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大表演明星:崔嵬与于蓝

七大表演明星:崔嵬与于蓝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50年代的大众媒体中,“明星”的字眼已很少被使用。于是,在工农兵表演的场域中,崔嵬成为最接近理想人物的男明星。于蓝17岁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解放区的舞台开始了艺术表演。比之积极寻求转型的白杨、秦怡、上官云珠等老上海女明星,以革命人演革命者的于蓝更有一份贴切的到位与自信,并拓出了温婉大气的个人表演风格。崔嵬大胆起用了没有银幕表演经验的谢芳出演林道静,谢芳一时间名满全国。

七大表演明星:崔嵬与于蓝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1949年的6月,《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今后,逢男必小生,逢女必小旦式的剧作时期想来已经过去了……一些大明星坐汽车同时赶拍三部甚或四部片子的时期想也是过去了。”[22]新中国电影的变迁确实首先显现为演员的更替和银幕形象的变换。在日新月异改天换地的新社会,旧时的明星纷纷脱掉摩登旗袍,退下西装革履,女演员着上列宁装,男演员穿起干部服。他们需洗尽铅华,脱胎换骨,投身改造,完成“工农兵”转型。

“‘北影’初期曾设有一个演员科,桑夫任科长,人数不多。在建国初期,电影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需要将分散在全国各地、各文艺团体的演员集中起来,以便拍片时统一调配使用。”[23]1953年7月,田方提议的文化部电影演员剧团获准成立,并由他担任团长,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和刚从电影学校第一、二期毕业的学员被集中起来,统一调用。“后来(1956年)为了拍摄影片使用演员的方便,又把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一分为二,部分演员仍回长影,其他演员则留下建成北影所属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24]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拍摄新闻纪录片起家的北影一直星光黯淡,直到1958年以后,随着故事片创作的日益成熟,一批影片被树为新中国艺术的典范,崔嵬、于洋、张平于蓝、谢芳、赵联、陈强、谢添等演员才脱颖而出,成为银幕上的耀眼新星,开始与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等上海老演员风头共劲。

在50年代的大众媒体中,“明星”的字眼已很少被使用。但作为国家政治表征的电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身体象征符号。1961年6月,周恩来总理约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及各制片厂的厂长、编剧、导演、演员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厅座谈。其间周恩来总理认真地提出:“我们建国都已经12年了,可电影院里的明星照还是苏联的22个演员,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于是,中国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被评选出来:由上影、北影、长影和八一厂提报主要演员材料,文化部电影局综合考虑确定名单,最后由周恩来总理过目审定。[25]最终,北影的崔嵬、张平、于蓝、陈强、谢添、于洋、谢芳,长影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影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后调任上影演员),被评选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这22人的头像以“标准照”的形式冲洗放大。从1962年初开始,“他们的巨幅照片悬挂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这在当时是领袖人物才能得享的殊荣”[26]

这是由政府所主持的“造星”活动,入选名单既要照顾演员队伍的代际结构,也要考虑他们的政治背景和风格类型。由于数量指标的限制和其他特殊问题,长影的浦克、印质明、郭振清,北影的赵联、秦文、李长乐,上影的王蓓、韩非、康泰,八一厂的高宝成、张勇手、刘季云虽然入围,但最终未能当选。

在“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光荣榜上,北影的7位似乎更加理直气壮,因为他们都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兵。

崔嵬40岁之后初登银幕,没有英俊的面孔,也不再年轻,但他高壮魁梧,气质刚勇质朴,而从影前的革命经历又使他与时代英雄历史建构浑然一体。于是,在工农兵表演的场域中,崔嵬成为最接近理想人物的男明星。北影影评人马德波曾说:“当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知识分子(包括赵丹那样的大艺术家)面临‘长期地、无条件地’痛苦地自我改造任务的时候,崔嵬已被公认为革命文艺家的标杆。”[27]崔嵬的银幕形象并不多,最著名的都是具有忠、孝、仁、义、信等传统美德的农民,如宋景诗(《宋景诗》)、窦二鹏(《海魂》)、老战(《老兵新传》)。在所出演的影片中,崔嵬从未有过与女性的感情戏,无论银幕内外,他呈现的都是一张成熟的男性面孔和一副钢铁般硬朗的身躯,虽然充满男性的自信,却不会生发两性情爱的暧昧。

于蓝17岁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解放区的舞台开始了艺术表演。1949年后,凭借《白衣战士》中医疗队女队长和《翠岗红旗》中进步母亲的形象,于蓝很快成为新的银幕女主角。1950年,于蓝京味十足地饰演了《龙须沟》中的城市贫民程娘子,颇有层次地演绎了人物的善良、淳厚、泼辣;1959年,于蓝在《林家铺子》中饰演张寡妇,虽然出场寥寥,但人物性格表现却一步到位。1960年的《革命家庭》让于蓝的表演炉火纯青,革命妈妈周莲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被她表现得丝丝入扣。在1962年的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中,于蓝(《革命家庭》)以仅次于祝希娟(《红色娘子军》)的得票数获得了同仁与公众的热情赞誉。1965年,于蓝饰演了《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这个“十七年”银幕上级别最高的红色女性使于蓝成了理想的化身。比之积极寻求转型的白杨、秦怡、上官云珠等老上海女明星,以革命人演革命者的于蓝更有一份贴切的到位与自信,并拓出了温婉大气的个人表演风格。(www.xing528.com)

