是太学生出身。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后汉书·梁鸿传》

他是底层出身,很小就没了父亲,很穷,书读得极好,却不热衷仕进,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他只为了提升自己内在修为而读书。有好几年,他都是靠在上林苑放猪为生。有一次,也不知怎么的,他失手把人家的房子给烧了,还好没伤着人。他没钱赔偿,只好把猪都抵给了人家。人家还是不干:你这几头猪才多少钱,不行!

梁鸿说:您看还差多少,我给您家当长工吧。

梁鸿这个长工干得勤勤恳恳,不怕脏不怕累,而且平日待人接物都不俗。一段时间后,主家颇受感动:梁先生,我看出来了,您不是一般人,这样吧,咱两清了。您的那些猪,我也还给您。

梁鸿感谢:谢谢您,猪绝对不能要,您要说两清,那我就告辞了。

于是,梁鸿回到老家扶风。当地几个大户看重梁鸿,毕竟太学生出身,有学问,虽然现在穷,将来没准能做大官,争相来提亲。

梁鸿还挺挑,挑来挑去,最后挑中了一个三十岁的老姑娘。

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后汉书·梁鸿传》

还又丑又黑,力大无穷,可以举起大石臼,那身材可想而知。

可就这么丑的一个老姑娘,一般人她还瞧不上。她也挑,拒绝过好几拨提亲的。她父母急得够呛:你这辈子还嫁不嫁人啦?

这姑娘把嘴一撇:我干吗不嫁人?我嫁人就嫁梁公子。

她父母更着急了:梁鸿?那小子又穷又酸,老挑了。怎么办呢?

正说着,梁鸿竟然托了媒人主动提亲。

可是,成婚之后,梁鸿却一连好几天也不理这个丑媳妇。为啥呢?

妻乃跪床下请曰。——《后汉书·梁鸿传》

注意,男尊女卑出来了。一看丈夫不高兴,妻子立马跪在床下磕头:夫君,您是嫌我丑吗?

梁鸿小脸一绷:不是。我是嫌你穿的衣服太高档,打扮得太花哨,不像是能跟我一起安贫乐道的。

丑媳妇立即把高档衣服都脱了,换上早已准备好的粗布衣服,脸上的脂粉全都洗去了。

这下梁鸿高兴了:好,这才是我要的妻子。我给你起个名吧。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后汉书·梁鸿传》

随后,梁鸿孟光夫妇,夫唱妇随。

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后汉书·梁鸿传》

天仙配的感觉,你耕田来我织布,琴棋书画,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有一次,他们出关游历,经过洛阳,梁鸿便写下这首《五噫之歌》,批判统治者,同情老百姓。然后,提前得到汉章帝要找他的消息,死里逃生,带孟光隐姓埋名,流落吴地,在富人家当长工为生,负责舂米。

一段时间后,富人察觉这个长工不一般,发现了他的一个问题: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

这个长工每次下班回到家里,他的妻子都会把做好的饭菜整整齐齐地放在小案板上,跪着,恭恭敬敬举到丈夫跟前。妻子的眼睛都不敢往上看,那个案板跟自己的眼眉是齐着的,对丈夫就这么尊敬。这就是举案齐眉!

富人惊讶:此必非凡人,我得好好善待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