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援:伏波将军与东汉兴衰

马援:伏波将军与东汉兴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武二十年,五十八岁的伏波将军马援刚刚在南中国打了两年艰苦卓绝的仗,平定二徵之乱回到洛阳,匈奴、乌桓侵扰关中。犬戎有一员大将吴将军非常厉害,不好对付。刘秀先是派出大将刘尚率一万多大军前去镇压。老将军马援再次踏上征程。接下来,马援要继续向西进剿,有两条路线可走。到了战区之后,马援和耿舒仍然统一不起意见来,马援决定走壶头山这条线,而耿舒认为走充县更好。他们都给刘秀打报告,刘秀批准了马援的方案。

马援:伏波将军与东汉兴衰

建武二十年(44),五十八岁的伏波将军马援刚刚在南中国打了两年艰苦卓绝的仗,平定二徵之乱回到洛阳,匈奴、乌桓侵扰关中。于是,他立即向刘秀请战,只在家待了两个多月便再次踏上征程。这一去又是多半年,可惜没跟匈奴、乌桓交上手,对方一看汉军精锐上来了,立即远逃。马援无功而返,在家闲了两三年,忽然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坏消息,朝廷派去平定武陵蛮叛乱的一支上万人军队全军覆没。

武陵蛮指的是在荆州武陵郡的土著居民,他们有着独立的较原始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似乎未文明开化,故被华夏视为蛮夷。那么,这些蛮夷从何而来呢?不可能是平地长出来的。对此,《汉书·南蛮传》有一种奇葩说法。

传说,三皇五帝时期,帝喾常跟犬戎交战,打得挺费劲。犬戎有一员大将吴将军非常厉害,不好对付。帝喾发出了悬赏令,谁要能把这个吴将军人头砍回,就封赏他黄金百镒、食邑万户,还要把自己最漂亮的小女儿嫁给他。

手下文武大臣都很兴奋,垂涎于悬赏,却无人敢去,他们都知道那个吴将军太厉害了,去了就是送死。所以,悬赏了好几天也没动静,帝喾召集手下,一通训斥:朕开出这么好的条件,你们都不敢去,太了!

这时,忽然跑进一只狗来,嘴里叼着一个人头。人们仔细一看,正是吴将军的人头。而这只狗也不是一般的狗,它叫槃瓠。传说,此前,帝喾的一个老宫女感觉耳朵疼,听不见声音,找人一检查,发现耳洞里面有东西堵着,拿针挑出来,是个像蚕茧的东西。老宫女随手把它放在一只瓠里——瓠就是瓠瓜刨开类似瓢的容器,又在上面盖上了槃(盘)子。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个“蚕茧”发光、裂开,从里面跳出一只小狗,身上五色花纹。因为,它是从盖着槃子的瓠里出来的,便为其起名为“槃瓠”,交给帝喾畜养。

帝喾看槃瓠把吴将军人头叨了回来,且喜且尴尬:太好了!终于除掉了这个心头大患。可是,怎么给这只狗封赏呢?总不能把小女儿嫁给一只狗吧。等等再说吧。

随后,帝喾的小女儿听说这个情况,便找帝喾说:您贵为天子,是英明圣主,金口玉言,不能言而无信、失信于民,既然您的悬赏令是那么说的,就应当那么办。您别为难,我乐意嫁给槃瓠。

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后汉书·南蛮传》

他真就把小女儿嫁给了那只神狗。

如此惊世骇俗的婚姻,怎么可能存在于世俗之中?槃瓠背上新娘逃进深山,十多年后,生了六男六女。繁衍生息,后来就成了武陵蛮。

这是个污辱性很强的传说,《后汉书》竟然直接采用了,是不是很不严肃呢?倒也不完全是,所有民族的历史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从中似乎可以推想一些真实的情况,比如武陵蛮崇拜的图腾可能是狗,因为他们以捕猎为食,得靠狗的帮助。另外,他们跟中原人应当有共同血统。也有学者认为,“槃瓠”即是“盘古”,谐音,盘古开天地之举也类似把上面的槃子跟下面的瓠给分开。

接下来,《后汉书·南蛮传》开讲正史,称武陵蛮:

外痴内黠,安土重旧。——《后汉书·南蛮传》

表面看,他们很不开化,穿的衣服五颜六色,稀奇古怪,说话咿里哇啦,“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很原始的感觉。实际上,他们的智力水平很高,很聪明,而且有很紧密的社会组织,领土意识很强。从夏商周以来,都跟中原政权有对抗,打过无数仗,一直到战国中后期,秦昭王派出战神白起出马,才终于把武陵蛮征服,将其活动区域设为黔中郡,并入版图,汉初改为武陵郡。西汉二百年间,武陵蛮虽然时不时闹点儿事,但都是小打小闹。

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后汉书·南蛮传》

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蛮在首领相单程的带领下,起来攻打郡县,声势甚盛。

刘秀先是派出大将刘尚率一万多大军前去镇压。

刘尚战功卓著,曾作为大司马吴汉的副手两次平定蜀地,很厉害。不过,正如刘秀所谓,常胜之家,难以料敌,他轻敌了,竟然全军覆灭,自己也战死了。

噩耗传到洛阳,举国震惊。刘秀又派出一支大军,开赴武陵郡,还是打不过。马援坐不住了,进宫请战:皇上,请派我去打武陵蛮吧。

刘秀苦笑:老将军,您有这心,朕挺高兴。可是,您今年有六十多了吧?

马援把胸脯一挺:我不老,才六十二岁,身体倍儿棒!

尚能被甲上马。——《后汉书·马援传》

整套的盔甲穿身上好几十斤重,我没问题,照样上马驰骋。

刘秀来了兴致:好!那您穿上试试吧!

