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震清廉,谷园讲通鉴

杨震清廉,谷园讲通鉴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史书记载,杜根随后隐姓埋名,藏身于一个山里的小酒馆打工,直到十多年后,汉安帝亲政,才重新现身,重被起用。好学史书,和帝称之。二十八岁的汉安帝终于亲政,然后,三十二岁驾崩。最终,邓家三兄弟被杀,大哥邓骘随后也自杀。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王、侯、二千石至为伯荣独拜车下。一是逼死了忠臣杨震。——《后汉书·杨震传》被时人称颂为“关西孔子”。

杨震清廉,谷园讲通鉴

除了那大太监郑众、蔡伦和大才女班昭,邓太后还有她更信任、更倚重的人,那就是她的邓氏外戚。她一共有五个哥哥,邓骘、邓京、邓悝、邓弘、邓阊,除邓京早死外,其他四位都官居要职。由于此前刚有窦氏外戚被诛灭之事,邓氏外戚整体上比较谦退、低调,虽然也被封侯,也掌大权,但没有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都比较贤能,所举荐的官员也都能服众。

颇能推进贤士。——《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

不过,也有一件比较打眼的事儿被时人指责。大哥邓骘本是车骑将军,邓太后想升他为大将军。按前朝惯例,像卫青窦宪都是先带兵出塞打匈奴,立了大军功,回来再升大将军,水到渠成。于是,就在汉安帝即位的第二年,永初二年(108),邓太后便派邓骘率五万大军,西出长安去打羌人。因为当时匈奴基本归服,所以改打羌人。结果,这仗断断续续地打了一年,邓骘非但没立大功,还遭遇惨败,中间一场战斗汉军就死了八千多人。

羌众遂大盛,朝廷不能制。——《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

弄得羌人越打越厉害了。

这怎么办呢?邓太后干脆耍赖了:我哥虽然没有功劳,但有苦劳,照样还得封大将军!

没等仗打完,前线还有一大堆烂摊子,她就迫不及待地把邓骘召回,同时派使者半道迎上。

迎拜骘为大将军。——《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

就跟打了大胜仗回来似的。

舆论哗然。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私下里对邓太后指指点点的人就更多了:怎么她还临朝称制?皇上都二十多岁了,怎么还不让皇上亲政?

另一位赶紧说:嘘!打住,说这话可是大忌。十年前有个叫杜根的郎中上书进谏,说皇上已经长大了,应该亲政。邓太后顿时暴怒,下令把杜根和一块进谏的几个郎官都给抓了起来。

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汉书·杜根传》

都给装在口袋里,当场乱棒打死。幸亏打杜根的那个武士认识他,下手留着情,给杜根留了一口气。其他几个都死了,被扔到车上拉出了皇宫。事后,邓太后不放心,又派心腹太监去验尸。

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后汉书·杜根传》

当时杜根一动不动地装死,整整装了三天,眼里都长了蛆,他也没动,这才骗过验尸的人,才终于逃出生天!现在也不知道藏在哪里了。

史书记载,杜根随后隐姓埋名,藏身于一个山里的小酒馆打工,直到十多年后,汉安帝亲政,才重新现身,重被起用。

从杜根这件事情,可见邓太后的霸道。那么,是不是就说明她是一个贪恋权位的坏太后呢?这不好说。我认为,邓太后之所以不让汉安帝亲政,首先是因为汉安帝不是她儿子,没有血缘关系。其次也可能因为她担心汉安帝没有执政能力,应付不了内忧外患重重危机。史书讲:

帝少号聪敏,及长,多不德。——《后汉书·邓骘传》

汉安帝刘祜小的时候看着挺聪明可爱。

好学史书,和帝称之。——《后汉书·孝安帝纪》

喜欢书法,很得汉和帝的喜爱。所以,邓太后才选他做皇帝。可是,他一天天长大,反而不是那么回事了,一点也不爱读书学习,傻愣傻愣的,经常做一些让人很反感的事。从汉安帝后面的表现看,他确实不是当皇帝的材料。而邓太后好学多才,她怎能放心把天下交出去呢?正如她在最后的遗诏中所言:

存亡大分,无可奈何。——《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邓太后管得了天下国家,在“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的艰难形势下,驾驭着东汉帝国这艘大船在狂风恶浪间颠簸,几欲倾覆,终于挺了过来。

天下复平,岁还丰穰。——《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使老百姓生活有所恢复。她的能力了不得!但她管不了生死。寿数这玩意儿,无可奈何。存亡大分,无可奈何。

永宁二年(121)春天,只有四十一岁的太后邓绥去世。

二十八岁的汉安帝终于亲政,然后,三十二岁驾崩。他亲政的四年乏善可陈,放纵亲信,残害忠良,天灾不断,战乱不断,真不知道他的“安帝”谥号从何而来。

谥法曰:宽容和平曰安。——《后汉书注》

这可能是说他亲政之前那十几年的状态吧,什么事也不管,不争不抢,在邓太后面前宽容、和平、安生,跟只哈巴狗似的。要说这也是一种智慧,他要是不宽容、不和平、不安生,恐怕早就被邓太后废掉了。

据说,即便他这么宽容、和平、安生,邓太后仍然想废掉他!

