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兴衰:风化之美超越往日盛世

东汉兴衰:风化之美超越往日盛世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好几个都是东汉的,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中华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在东汉时期表现也尤为强烈。特立独行的隐士文化在东汉也很盛行,也有很多好故事。另外,中医药科学也在东汉达到一个高峰。这些不仅反映了东汉人精神世界的变化,也对后来整个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兴衰:风化之美超越往日盛世

朋友问:《谷园讲通鉴》讲了这么多年,讲过数百个历史人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

我笑答:阴丽华。她漂亮、聪明,有情有义,与刘秀在最危难的时期成婚,可谓患难夫妻;刘秀称帝后,她把皇后之位让给郭圣通,可谓深明大义;她的大儿子刘庄开创了“明章之治”,二儿子刘苍则留下“为善最乐”的千古佳话,可谓教子有方。“娶妻当得阴丽华”,此言不虚。

问:那么,你最钦佩的男人是谁?

答:马援。他孝悌仁爱、睿智勇敢,穷且益坚、老当益壮。青年创业富甲一方,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年以后为官带兵,推演沙盘,制作马式,建议恢复五铢钱,伏波南海,捐躯武陵,马革裹尸!又有诫侄家训千古流传。可谓“三不朽”人物,是男人的楷模!

问:你最认可哪个皇帝?

答:光武帝刘秀。秦皇、汉武虽有大功,却都是暴君,刘邦身上的“流氓气”也让人难受,唯有刘秀最让我感到有亲和感。他本是一个种地、经商的好手,也喜欢读书,略观大义,在乱世里被形势推着向前,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昆阳之战一举成名,后又身经百战,平定天下,以黄老治国、铁腕治吏,实现了大汉中兴。刘秀被毛泽东称赞为“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问:你觉得哪个文人最厉害?

答:蔡邕。他虽然不像司马迁班固扬雄那样留下大部头的著作,却兼具了文人各方面的素养,辞赋、书法音乐、绘画及学术水平都是顶级的,且身世传奇,后世可能只有苏东坡得其仿佛。

问:你讲过科技方面的历史人物吗?

答:正史很少记科技人物,发明造纸术的蔡邕和创造、改进浑天仪张衡算是其中的代表,我比较细致地讲过这两位。

问:最感动你的故事是什么?

答: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一是楚王刘英案时,吴郡官吏陆续被押送洛阳大牢,面对酷刑无所屈服,却对着一盘菜大哭起来,因为他看出菜是母亲做的,知道了母亲不远千里寻子,却不得相见。二是酷吏黄昌审案,竟与失散多年的发妻意外重逢,破镜重圆。这种小人物的故事,在一般学者的宏大历史叙述中常被忽略不计,我却尤为关注,为之感动。

问:最震撼你的故事是什么?(www.xing528.com)

答:那要数党锢之祸时对抗太监恶势力的张俭在逃亡途中,“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竟有数十家人不惜被满门抄斩,而为他提供帮助。这些人都疯了吗?当然不是,在著史者眼中,这是舍生取义!我在《历史的精髓》讲过这个问题,前人何以如此重视修史,以至留下皇皇二十四史?除了传承历史经验之外,更重要的一大宗旨是构建信仰。所谓信仰,就是相信有一种价值高于生命,生命就是为了去实现它,去践行它。史书通过记载这些“舍生取义”的人,以感召来者,薪火相传,不断构建起整个民族的信仰。

问:这样的人在哪个朝代最多呢?

答:司马光讲过,“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东汉人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信仰的光辉最强烈。因为东汉后期太监、外戚专权,政治黑暗,所谓“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这样的时代反而造就了很多坚守信仰的人物。比如在与外戚斗争中宁死不屈的李固、杜乔;在与太监斗争中自杀的司徒杨震、“飞蛾投火”的太傅陈蕃;党锢之祸中慷慨赴死的李膺、范滂;为东汉皇朝殉道的荀彧;等等,数不胜数。另外,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好几个都是东汉的,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中华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在东汉时期表现也尤为强烈。特立独行的隐士文化在东汉也很盛行,也有很多好故事。

问:刘秀、阴丽华、马援、蔡邕、蔡伦、张衡、张俭等人也都是东汉人吧?

答:对啊,像他们这样有精彩故事的东汉人物,《汉书》记载了很多。

问:那你认为《后汉书》超越《史记》《汉书》了吗?

答:《后汉书》未必超越前二史,但它比前二史增加了《方术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逸民列传》《列女传》《宦者列传》《党锢列传》等列传,减少了《货殖列传》和《游侠列传》,从这种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到东汉,人们的关注点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精神风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问: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能反映出东汉人精神世界的变化吗?

答:我认为有四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汉章帝召集白虎观会议,把儒教推向一个高峰;二是佛教传入;三是道教起源;四是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把文化艺术推向一个高峰。另外,中医药科学也在东汉达到一个高峰。这些不仅反映了东汉人精神世界的变化,也对后来整个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我在讲到这些时,都比较下功夫。

汉人辞赋有“难体”,谨参照其意略记如上,以充作本书序言。

谷园

2022年4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