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

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汉书》对韦彪的另一句描述是: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这些吏治思想仍适用于当下。后世的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八孝”大致是这个时期的,占了三分之一,其中江革、蔡顺等人的故事在《后汉书》第三十九卷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后汉书》第三十九卷堪称“孝子列传”,所记的那些孝道故事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后汉书》第三十九卷里第一段关于“吃人”的描述。

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

相对于师道,儒教更强调孝道。《汉书》很多列传都先强调传主奉行孝道,常常讲到其父母亲去世时,传主多么悲痛,以致损害了健康,比如韦彪。

韦彪的高祖父是西汉名臣韦贤,韦贤、韦玄成父子两代宰相令世人感叹“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后汉书》在交代了韦彪这个出身之后,便讲他的孝道:

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后汉书·韦彪传》

韦彪是大孝子,父母去世后,他在墓边的小屋里整整守了三年,几乎没动地儿,守孝期满后已瘦得皮包骨头,整个人都脱了形,一病不起,治疗了好多年,才缓过来。

《后汉书》对韦彪的另一句描述是: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后汉书·韦彪传》

“安贫乐道”,说明他没钱;“恬于进趣”,是说他不热衷于做官,没权。这样一个没钱没权的人却为很多儒生所仰慕,这也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韦彪虽然不热衷做官,随后还是被征辟做了官,然后就吏治问题曾上书汉章帝:

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后汉书·韦彪传》

吏治的关键是选拔任用贤良之才。鉴别一个人贤良与否,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守孝道、有孝行。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后汉书·韦彪传》

孔子说,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很自然地就能移孝做忠,就能对君主忠诚。历代的忠臣都出于孝子之门。

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忠孝的官吏多数心地仁厚善良,对上,让君主放心;对下,能团结僚属,改善风俗。而那种纯有干才的官吏多数为人较刻薄、心狠,这样的人对上对下都可能是一种威胁。当然,既能忠孝又有才干的德才兼备之人是最上之选。

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然其要归,在于选二千石。——《后汉书·韦彪传》

总之,官员的选拔任用要先看品德和能力,不能一味论资排辈。而吏治的关键,整个干部队伍管理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于二千石,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干部。二千石用对了人、用好了人,整个干部队伍自然差不了。

这篇上书后不久,韦彪再次上书,提出: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后汉书·韦彪传》

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天子秘书机构,也就是尚书。尚书比二千石更重要,是关键的关键。可是,以往进入尚书的多数都是郎官,也就是从小秘书提拔成大秘书。这很有问题!这些纯粹秘书出身的人只擅长舞文弄墨,不接地气,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才具。

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后汉书·韦彪传》

应当选拔那些优秀的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地方官员,进入尚书,充实到天子的秘书班底中来。

汉章帝很赞同:好!采纳。

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这些吏治思想仍适用于当下。这方面,汉章帝的诏书中也有一段挺好的:

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就是说,汉章帝喜欢那种“安静之吏”,他们的政务管理很踏实、本分,说不上有什么亮点,上不了头条,只是稳稳做去,“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一天两天、一年半载看不出什么来,但时间稍久各方面的成效便显现出来了。相反,那些“明星官员”的政务管理好像很有特色,很有效率,引人注目,其实常有潜在的问题,时间稍久就暴露出来了。

既然孝子可以移孝做忠,会把对父母的孝,转化为对皇帝的忠,所以皇帝当然大力提倡孝道。怎么提倡?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把传说为孔子所作的《孝经》纳入六经系统,成为一部法典式的经典。凡是读书认字的人都得背诵《孝经》,要内化于心,触及灵魂。《汉书·艺文志》所谓: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汉书·艺文志》

奉行孝道是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经过两千年的提倡,这个观念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百善孝为先

二是举孝廉。政府会大力表彰孝道模范,选拔其为官员。

这两方面的工作在汉明帝、汉章帝时期达到一个高潮,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孝道模范。后世的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八孝”大致是这个时期的,占了三分之一,其中江革、蔡顺等人的故事在《后汉书》第三十九卷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后汉书》第三十九卷堪称“孝子列传”,所记的那些孝道故事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还有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事。

这卷书中的头一位孝子叫刘平。

刘平在新莽朝做过好几个地方的县令,颇有政绩。随后,天下大乱,刘县长带着一家人逃难,走散了。

平弟仲为贼所杀。——《后汉书·刘平传》

刘平的弟弟刘仲被贼人所杀。

当时,刘平扶着老母亲,拉着小儿子,怀里还抱着刘仲只有一岁的小女儿,他们躲着贼人走小道,有动静随时跑。可是,老的老,小的小,根本跑不动,而且,干粮没了。怎么办呢?

刘平把心一横:必须得放弃一个孩子!

