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三不朽成语的由来

中国通史:三不朽成语的由来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而最早完整地提出“三不朽”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叔孙豹(穆叔)。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不朽”理念。从思想脉络看,“人生三不朽”之说,起于鲁国的大贤臧文仲,当然当时只是口耳相传,是口头文学。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人生三不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人生三不朽”高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战乱和内斗。

中国通史:三不朽成语的由来

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人常谓“三不朽”为“人生三不朽”。在中华文献中,表述时次序有所变动,但大致的意思是一样的。而最早完整地提出“三不朽”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叔孙豹(穆叔)。他既是当时鲁国走向大夫专政时期的实际统治者之一,又是一位有着崇高品质的伟大政治家。

春秋末叶,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春天,鲁国的执政叔孙豹来到了晋国。他这次外出不是国事访问,而是一次寻找同好轻松愉快地谈文论道的文化之旅。他找来的是一位晋国大族中的大学问家范宣子,交谈的中心议题是人生。先是范宣子单刀直入地发问:“古人有‘死而不朽’的说法,你看该怎样解释?”叔孙豹没有马上作答,而是要对方谈谈看法。范宣子就说:“就拿我家这个家族来说吧,在五帝时代我的祖上就是大族,声名显赫,地位崇高,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都是当大官的,从来没有衰落过,这样上千年的家族兴旺,可以称为不朽了吧?”叔孙豹摇了摇头,否定地说:“那不叫不朽,而叫‘世禄’,也就是世世当官,世世享受国家俸禄。”范宣子惊问:“那先生以为怎样才算不朽呢?”叔孙豹似乎早已成竹在胸,回答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不朽”理念。一是要为民“立德”,要以崇高的德性优化民性。二是要为国“立功”,干什么都要干出利国利民的功业来。三是要为社会“立言”,留下嘉言懿语,以垂范后世。这就叫“三不朽”!

叔孙豹的这一席话,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这里明显是叔孙豹高出范宣子一畴。从思想脉络看,“人生三不朽”之说,起于鲁国的大贤臧文仲,当然当时只是口耳相传,是口头文学。至叔孙豹言之于范宣子,就书之竹帛、传之后人了。到司马迁时,在《与挚峻书》中写道:“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将“立功”与“立言”的位置调整了一下,就更符合实际了。《国语·晋语八》对此亦有记载:“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历史上的臧文仲何许人也?他立了何言而被视为不朽?原来臧文仲系春秋时鲁国大夫,屡建事功,且擅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创见高论,同时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他所谓的“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紧密相联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不错的历史人物,孔子却批评他“不仁者三,不知者三”(《左传·文公二年》)。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www.xing528.com)

“人生三不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人生三不朽”高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战乱和内斗。内斗是最危险的,造成的祸害也是最大最惨烈的。孔夫子针对“季孙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件事,很是愤怒,他认为,颛臾“且在邦域之中”,属于内部事务和内部矛盾,为什么动不动就要起兵征伐呢?孔子预言,季孙氏的“谋动干戈于邦内”,必然会引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