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文化抗战》及其主要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

电影《文化抗战》及其主要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戏剧和电影演员中,以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等4人最为出名。所有这些电影,几乎无一不与抗战相关,无论是故事片还是新闻片或纪录片,都可通称为“抗战电影”,抗日爱国是它们的基本主题和共同特色。为了促进电影业的发展与引导观众欣赏电影艺术,1941年重庆还先后出版了《中国电影》和《电影与戏剧》两种杂志,登载了电影评介文章,传播电影知识。

电影《文化抗战》及其主要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迁来重庆,陪都实际上也成了中国的电影之都。电影剧本的名作家、名导演、名演员都集中在重庆,加上拥有摄制基地国民政府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是重庆和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1938年9月迁来重庆,厂址设在渝中区七星岗,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由三厅六处的田汉、洪深、阳翰笙等人担负领导责任。该厂有编导10余人,演员数十人,连同综合技术与事务工作人员一起,共计500多人。厂内人才济济,设有编导委员会,阳翰笙任主任委员,编导有史东山、孙瑜、应云卫、司徒慧敏、陈鲤庭、苏怡等;特约编导有夏衍、蔡楚生、沈西苓、章泯。演员有舒绣文、黎莉莉陶金魏鹤龄等多人。音乐作曲家有贺绿汀、任光、盛家伦。摄影师有吴蔚云、王士珍、姚士泉、冯四知。厂内附设中国万岁剧团,既拍片又演剧。中国电影制片厂在香港开设大地影业公司,作为对外交流机构。在全面抗战八年的艰苦条件下,“中制”摄制了17部故事片,12部新闻纪录片

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4年创建于南京,抗战时期迁到重庆,最兴旺的时候有编导5人、演员20余人,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共计100余人。沈西苓、孙瑜、赵丹金焰、王为一、顾而已、白杨、王人美等人也参加了“中电”的编导或演出摄制工作。抗战期间共拍摄过23部抗战新闻片和3部故事片。为了抗日宣传的需要,“中制”和“中电”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支持。在戏剧和电影演员中,以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等4人最为出名。

“中制”和“中电”在抗战期间共拍摄故事片20部,新闻纪录片30多部。故事片主要有《胜利进行曲》《中国青年》《塞上风云》《白云故乡》《中华儿女》《日本间谍》《保卫我们的土地》《孤岛天堂》等。新闻片和纪录片主要有《大无畏的重庆》《中国反攻》《南京失陷》《中国之战》《广州遭轰炸》《东战场》《民族万岁》《日军暴行》《重庆一日》《新阶段》《新疆风光》等。(www.xing528.com)

所有这些电影,几乎无一不与抗战相关,无论是故事片还是新闻片或纪录片,都可通称为“抗战电影”,抗日爱国是它们的基本主题和共同特色。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成立三周年纪念会上,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张治中在会上发表讲话说:“电影事业,是属于艺术的、文化的,我们知道世界许多先进国家,大都注重文化宣传,它的作风、意识,都和他们的国策取得密切的联系,配合和担负了文化先锋的使命”;“电影界同志要负起改革过去电影界的一切积习的责任,重新建立新的抗战文化。我们不是没有目标的,我们更非把电影看作一种赚钱的事业,我们应把它看做国家最重要的宣传与教育事业。”[5]电影界人士不负众望,一片爱国热忱,成绩可观。

为了促进电影业的发展与引导观众欣赏电影艺术,1941年重庆还先后出版了《中国电影》和《电影与戏剧》两种杂志,登载了电影评介文章,传播电影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