于是,他对儿子说:儿啊,你到那边找点儿野菜,爹和奶奶到前面找找,过一会儿,咱们还回这里集合。

然后,他就再也没回头。老太太寻思过味儿来,要回去找孙子,刘平一把拉住她,说:娘啊,别找了,找回来,两个孩子也养不活,我只能尽力保住弟弟的这个血脉。

老太太哭了一通,没办法,继续走。走着走着,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刘平把母亲和侄女安顿好:你们藏好,别出来,我去找点儿吃的。

然后,他自己出来逛悠找食物、野菜什么的。结果,他刚找了一把野菜,正要回去时,遇到一伙贼人。

逢饿贼,将亨之。——《后汉书·刘平传》

一群饥饿的贼人抓住了刘平,然后,点上火,架起“大锅”,这就要把他给烹煮了。烹了他干什么?当然是吃!这是《后汉书》第三十九卷里第一段关于“吃人”的描述。

刘平大哭,磕头如捣蒜:好汉爷饶命!好汉爷饶命!你们要吃了我,我老母亲可怎么办?她老人家还等着我给她带野菜回去充饥呢。恳请几位好汉爷,先放我回去,等我服侍老母亲吃上这顿饭,再回来受死。

这群饿贼挺惊讶:嚯,真是大孝子!自己死到临头,还惦记着老母亲吃不上饭。佩服!好,您回去吧。我们等着您。

刘平被放回,他给母亲把野菜饭做好,看着母亲吃完,说:娘啊,我得走了,我跟那些贼人已经约定好了。人家放了我,够意思,我不能欺骗人家。

母亲大哭,一番生死离别之后,刘平真的又回去找那帮贼人。

饿贼们一看刘平真的回来了,全都惊呆了:

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后汉书·刘平传》

您可真是信义重于性命的烈士!您快走吧,我们可不忍心吃您这样的人。

后来,刘平在汉明帝朝做到宗正,位列九卿。

下一个故事不是讲孝,是讲悌,儒教强调“孝悌忠信”,孝对父母,忠对君主,信对朋友,悌对兄弟。故事的主人公叫赵孝,也是在王莽后期。

天下乱,人相食。——《后汉书·赵孝传》

赵孝的弟弟赵礼被一群饿贼抓住。赵孝怎么营救他呢?没办法,束手无策。

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后汉书·赵孝传》

他干脆只身一个人去找那帮饿贼谈判:诸位好汉爷,我想来换我弟弟,我弟弟赵礼饿了好多天了,他太瘦,没什么肉,不如我肉多、油水大。

饿贼们全都惊呆了:世间竟还有这样的兄弟!得了,你们哥儿俩都走吧!不过,我们也不能饿死,你得给我们弄几斛粮食来。

赵孝同意,领着弟弟回来,又去找粮食。可要是能找得到粮食,何至于“人相食”?最后,没办法,赵孝空着手,又来见贼人:我没找到粮食。不过,我不会失信于你们,吃我吧。

这帮饿贼被彻底折服:你厉害!你走吧,我们再找别人吧。

后来,赵孝被汉明帝征辟,做到了卫尉,也是位列九卿。

还有一位叫王琳的,也是这样的故事,他的弟弟王季“出遇赤眉,将为所哺”。(www.xing528.com)

琳自缚,请先季死。贼矝而放遣。——《后汉书·赵孝传》

还有两个人,一个叫兒萌,一个叫车成,也是类似的故事。

兄弟并见执于赤眉,将食之,萌、成叩头,乞以身代,贼亦哀而两释焉。——《后汉书·赵孝传》

还有一个故事,讲得更细致。一个叫魏谭的人落到了一伙饿贼手里。

等辈数十人皆束缚,以次当亨。——《后汉书·赵孝传》

当时,跟魏谭一起被抓的有好几十人,都被捆起来,一天烹一个。贼人看魏谭比较老实,就让他负责烧火。每次烧完了,再捆上。这中间,贼人里有个长者对魏谭起了恻隐之心,有天夜里偷偷给魏谭解开捆绑,说:

汝曹皆应就食,急从此去。——《后汉书·赵孝传》

等把他们吃完了,就得吃你了,快跑吧。

魏谭竟然摇摇头:我不跑,你还不如把剩下那几人给放了呢!

