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史识中华》:开创纪传体史书的架构

《读史识中华》:开创纪传体史书的架构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也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纪传体”,实质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以历朝历代人物活动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面貌。因秦以后多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以后的纪传体史书没有这种体裁。另一方面,纪传体也是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在文化思想上的反映。

《读史识中华》:开创纪传体史书的架构

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它是读懂司马迁和《史记》的钥匙。建议读《史记》前先读此篇。文章前半段司马迁叙述了自己的家学身世和著书立说的宗旨意图,讲述了受腐刑后忍辱著书的情况。后半段他介绍《史记》的体例,完整罗列了全书一百三十篇篇目、每一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想、全书史料来源及“考信”标准。正因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留下了关于自己和《史记》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就成为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重要资料。

■总体结构

《史记》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也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

西汉以前,古史资料并未形成体系,著史的形式主要有依年代的顺序记载事情的“编年体”,如《春秋》;或者以不同的国家记载事情的“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司马迁把古今历史作了一次通盘整理,创造性地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综合起来,开创了一种新的编撰方法:“纪传体”。“纪传体”,实质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以历朝历代人物活动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面貌。

“本纪”,记叙历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绩,反映朝代更迭与兴衰原委,是全书的总纲,表现整个历史发展的线索。“世家”记载了从西周到西汉初年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因秦以后多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以后的纪传体史书没有这种体裁。“列传”记述各代社会各类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典型人物的事迹活动。“表”以表格的形式,记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件,解决了本纪、世家和列传众多人事年差不明,也补充了三者无法涵盖的内容。十个表合起来看,则可体现周以来历史的巨变—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书”主要记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礼乐等影响国家发展的领域的历史变迁,类似后世的专题史。《汉书》改“书”为“志”,为后代史家沿用。

整体上看,这五种体例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使《史记》成为一部内容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另一方面,纪传体也是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在文化思想上的反映。帝王为本纪,诸侯为世家,其他官僚士大夫、社会各类人物为列传,巧妙地反映了社会等级结构以及中原与周边的关系,肯定了大一统的进步意义。因此这种史学体裁为历代王朝统治者所赞赏,中国古代所有的正史,即通常说的“二十四史”都采用纪传体,“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www.xing528.com)

《史记》体例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太史公曰”。司马迁在篇末往往用“太史公曰”的形式发表一段史论,创造了史学家在严肃而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后,直接抒发自己看法的写作格式,为后世所效仿。此外,“太史公曰”的内容还包括说明史料来源和运用的原则、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对于认识司马迁和读懂《史记》都有很大帮助。《史记》最早叫《太史公书》,到东汉末年,原来作为史书通称的“史记”成为了这部书的专称。名字的变化或许也反映这部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影响力。

■“互见”写法

要读懂《史记》,还需要知道司马迁开创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安排材料、反映历史、塑造人物的方法:“互见”法。对某些人物的事迹在本传中没写,在其他人的传中补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他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史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举个例子,刘邦作为汉代的开国君主,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这样介绍“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意思是项羽暴虐,汉王有功有德,以蜀汉为根据,转而平定三秦,诛灭项籍,奠定了帝业。天下已太平,于是才改制度、易风俗,为长久的大计。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对刘邦进行了充分肯定,他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豁达大度,以一介平民起事,结束了秦末大乱,建立起大汉帝国。但是,刘邦性格中也有猜忌刻薄、狡诈多端、冷酷自私的一面。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真实记录这样特殊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用“互见”法,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处理。

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三篇对照来读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当然,刘邦事例不仅见于这三篇,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高祖本纪》中描述秦末大起义时,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展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秦人大喜”等细节的描写,暗示刘邦成功得天下的原因,反映了司马迁把人心向背作为楚汉成败的关键。《项羽本纪》中有许多描述刘邦的细节,楚汉相争初期,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了逃命三次将与自己同乘一辆车的亲生儿女推下车。两军对阵,项羽以蒸煮刘邦父亲相威胁,刘邦竟提出“分一杯羹”。《萧相国世家》描写了刘邦与萧何微妙的君臣关系,萧何在门客建议下用送自家子弟从军,捐出全部家产资助汉军,甚至强占田地自毁声誉的方式来表白自己的忠诚,司马迁用“汉王大悦”“高帝乃大喜”“上乃大悦”来刻画刘邦的反应,讽刺他猜忌功臣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