据谁说的?据他的乳母王圣说的。汉安帝刘祜有生母、嫡母和乳母。生母左氏,出身低微,他从小由嫡母耿王妃养育,王圣是其乳母。按现在理解,乳母等孩子一断奶也就各走各的了,当时,乳母却始终跟小皇帝保持很亲近的关系。汉武帝对他的乳母也很关照。乳母王圣说,邓太后特别看好一个叫刘翼的皇室子弟,他是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的儿子。汉和帝有痼疾的大儿子平原王刘胜去世后,邓太后就把刘翼又封为平原王,并留在京师。王圣认为,这是邓太后在做准备,要废掉汉安帝,立刘翼。

王圣先跟汉安帝两个心腹大太监李闰和江京说了这个想法,两个太监也都赞同:对,准是这么回事!咱得跟皇上说说,一起想办法应对。

汉安帝不辨是非真假,听后立即气得要死。

邓太后死后,有个曾被她处罚的宫人,诬告邓家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去尚书查找废立皇帝的资料。

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不管真假,正好逮着,下令严查。最终,邓家三兄弟被杀,大哥邓骘随后也自杀。

大太监李闰和江京被封侯,升中常侍,其他几个大太监樊丰、刘安陈达等也都大得宠幸,再加上王圣和她女儿伯荣,这些人成为汉安帝最亲信的班底。

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王、侯、二千石至为伯荣独拜车下。——《后汉书·陈忠传》

王侯们见了伯荣都得拜于车下。甚至有大臣跟汉安帝说:

伯荣之威,重于陛下。——《后汉书·陈忠传》

伯荣的威权比皇上都大。

总之,这帮太监、乳母、情妇都小人得志,嗨翻了天。

于是内宠始盛。——《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

东汉太监集团正式崛起!

以前汉和帝、邓太后宠信的郑众和蔡伦都是好太监,新起来的这帮几乎都是坏太监。以好坏二分不足以呈现人性之复杂,无奈史料有限,只能这样简单化。坏太监自然干坏事,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件。

一是逼死了忠臣杨震。

杨震字伯起,系出名门,高祖父是与霍光一起废刘贺立宣帝的丞相杨敞,家在关西华阴,学问非常好,收了很多学生。

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后汉书·杨震传》

被时人称颂为“关西孔子”。《后汉书》里很多大儒被人称颂,如“问事不休贾长头”“说经铿铿杨子行”“解经不穷戴侍中”,等等,还没谁被称颂为孔子。不过,究竟杨震有什么学问,史书没讲,只说他:

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后汉书·杨震传》

州郡两级政府请他出来做官,请过很多次,他都不肯,坚持在民间教书。直到五十岁的一天,他正在教课,忽然讲堂前飞来三只大鹳雀,嘴里都好像叼着东西,落在房檐上,很打眼。杨震示意大弟子过去看看。不一会儿,大弟子笑容满面地回来,手里拎着三条大黄鳝,喊道:老师,恭喜啊恭喜!这可是个大吉兆。看见没,这就是刚才那三只大鸟叼来的,您看这东西,黄底黑纹。

卿大夫服之象也。——《后汉书·杨震传》

卿大夫的官服就是黄底黑纹。

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后汉书·杨震传》

为什么是三条呢?这是说,您将要位列三公。恭喜老师,朝廷再有征辟,您可千万不要再拒绝了,学而优则仕,您的仕途升迁之路马上就要开始了。

没过几天,大将军邓骘派人来请,杨震入仕。

几年后,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县令王密是荆州人,此前由杨震举为茂才,对杨震一直心存感激。于是,白天给杨震接风洗尘之后,夜里又独自带着十斤金子送到杨震住处。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后汉书·杨震传》(www.xing528.com)

王密把包袱打开,一大包金子在灯光之下闪着金光,很晃眼。

杨震一皱眉:你这是何意?

王密一笑:老领导,这是晚辈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

杨震一拨拉脑袋:别!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当年,我知道你是个人才,所以举荐提拔你。可你怎么不了解我呢?我是收人钱财的人吗?

王密坚持:这只是晚辈的一点心意,您就快快收下吧。

暮夜无知者。——《后汉书·杨震传》

这大半夜的,又不会有人知道。对吧?

杨震的火腾一下起来:混账!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没人知道,就能胡来吗?出去!

王密卷起金子惭愧地走了。

对王密如此,对其他人杨震也是如此。

性公廉,不受私谒。——《后汉书·杨震传》

他从来不受贿,没有灰色收入,只挣工资,也不买地收租,也不搞别的什么投资,家人子孙的生活都不宽裕。有老友私下劝他:你就不想着给子孙们留点家业吗?得把家底攒得厚点啊。

杨震摇头一笑: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汉书·杨震传》

我努力做个清官,争取留给后世一个好名声,这不也是留给子孙的家底家业吗?

