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抗战:抗战诗歌的变革与影响

文化抗战:抗战诗歌的变革与影响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呼声下,蒋介石政府对日宣战,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抗战时期的诗歌,主要的作用是为抗战摇旗呐喊,鼓舞人们抗战的同时,调动全民族人民抗敌的斗志。抗战爆发后,在作家深入生活、诗歌面向大众的潮流的影响下,诗歌朗诵运动受到了重视。诗歌与现实斗争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文化抗战:抗战诗歌的变革与影响

战争造成了中国作家和新文学的苦难,但也考验了中国作家和新文学。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呼声下,蒋介石政府对日宣战,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文学界也义无反顾地与全国军民一起投入抗日的斗争中去。战争粗暴地打破了作家们相对平静的生活,造成了中国作家大流亡。面对大片的国土沦丧,面对着动荡纷乱的时局,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作家们也感到了身上的责任,纷纷走出了自己的“亭子间”,有的投笔从戎来到抗日的前线;有的在敌占区奋笔疾书,进行抗日的宣传工作。他们摆脱了原来比较狭隘的生活圈子,投入爱国主义洪流。茅盾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所作的报告中说:“当抗日战争初起,全国文艺工作者都非常兴奋,立即组织了许多演剧队、抗宣队,到农村和部队中去,写出了许多短篇和小型作品……没有人能抹杀它们在抗战初期所起的宣传作用。”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各种文学思潮、流派都在这个时候产生并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活跃的局面。但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文学。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了明显的变化,转向了对文学现实意义的追求,诗歌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

为了适合诗歌宣传抗日的需要,抗战时期的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都作了新尝试。这些诗歌都采用自由体形式,语言铿锵、昂扬,具有强烈的号召力,显示了诗歌的战斗性。这时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多是短小精悍的诗篇,如武汉创办的《时调》《诗时代》《五月》等诗刊,登载的大多是青年作者的短诗,其中尤以朗诵诗和街头诗最为风行。这些诗歌读起来慷慨激昂,琅琅上口,利于把爱国激情更快捷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并更快地传播出去,反映了抗战诗歌运动的特色。由于朗诵诗和街头诗的空前繁荣,因此在这个时期没有产生大型的“史诗”性的作品,但这些具有震撼力量的短诗,却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抗战时期的诗歌,主要的作用是为抗战摇旗呐喊,鼓舞人们抗战的同时,调动全民族人民抗敌的斗志。诗歌面向的读者是广大的人民,诗人们开始尽可能多地开掘大众口语的平易、朴实、富于自然节奏等语言魅力,用更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爱国情绪。虽然这些诗歌通俗化了,但并不粗糙、散漫,如诗人何其芳的创作就具有这样的共性。

▲何其芳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何其芳的诗歌还追求意境的完美,徘徊在缠绵梦幻的艺术境界当中。但抗战爆发后,他的诗歌意境就失去了幻美的梦,开始感染时代的气氛,领略到人间的辛苦,诅咒战争,诅咒侵略者。他写到了农村和城市的不平和痛苦,同时也开始改变自己诗歌的美学要求,如《夜歌》明显体现了这种改变,诗歌形式和语言更加通俗而朴实。他的《一个泥水匠的故事》,用炽热的感情歌颂了为民族牺牲的英雄,这也是他诗歌作品中前所未有的。(www.xing528.com)

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异常活跃,抒情性和简洁性使诗歌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纷纷以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抗日激情,从而服务于抗日战斗,其中有些是从未写过诗的作家,甚至有的是从未进行过创作的青年作者。时代催生出了大批诗人。

为了发动广大人民参与到诗歌创作当中去,中国诗歌会首先提出了诗歌朗诵运动。抗战爆发后,在作家深入生活、诗歌面向大众的潮流的影响下,诗歌朗诵运动受到了重视。诗歌朗诵运动从武汉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在武汉的街头、集会上和电台,出现了诗朗诵节目,冯乃超、锡金、高兰等人,他们是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诗歌的创作者。这一运动一开始就影响到了延安、昆明等地,从延安出发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了诗歌朗诵队在前线表演。延安的新诗会也曾致力于诗歌朗诵运动。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歌词,曾经就是以朗诵诗的形式,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广为流传的。抗战后期,在昆明等地,也有热情的诗歌朗诵活动,闻一多朱自清都积极参加了这个运动。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对于扩大诗的影响,推动诗歌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抗战时期动荡不安的创作环境和出版印刷的困难,以及动员群众的需要,促使诗人们选择能够敏捷地反映现实斗争、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街头诗、朗诵诗兴盛起来,几乎占据了抗战初期的诗坛。诗人们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抗战的伟大斗争,在参加其他活动的同时,拿起纸笔,作为武器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呼唤、呐喊。他们走出战前狭小的生活天地,到人民群众中去争取生存的广阔空间。有的作者走遍了半个中国,目睹了祖国的穷迫和危殆;有的作者亲历了多年的前线生活,体验到战争的艰苦和光荣;很多作者都经历了从前方战区辗转到大后方的过程,经受了战争各个阶段的考验,深切地理解整个民族的灾难和希望。很多诗人为了寻求光明,冲破重重困难险阻,从国统区奔赴抗日民主根据地,像柯仲平、田间、何其芳、艾青等都先后到了延安。战争不仅振奋、鼓舞了诗人,也在进行的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了他们。诗人的思想提高了,视野开阔了。不少诗人这个时期的创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还出现了一些创作水平较高,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新诗在为民族革命战争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到新的阶段。诗歌与现实斗争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工农兵群众开始成为民主根据地中许多诗人歌唱的对象。街头诗、朗诵诗等富有鼓动性和群众性的形式,在抗战初期受到了许多作者的重视。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从短诗到长诗,从抒情诗到叙事诗,抗战诗歌的发展趋势开始发生改变,那些脱离现实斗争或者具有形式主义倾向的诗风,如新月派、现代派,开始遭到更多诗人的厌弃。新诗较战前大众化了,然而也更散文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