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44年:腾冲之围的日军收缩

1944年:腾冲之围的日军收缩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载,自1942年5月10日沦陷以来,腾冲城区除敌寇及汉奸宵小潜居外,市民多疏散远避。据该中队第1小队下士官伊藤清泰撰述,本来该中队拟留守腾冲,26日仍在来凤山修筑阵地,忽然奉命转赴龙陵,于是从阵地撤回城内做出发准备。伤员、病号和体力严重衰弱的人员20名,及本中队在高黎贡山作战中阵亡的28柱官兵遗骨、行李,则被留在了腾冲。

1944年:腾冲之围的日军收缩

(参阅附图27、附图31、附图34)

腾冲平原,当地人称“坝子”,是一个椭圆形山间盆地,东西宽约5—10公里不等,南北长约30余公里。盆地四面环山,其间遍布稻田,腾冲城位于盆地南端。

拱卫腾冲城的四座高山,向南约2000米为来凤山,向西约3000—4000米为宝峰山(亦称宝凤山),向北约4000米为蜚凤山,向东北约2000米为飞凤山。历代文人墨客称这种地形为“四凤求凰”,给腾城宝地增加了不少文化内涵。其中,军事价值上最重要的是南侧的来凤山,占据该处后能直接俯瞰腾冲城。此外,在城西不远有大盈江流过,城东北有饮马水河环绕。

腾冲城为滇西重镇,系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南征麓川[1]期间动用15000名将士历时三年筑成。城垣外侧根基以当地的火山条石、上为巨砖砌成,高约8米,宽约6米,近乎直立,略微内倾;城垣内侧为夯土而成的缓坡,从城内各处沿此缓坡均可登上城垣,而不需要专设阶梯。该城是标准的“八里城”——城墙为正方形,每边长2华里,周长约为8华里。[2]城墙四面正中,各有一座高13米的城门。因城墙西、北、东三面为水网秧田,拓展无空间,城墙南门外的大片区域遂发展为“商业区”,如明清北京城前门外的天桥市场,暗合“北城南市”的旧制。

当我大军进入腾冲坝子时,稻田已遍植秧苗,葱茏碧绿,随风荡漾,景色宜人。惜遭战火弥漫,官兵欣赏无心。据载,自1942年5月10日沦陷以来,腾冲城区除敌寇及汉奸宵小潜居外,市民多疏散远避。敌伪曾多方策划引诱,劝令迁回,并恢复城区市集(腾冲平日五日一市集,赶集时万余人,颇为热闹),但市民始终不肯迁回,也不愿到城区集市贸易,使腾冲城成为一死城,城里城外荒草遍地,荆棘丛生。[3]

日军战史:

当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发起左翼攻势后,第56师团即决定将主力向龙陵方面转进,令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在龙川江谷地及腾北方面逐步收缩战线,而后退守腾冲。6月14日,藏重部队后退到了桥头街,15日后退到江苴街、瓦甸,22日将主力集结在腾冲周围,同时掌握了原腾越守备队,[4]藏重大佐接任守备队长。随后,立即配备兵力日夜构筑防御阵地。

在此过程中,远征军第20集团军主力(5个师),伴随藏重部队的撤退,逐次围追而来,在大致黄坡、酒店一线集结兵力,补充损耗恢复战力;并令一部兵力推进到日军阵地前沿,进行攻击准备。

这时,56师团主力已完成了对龙陵守备队的解围联系,继而准备在龙陵东北向第11集团军反击,实施所谓“蚌渺会战”。为了使战力更加集中,要求腾越守备队抽派有力的兵力增援。

尽管此时腾冲城防兵力不足,藏重大佐还是被迫按照松山师团长的要求,派遣守备队的骨干兵力步兵第148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宫原春树少佐)主力前往。于是,宫原大队于6月27日晨自腾冲出发,向主战场龙陵转进。[5]

对此,日军卫生兵吉野孝公曾有如此回忆:

经过长时间作战,已精疲力尽的官兵们,进入腾冲城以后,来不及喘息,便马上着手构筑阵地工事。

我们从马鞍山突围出来,在冷水沟阵地作战时生食马肉以后,大部分人都得了严重的肠炎,腹泻不止,疼痛难忍,苦不堪言。严重的每隔15到20分钟就要拉一次。在这种情况下,构筑阵地时就显得极为困难。各个部队可能都存在这种情况。但经过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守备队阵地终于构筑完毕。

我们被部署在城内东北角的碉堡里,该碉堡是我军占领腾冲后,由守备队构筑的混凝土结构的坚固阵地。警备任务由卫生队6名士兵和通信队的6名士兵交替负责。在城墙上,我们每隔100米挖置一个洞穴,作为射击口。战斗准备已经就绪。

付出千辛万苦构筑完阵地以后,我们只等着迎击敌人。就在这时,接到了师团出人意料的命令:“腾越守备队:为救出龙陵部队,速派第3大队前往龙陵!”

