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沂蒙抗战文化:传统与主题正面交融

沂蒙抗战文化:传统与主题正面交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工作结合双减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展,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新的劳动形式,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生产关系得到改善,农民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成为社会进步的主体。随着文化教育的逐渐推广、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沂蒙地区民众思想意识大大提高;特别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其地位得到改变同时,权利也受到保障。沂蒙抗战文化改进了当地社会风气。这是沂蒙地区社会进步的一个侧影。

沂蒙抗战文化:传统与主题正面交融

先进的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沂蒙抗战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生产关系得到改进,社会风气明显改善,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升。

沂蒙地区积极发展抗战文化事业,通过文化宣传、文艺活动与文化教育等路径,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激发其生产积极性,将经济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沂蒙抗战文化工作服务抗战经济,围绕大生产运动展开,同时教育群众崇尚科学。滨海区《生产指导文辑》《滨海农村》等、鲁南区《医务生活》《大众电讯》等刊物涵盖了自然科学、农业生产与医疗卫生等方面,既通俗易懂又注重实用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刊物内容大致包括开垦荒地、耕作技术、育苗选种、防治病虫害、兴修水利、纺纱织布常识等发展经济的知识。各类文艺活动积极配合经济工作,《生产乐》《四季变工歌》等歌曲、《参加变工》等诗歌,颇受欢迎。《模范劳动者郑信》《让纺车更快的转动起来》等报告文学影响广泛。沂蒙地区举办的冬学、民校、庄户学等群众文化教育组织经常指导群众提高生产技能;还时常开展讨论会、交流会、观摩会等,将理论内容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密切配合双减政策、促进生产关系的改进,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减租》《群策群力》《丰收》等一批话剧作品。莒南环河崖剧团上演《减租》后,当地地主积极响应减租。文化工作结合双减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展,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新的劳动形式,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生产关系得到改善,农民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成为社会进步的主体。许多文艺剧本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农民地位的深刻变化。此外,大生产运动中,文化工作者向群众宣讲合作的益处;双减运动时,就开展谁养活谁的教育活动。随着文化教育的逐渐推广、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沂蒙地区民众思想意识大大提高;特别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其地位得到改变同时,权利也受到保障。

沂蒙抗战文化改进了当地社会风气。以戏剧为例:为推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剧团编演了话剧《老婆婆的觉醒》等。为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剧团取材当地民俗编演了戏剧《两个神》。该村剧团以莒南某个村巫婆为原型,根据她装神弄鬼的事情编演了倡科学、反迷信的戏;她看了以后,思想发生急剧转变,亲自在大会上检讨。[8]为改善农村不良风气,以真实事例为素材创作了报告文学《懒汉回头金不换》。改编成话剧上演后,当地二流子风气有了根本好转,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的意识。莒南金沟庄剧团编演话剧《苛婆婆》,该剧情取材于当地真实的事情,促使有此情况的婆婆改变了观念。(www.xing528.com)

伴随着沂蒙抗战文化的发展,文化娱乐代替了酗酒、赌博等陋习。文化剧团、秧歌队散布着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文化。吵仗、打架的事情看不见了。人们的关系发生变化,形成了团结、互助、友爱的和谐氛围。移风易俗,自然是革命翻身的结果,但是,文艺生活的陶冶确实起了显著的作用。[9]

沂蒙地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当地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全民族抗战初期,文学作品阅读圈子较小,读者稀少,发行上千册已是最畅销的作品。进入反攻阶段时期,有些文化作品数次印刷,发行达到数万册。文化作品能够拥有巨大的读者群体,是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这是沂蒙地区社会进步的一个侧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