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史识中华:创见首倡

读史识中华:创见首倡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源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内容,即师、长技、制夷。魏源在书中制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师夷长技以制夷”将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这是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救国良策。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曾国藩在奏折中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大大超越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读史识中华:创见首倡

魏源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什么?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内容,即师、长技、制夷。师就是学习。长技就是对方超出中国之处。据其对鸦片战争的体察,魏源眼中的夷之长技为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在书中制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舰队横冲直撞,甚至开到了天津河口,离北京近在咫尺。可是清朝统治集团,包括林则徐在内,对于英国这个敌手却“实不知其来历”。道光皇帝在战争快要结束时,匆忙打听英国“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两百年前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们已经提供,而且在当时国内出现的好几种关于海外各国的著述中也有介绍。但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自守,把其他各国都看作是“蛮夷之邦”“化外之民”,根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外国的情况。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至丧权辱国的结局,使一批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对世界形势愚昧无知的可悲。他们意识到,此时中华民族所面对的敌人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蛮夷入侵,而是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越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几千年的历史已提供不了如何抵抗侵略的现成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有识之士获得了一些了解西洋知识的途径。他们相继睁眼看世界,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找救国的道路和抵御外敌的方法。林则徐是当时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民族英雄,又十分关心世界大势,堪称“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对于堂堂天朝大国竟然惨败给“蕞尔岛夷”,感到非常愤懑。魏源对鸦片战争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他两次赶往浙江前线,了解实际的情况,因此对鸦片战争的感受远胜于一般人。1840年,魏源应邀至宁波军营审讯英俘安突德,根据其口供,并旁采其他材料,写成《英吉利小记》。魏源开始对英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制夷—悉夷—师夷的思路。

魏源认为中国对英国的情况几乎不了解,而英国却非常了解中国,兼之船坚炮利,这就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魏源没有因失败而失去信心,他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悉敌情,盲目上阵,没有不失败的。魏源反复述说“欲制夷患,必筹夷情”,也就是说,即便中国非常期待报仇雪耻,也必须首先知道侵略者的真实情形。(www.xing528.com)

魏源倡导“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要想抵抗侵略,御侮图强,就必须承认自己落后,向西方学习。他认为英国的坚船利炮并不神秘,“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方各国视为平常”。他相信经过学习,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中国人一定能够掌握这些长技,就可“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赶上和超过西方。

魏源想象画(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2021届学生金艺玮绘)

一百多年前,在中国刚刚从自以为辉煌的盛世中惊醒,但“天朝上国”的迷思仍未被真正打破的时候,魏源没有因失败而失去信心,反而因失败而呼吁向强者学习。这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包含深意的远见卓识。“师夷长技以制夷”将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这是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救国良策。

虽然在今天看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如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坚船利炮”方面,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制夷”等。但魏源向处于巨大变局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引发此后一批批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奋斗,尤其是启迪和鼓舞了洋务派、维新派人士。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曾国藩在奏折中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大大超越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875年,左宗棠为重刻《海国图志》作叙,明确表示他建立福州船政局兰州机器局以造轮船、制枪炮,就是实践“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的思想。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记载,他早年就阅读了《海国图志》等书,对西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于1879年再读《海国图志》等书,“渐收西方之学,为讲西学之基矣”。1924年,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称“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