守备队三千余人的命运遂到了生死关头。更明确地说,师团这一命令宣告了腾越守备队全军覆没的开始。藏重联队长满面愁容,但作为军人,对于军事命令唯有绝对服从。

第3大队长宫原少佐接到命令后,只好放弃刚刚构筑完毕的飞凤山阵地,带着留恋遗憾的心情,挥泪离开腾冲。

残存的腾越守备队继第1大队出走缅北以后,赖以作战的第3大队又去了龙陵,剩下的主力部队就只有第2大队了。其他人员只是些大队本部及从各战场撤下来的伤员。[6]

同时奉令转赴龙陵增援的,还有野炮第56联队第1中队。据该中队第1小队下士官伊藤清泰撰述,本来该中队拟留守腾冲,26日仍在来凤山修筑阵地,忽然奉命转赴龙陵,于是从阵地撤回城内做出发准备。傍晚以汽车运送火炮先行出发;给驮马装蹄之后,也于夜间出发。伤员、病号和体力严重衰弱的人员20名,及本中队在高黎贡山作战中阵亡的28柱官兵遗骨、行李,则被留在了腾冲。[7]

在宫原大队及野炮第1中队转进龙陵后,藏重大佐变更了6月22日拟定的部分配备,并决定放弃宫原大队原担负防御的飞凤山。[8]此时,日军腾越守备队的兵力总计约2025名。[9]

表9 日军腾越守备队序列及阵地兵力配置情况[10]

(1944年6月)

守备队长:步兵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陆士26期)

步兵第148联队本部110名

同 第2大队主力(长 日隈太郎大尉——陆士53期)650名

同 第1大队残留队(长 宫崎德藏中尉——召)80名

同 第3大队残留队(长 野田末雄中尉[11]——召)70名

同 联队直辖部队(联队炮中队、速射炮中队、通信中队、行李队、乘马小队[12])共340名

第56步兵团残留队(长 三坂岩雄主计少佐——召)42名

野炮第56联队第1大队本部及第1、第3中队各一部(长 岛中曹长——召)35名(www.xing528.com)

师团通信中队之1个分队(长 井手梅雄伍长——召)12名

师团卫生队(长 朝仓晃中尉——召)20名

第1野战病院主力(长 五十川秀夫军医少佐——召)150名

同上收容患者(太田正人大尉——召)约250名

野战仓库(长 佐佐木高道主计大尉——召)14名

芒市宪兵分队腾越派遣队(长 真仲辰夫宪兵中尉)10名

201野战邮便所(长 山中伍长)7名

师团防疫给水部之1个小队(长 上田判夫军医中尉——召)约45名

师团病马场之一部(长 水野三治兽医大尉——召)25名

工兵第56联队1个小队约40名

步兵第114联队第1大队残留队约100名

辎重兵第56联队之一部(长 猪仓正则军曹——召)18名

步兵第146联队之一部7名

合计约2025名

这一部署,与36师在瓦甸缴获敌文件所载部署情况基本一致。

日军收缩阵线欲据守腾冲死守,第20集团军则以四路纵队南下追击。其进军过程在前章已有概略性综述,因各部任务、战斗经历不同,仍需详细分述如下。

————————————————————

[1] 麓川是1311—1448年由傣族头领思可法及其儿孙三代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其中心位于今陇川,统治区域包括今滇西及缅北广大地区。明朝于1441—1449年间曾出兵三征麓川,战争持续9年,损耗巨大,终于瓦解了麓川政权。

[2] 据清《腾越厅志》:腾冲城初建成时城形方正,周七里三分,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砌以青石。雉堞连云,鸿沟浸月;四门有楼,高峻坚固。东曰“沾化”,西曰“永安”,南曰“靖边”,北曰“溥润”。史称“极边第一城”,徐霞客赞为“迤西所无”。

[3] 黄槐荣(整理):《腾冲的全民抗战》。据《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抗日战争专辑,第202页。

[4] 在高黎贡山战事期间,腾冲城守备由第56步兵团留守人员担任。

[5]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165-166页。

[6] [日]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第40—41页。

[7] 《炮烟——龙野炮兵第56联队战记》,第386页。董旻靖译文。

[8] 实际上飞凤山仍留有第3大队警戒兵力约45名,并同时兼顾蜚凤山之守备,由野田末雄中尉指挥。

[9]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165—166页。

[10] 据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丛书《伊洛瓦底会战——缅甸防卫的失败》(第355页)日军兵力及部署情况制表。

[11] 《第五十六师团将校职员表》中查无此人,疑为第3大队副官野田舆一中尉。

[12] 据《第五十六师团将校职员表》,各部指挥官分别是:联队炮中队成合盛大尉、速射炮中队高木利夫中尉、通信中队内野伊三二中尉、联队行李队铃木三郎中尉、乘马小队永岛胜少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