谭为诸君爨,恒得遗余,余人皆茹草莱,不如食我。——《后汉书·赵孝传》

我这身上还有点儿肉,不如把他们放了,吃我。

长者贼被魏谭的一番话深深感动,他说服了其他贼,把魏谭和剩下的几个人都放了。

后来,魏谭做了某个公主的家令,这个故事得以传布于世,著之于史。

这就是乱世中,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下面再说三个孝子故事。

一是“二十四孝”所谓“行佣供母”的孝子江革。江革乱世中背着母亲逃难,历尽艰险。

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后汉书·江革传》

他自己什么苦都吃,每天光着脚给人家做用人,尽心尽力地让老母亲生活得好一点。后来,日子好了,家里有了马车,可江革每次带母亲出门仍然亲自拉车,不用牛马,因为这样稳当,可以让老母亲少受颠簸之苦。他孝养母亲无微不至。

由是乡里称之“江巨孝”。——《后汉书·江革传》

后来,他被举贤良方正,到朝中做官,深得汉章帝的尊重。

二是被收入“二十四孝”的孝子蔡顺。蔡顺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养育他长大,很不容易。有一次,他出去砍柴,忽觉心怦怦直跳:哎,不好,母亲在家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他立即扔下柴跑回了家里:娘,您没事吧?刚才我的心里突然疼了一下。

母亲笑了:没事,没事。

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后汉书·周磐传》

只是刚才来了一个客人找你,我也不知道怎么招呼人家,一着急便咬了一下手指。不都说母子连心嘛,没想到我儿真就感觉到了。

后来,老母亲九十寿终。还未下葬,忽然着火了,眼看就要烧死老母亲的棺材灵柩,蔡顺急得大哭。

顺抱伏棺柩,号哭叫天,火遂越烧它室,顺独得免。——《后汉书·周磐传》

蔡顺护着棺材大哭,火竟然绕着走了,老母亲的棺材没事儿。

下葬后,只要是下雨天,蔡顺就跑到母亲的坟冢边守着,因为母亲平生最怕打雷

每有雷震,顺辄圜冢泣,曰:顺在此。——《后汉书·周磐传》

只要一打雷,蔡顺就绕着老母亲的坟打转圈,哭着说:妈妈别怕,妈妈别怕,顺儿在这儿呢,顺儿守着您。

第三个是一个更著名的孝子,也是“二十四孝”之一,还被写进了《三字经》: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三字经》

孝子黄香九岁时就知道给父亲暖被窝。

黄香的传被写在《后汉书》第七十卷《文苑列传》里,他是作为一个文学家留名于史的。他很小时便展露出文学天赋,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后汉书·黄香传》

九岁为母守丧,便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至情至性至孝。

《后汉书》里没讲他为父温席的事。

黄香后被汉章帝召见,在汉和帝时做到尚书令,还做过太守。他做太守期间,曾主动放弃一块太守府的自留地,称:

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后汉书·黄香传》

官员拿俸禄就可以了,不能再谋其他利益。

最后的这位孝子没入“二十四孝”,不过也挺典型。他叫赵咨,是东汉后期汉灵帝时人物。赵咨也是从小没有父亲,对母亲至孝,被辟举做到敦煌太守,后因病免官回家,在乡间带着儿孙种地养家,不算富裕。

一天夜里,赵咨刚睡着,忽听到外面有人砸门。他急忙起身,隔着门缝一看,大惊:坏了,他们准是一伙强盗!怎么办呢?叫起儿孙,喊起乡邻跟他们拼了?不行,先不说拼得过、拼不过,那样的话,老母亲肯定得吓坏了。不行。

于是,他老老实实地开了门:各位好汉,请进屋说话。哎,不好意思,请您小点儿声音,我家老母亲还在睡觉,她老人家八十多了,千万别惊吓着她。我全家人的粮食、衣物都在这儿,您几位可以都拿走,只请稍微留下一点儿,够我老母亲吃的就行。

他这一番话下来,这伙强盗都被感动了:这样的孝子之门,咱们怎么忍心抢。失礼了,告辞!

竟然全都扭头跑了!

赵咨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喊:好汉留步,这袋子米,这几件衣物,你们千万捎着!

那几个强盗生生不要,一溜烟儿地跑没影了。

后来,赵咨重新被朝廷起用,去做东海相,赴任路上经过荥阳县。荥阳县县令曹暠,曾在赵咨手下做事,听说赵咨路过,便早早地在道口恭迎,想尽一点地主之谊。他等了半天,却只等来一个小书童:曹县令,我们赵大人说他要从别的道走,不跟您见面了。

曹暠急了:哎呀,走的哪条道?我找他去!

曹暠急匆匆地追到另一条道上,没追上。

望尘不及。——《后汉书·赵咨传》

他急得咬牙,跺脚,跟他手下主簿讲:

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后汉书·赵咨传》

赵君名重天下,他到了荥阳竟然不理我,我的脸面何在?我得让天下人笑话。不行。这官我不当了,也得见上他一面。

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后汉书·赵咨传》

真就不当了官,追到了东海。

这也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在孝道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的尊崇之至。

由此,我也希望您能够感受到,中国史书并不仅仅是在讲那些过去的故事,不仅让人们能鉴古知今,中国史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故事、这些民族的共同记忆,来构建中华民族的信仰,形成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孔子所谓的春秋大义,正在于此。正所谓:

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中国的二十四史和“四书”“五经”是讲什么的?说到底,是在讲一套以儒教为主的信仰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