随后,杨震历任涿郡太守、太仆、太常,最终在邓太后去世前两年做到了司徒,位列三公之首。大弟子预言成真。

然而,就像一句台词讲的:我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局。

杨震的结局是罢官自杀,是在汉安帝亲政后被太监们逼死的。

从史书的记载看,杨震跟太监们之间还谈不上多么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只是几次上书进谏汉安帝:

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后汉书·杨震传》

您得亲贤臣,远小人,尤其应当少跟乳母王圣和她女儿伯荣交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老跟这两个女子搅和在一起,不好。

虽然没点太监的名,太监们也很不爽:王圣、伯荣是女子,我们就是小人呗。杨震太坏了!

还有一件事。国舅耿宝请杨震辟举大太监李闰的哥哥,提到这也是汉安帝的意思。杨震竟一口回绝:要是皇上的意思,直接把诏书给我就行了,怎么还用劳烦您国舅爷呢?

耿宝是汉安帝嫡母的亲哥哥,是外戚代表,他的面子,还有背后大太监李闰的面子,杨震都不给。从这件事也说明,当时的耿氏外戚和太监集团也是一伙的。

当时还有一支阎氏外戚,因为汉安帝的皇后姓阎。阎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找杨震,希望杨震提拔某人。杨震也拒绝了。

耿宝和阎显随后都去找太尉刘恺,刘恺二话没说,立即照办。

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后汉书·杨震传》

这里面有个征辟制度问题,一些在民间有名望的大儒、名士可以直接被征辟,入仕为官。具体征辟谁,皇上可以点人,三公也可以点人,皇上点人叫征,三公点人叫辟。杨震不点这两人,同为三公的刘恺点。一下子,外戚和太监都恨死了杨震。

其他事不再细说,总之是正邪对抗,最终正不压邪。汉安帝听信太监、外戚的谗言,说杨震系邓骘所辟,对诛灭邓家兔死狐悲,等等,便罢免了杨震。罢免的过程还挺有戏剧性。当时,汉安帝东巡泰山等地,回到洛阳时天色已晚,还没进皇宫,还在太学歇脚的工夫,就派出使者到杨震府上收了印绶。过了几天,再派使者到杨震府上,命杨震即刻离京。

杨震立马收拾行李,带着老伴儿、儿女等一大家子,恓恓惶惶地出了洛阳,回关西老家。后面一帮弟子给他们送行。大家都心情沉重,一路也没有什么话可说。走到夕阳亭这个地方,杨震停下车:吁!唉!孩子们,后面的路你们自己去走吧。我不走了,我这辈子到这儿了。

死者,士之常分。——《后汉书·杨震传》

人生自古谁无死,希望我的死能让人们看到正义的坚守。奸臣当道,嬖女倾乱,我身为重臣却无能为力。

何面目复见日月!——《后汉书·杨震传》

不要拦着我,我必须死。

于是,“饮鸩而卒”。

家人把杨震的灵柩拉回老家弘农郡发丧。弘农太守为了迎合太监,竟然还对杨震的家人各种刁难欺负,派人截住发丧的队伍,要开棺检查。最终,杨震被草草掩埋。很悲凉!

道路皆为陨涕。——《后汉书·杨震传》

很多素昧平生的人听说杨震之死以及身后的情况,都为之落泪。

直到一年后,汉顺帝即位,才给杨震平反,重新给杨震修造坟墓,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改葬。史书讲:

先葬十余日,有大鸟高丈余,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后汉书·杨震传》

竟然有一只高一丈多的大鸟来参加改葬杨震的葬礼,而且提前十多天就来了,下葬之后才飞走。

这是不是神话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鸟?汉时一丈大致相当今天的两米三〇,近三米高的一只鸟,不会是翼龙吧?《汉书注》特意引用了其他两部史书的相关记载:

《续汉书》曰:大鸟来止亭树,下地安行到柩前,正立低头泪出。众人更共摩抚抱持,终不惊骇。——《后汉书注》

这只大鸟不怕人,人们也不怕它,都上去摸它,它也不跑,只在杨震的灵柩前掉泪。

《谢承书》曰:其鸟五色,高丈余,两翼长二丈三尺,人莫知其名也。——《后汉书注》

这只大鸟还很漂亮,五色羽毛,两翼各长五米,真是不可思议。

当时郡里把这个情况上报到了朝廷,汉顺帝还专门就此下诏,褒扬。

于是,时人立石鸟象于其墓所。——《后汉书·杨震传》

时人还给杨震墓前立了这只大鸟的石象。

那么,这只大鸟是不是也预兆了后面的什么事呢?或者说,是因为后面杨家又有什么事情,才有后人编出了大鸟的传说呢?

杨家后面的事情确实不一般!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子杨彪都跟杨震一样,做到了东汉王朝的司徒,相当于宰相。四世宰相,皆有清名,这也是没谁了!靠什么?我想,一方面是靠累世经传,诗书传家;另一方面也得说是杨震留给子孙的“清白吏子孙”的名声,绝对是一笔了不起的无形财富,既让世人高看一眼,又让子孙能够严格自律,积极进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