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沂蒙抗战文化:抗战主题与地方传统的交融

沂蒙抗战文化:抗战主题与地方传统的交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批判性,是在资产阶级文化史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对旧文化态度立场是批判地继承。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哲学基础。社会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价值。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阐释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将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作为自身义务。列宁首创了“文化领导权”理论。

沂蒙抗战文化:抗战主题与地方传统的交融

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为主体,建立了新的文化观。列宁从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构建起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成为沂蒙抗战文化的重要文化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专门对文化进行论述,而是以系统方式逐渐构建起新的文化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一方面对各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兴起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文化现代化、文化建设的主要逻辑起点和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批判性,是在资产阶级文化史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批判性突出表现在对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旧文化的批判。这两种文化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成果,但随着社会进步,其消极和反动作用越来越显现。这两种旧文化的优秀成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对旧文化态度立场是批判地继承。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1]。所以考察沂蒙抗战文化,必须重申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本质特征[2]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换句话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了物质基础的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还阐述了文化的能动性,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4]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文化理论的经典概括,成为与其他文化理论区别的根本标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文化理论,具体运用到社会实践,必须坚持以本土文化为土壤,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客观而辩证地对待、批判地汲取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之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5]因此,本土文化建设必须秉承从当地现实出发的原则。

社会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特别强调实践对文化发展过程的作用,指出人类实践活动是文化赖以发展的根本。人类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文化内容和发展形式必须从人类实践活动中去考察。换言之,文化的产生源于人类实践,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一种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的对象化活动。[6]这是一种文化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7]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愿望、理想等内在的精神文化便物化到对象上以人类造物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8]文化的这种客体存在形式不仅在空间上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而且在时间上使得文化成果世代传递、连续积累、不断继承成为可能。[9]可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实践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确认了文化的本质,形成实践的文化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内在根据。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价值。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阐释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整个过程都围绕“人”这一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自身也得到了改造,“人”本身不断获得内涵的提升。[10]人化的结果及人化的状态即是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人” 与文化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11]马克思主义还指出,文化创造的目的与文化功能在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将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作为自身义务。所以,马克思文化观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www.xing528.com)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论

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列宁的文化理论对本国社会主义革命与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实践意义,同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

列宁指出,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文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原来文化为基础的。列宁强调继承和利用前期文化成果的必要性。任何社会都是依靠与继承前期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依靠以前社会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有效利用与汲取前期优秀文化成果。列宁辩证阐述文化的继承,指出这种继承是对前期文化辩证否定的过程。只有坚持辩证否定的立场对待原文化,才能抵制其腐朽和消极成分,才能汲取和发扬优秀传统元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汲取前期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列宁认为,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意识,因而表现一定的阶级性。列宁用阶级分析方法阐述文化,指出文化的阶级性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阶级性突出地反映在各阶级文化意识与社会功能上,表现出为各自阶级所服务。列宁还指出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审视资本主义文化,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文化的阶级性,并提出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就是同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文化作斗争 [12]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既包括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也涵盖人们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生活。列宁在《论社会主义》文章中指出,在文化方面,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据此规划工作,发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13]列宁阐释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文化工作的起点和立足点;同时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列宁还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列宁首创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掌握文化上的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把握控制权与引导权。列宁强调,要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加强群众的文化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与群众共享先进的文化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