谢芳是新演员的典型。从影之前她是中南文工团的一名歌剧演员。1958年,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长的崔嵬接拍《青春之歌》,女主角林道静的人选成为热门话题,包括白杨在内的诸多女演员都对这个角色跃跃欲试。崔嵬大胆起用了没有银幕表演经验的谢芳出演林道静,谢芳一时间名满全国。而她也不负众望,成功塑造追随革命的知识青年林道静,以年轻和美丽给银幕带来了清新。1962年,谢芳又出演了《早春二月》中的陶岚:一个执着任性、热烈奔放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她的表演再度获得赞誉。当同时代的新老女演员都积极争演“工农兵”的时候,谢芳却接连出演了两个知识女性,其中的林道静还被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认同。1964年,谢芳饰演了《舞台姐妹》中由童养媳出身的越剧艺人成长为新中国文艺战士的竺春花,她的表演收放自如,无论是“戏中戏”经典越剧片段还是不断追求的人生履历全都准确完成,显示出非同一般的表演功力。在当时的电影银幕上,谢芳是以美丽询唤认同的女明星。

于洋身材高大,举止豪迈,与新中国银幕所需要的“英雄人物”气质不谋而合,因此早在50年代初期就成为“工农兵”表演的主力,如在《中华儿女》中饰演抗联战士,在《卫国保家》中饰演民兵队长,在《走向新中国》中饰演炼钢工人,在《葡萄熟了的时候》中饰演水车工人,在《山间铃响马帮来》中饰演民兵队长,在《怒海轻骑》中饰演海军中队长。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接触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概念与方法,从而表演更加专业。1958年他在反特片《英雄虎胆》中饰演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科长曾泰,因身份转换而不断变装,弥散出一份男性的性别魅力,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于洋开始具有偶像效应。1959年国庆献礼片的创作热潮将于洋推上了又一个职业巅峰,一年间奔走于五个剧组——《水上春秋》中饰演游泳健将华小龙,身躯健美气魄阳刚;《青春之歌》中饰演革命者江华,沉稳内敛;《飞跃天险》中饰演飞机驾驶员赵忠凯,潇洒英挺;《粮食》中的王团长;《矿灯》中的地下党领导者傅东山,五部影片,五种类型,尽显“工农兵”本色。1961年他成功塑造《暴风骤雨》中的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使观众如亲临其境般感受到土改运动中的悲壮与喜悦”[28]。1963年于洋在珠影的《大浪淘沙》中饰演靳恭绶,别具一格地演绎了知识分子的革命成长史。因为角色众多形象典型,于洋是1949年以来首屈一指的“工农兵”代言人。

张平早在30年代的上海就开始了他的左翼戏剧活动,1937年9月,他随“救亡演剧第五队”抵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成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兼剧务科长。1948年9月,已是“老延安”的张平由东北文工一团调入东影,这位跨越老上海、延安与解放区的戏剧表演者开始了自己的银幕生涯。1949年,张平在影片《光芒万丈》中担任主演,32岁的他扮演老工人周英明。1950年,他在成荫导演的《钢铁战士》中扮演男主角张志坚。《钢铁战士》受到观众的欢迎,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放映场次最多的影片,并在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和平奖。《钢铁战士》的成功让张平脱颖而出,站到了工农兵表演的前排。1956年张平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的培训。1959年他在北影的重点片《风暴》中饰演工人孙玉亮,以“入党宣誓”“举旗搏斗”的几场戏和昔日大明星金山的“江岸演讲”被誉为表演范本。1959年张平在《粮食》中饰演的勇敢机智、富于幽默感的两面村长康洛太,1962年他在《停战以后》中饰演的顾青将军获得业内高度赞赏。在“十七年电影”的男演员中,张平虽然没有出众的外表,但却以朴实自然、庄重刚健的风貌获得了最多的银幕表演机会,大大小小一共塑造了24个角色。

陈强是“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中唯一的反派演员。与李景波、方化、项堃、李林、陈述等当时的反派表演者不同,陈强出自延安鲁艺,有着在解放区从事革命文艺的红色背景。他曾在1948年的《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老农民,在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中饰演老工人。1950年,陈强以对恶霸地主黄世仁(《白毛女》)的传神塑造,从既定的工农形象中突围转型,展露了鲜明的表演个性。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中,陈强凭借《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形象获得“最佳男配角”奖,使反派表演获得社会认同。陈强出演的角色颇多,时常穿梭于北影、上影、长影的片场,是当年出类拔萃的银幕演员。

谢添经由中电三厂进入北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外貌限制难以迈入形塑“工农兵”英雄人物的行列。他曾在《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小配角宋教授,在《走向新中国》中饰演唯利是图、深藏不露的总经理,在《新儿女英雄传》中饰演刁滑凶顽的汉奸张金龙,在《六号门》中饰演蛮横无理的封建把头马金龙,虽然表演功力被普遍认可,但却始终难以“洗掉他在舞台上银幕上一贯的反面人物形象痕迹”[29]。直到1959年,谢添通过《林家铺子》的林老板一角,塑造出一个在豺狼面前是绵羊,在绵羊面前是豺狼的小商人,才真正实现了个人表演的突破,确立了自己在新中国电影银幕上的一席之地。

从这些人物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明星首先要符合阶级特质的象征符码,由于当时政治宣传要求的严苛,甚至容不得人物形象上的中间色调,而北影的这7位几乎都是银幕内外皆红色的演员翘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