马援:好嘞!

下面人搬上盔甲,牵来马。马援穿戴整齐,“噌”地一下翻身上马,因为在皇宫里面,他不敢策马驰骋,便摆了几个姿势。

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后汉书·马援传》

看上去神采动人,充满活力。

刘秀挑大指称赞:好!

矍铄哉,是翁也!——《后汉书·马援传》

这老头儿真是酷!准了!朕派你率耿舒等几位将军出征武陵蛮。

老将军马援再次踏上征程。好多朋友送行,其中老友杜愔非常知心,依依不舍,担心马援出意外。

马援安慰杜愔:不要为我担心,我这么大年纪了,生怕哪天死在儿女手里。

常恐不得死国事。——《后汉书·马援传》

这次,真要是战死在武陵,正好得偿所愿,甘心瞑目。只是有点儿别扭,耿舒等这几个将领都是权贵之家的,他们恐怕都不好调度,不听指挥。唉,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次年春天,马援率军进入武陵郡,一举击败正在攻打郡治临沅的蛮军,斩获两千多人。

蛮军战术灵活,打不过就跑,向西撤退到他们的地盘,大致是沅陵周边的深山老林里。史书讲得并不清楚,曾国藩批评过,史书对很多战事的记载都语焉不详,甚至不靠谱。

接下来,马援要继续向西进剿,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水路,沿沅水逆流而上,攻下壶头山,再组织清剿。这条道比较近,但沅水两侧山势险要,壶头山易守难攻。另一条是陆路,绕道充县,道比较远,行军时间长,粮草消耗大,补给可能有问题,但没什么作战风险。出征之前,刘秀跟马援等将领研究作战方案时,这两条路线到底走哪条,都没能拿定主意。到了战区之后,马援和耿舒仍然统一不起意见来,马援决定走壶头山这条线,而耿舒认为走充县更好。他们都给刘秀打报告,刘秀批准了马援的方案。

结果,真就在壶头山遭遇了蛮军的顽强阻击,汉军船只上不去,双方相持不下。当时已入夏,天气非常热,很多汉军将士得了热病,有中暑的,还有各种疾疫,病死不少人。马援也病了,病得很重,咬牙坚持:我不能倒,我要是倒了,全军士气可就完了。

只要是有一点儿战情,他都坚持拖着病体,站到一线。

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后汉书·马援传》

当时,他已经病弱不堪,非常消瘦,满头白发,颤颤巍巍,旁边将士们看着全都落泪。

不过,人们心里也着急。耿舒给耿弇写信:哥哥,您说,要是听我的走充县多好,非得听马援的,现在卡在壶头山,大军士气低落!马援他老了,论打仗,他哪儿比得了咱耿家人。上次在临沅,蛮军被击败,如果连夜追击,肯定能把他们彻底消灭。可是,咱这位伏波将军就好比西域来中原的商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停留几天,这样把战机都给错失了。

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后汉书·马援传》

现在那么多将士都得了疾疫,您说,该怎么办啊?

耿弇在洛阳接到信,转呈刘秀。刘秀立即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到武陵前线调查情况,要问责马援。

当梁松到达时,一代英雄伏波将军马援已经病逝。

武陵战事也已接近尾声。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当时,马援军中还有一个监军,是刘秀亲信宋均(《资治通鉴》写为“宗均”,实为“宋均”,事迹皆出于《后汉书·宋均传》)。宋均代表皇帝监军,也相当于统帅,马援一死,他立即召集将领们开会:诸位,马将军病死之事,要封锁消息,不能传出去。现在,将士疾疫大半,进不得进,退不得退,一退,敌军追击,就可能重蹈刘尚的覆辙。怎么办呢?我认为,要改变战略计划,改进剿为招抚,与武陵蛮和谈。诸位,意下如何?

将领们:这得请示一下皇上吧?

宋均:来不及了,必须当机立断,咱们集体决策一下吧。

将领们都不敢表态。宋均把眼一瞪:

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国家,专之可也。——《后汉书·宋均传》(www.xing528.com)

我们在外带兵,只要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私自专断,皇上也会体谅的。听我的吧,就这么办!

这时,武陵蛮也已经撑到尽头了,一听说汉军有意招抚,立即归顺投降。

随后,刘秀表彰了宋均,对已经病逝的马援却严厉处罚,收回了马援的侯爵印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人陷害。这个小人就是刘秀派到武陵调查马援的梁松。梁松的父亲梁统与窦融一样,曾是河西五郡中的武威郡的太守,被封义成侯。梁松的岳父是刘秀,他娶了刘秀的长公主舞阳公主。所以,他是标准的新贵。

马援最瞧不上这种人,可能打心眼儿里有点儿酸溜溜吧。你有才华、你有大志、你努力、你拼搏,可到最后也不如人家没什么才华、没多大志向、没怎么努力、没怎么拼搏的人混得好,没人家有钱,没人家有权。你要说一点儿不嫉妒,没人相信。

马援有这样的心理,见面说话时的语气、神态上,难免会有所流露。比如,此前马援出征打匈奴,百官送行,其中便有梁松和窦融的侄子窦固,窦固也是刘秀的女婿,他俩给马援施礼:老将军多保重,以后还请您多多指教。

马援没客气:好啊,那我就提醒你们两句吧。

凡人为贵,当使可贱。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后汉书·马援传》

意思就是,你们作为新起的权贵,一定感觉很爽,可也要预备好倒霉,人生无常,不知道哪天你会被打倒在地,打到泥土里。怎样避免呢?自己好好想想吧。

若干年后,梁松真就死得很惨。不过,那时他根本理解不了马援的善意,很窝火。

还有一次,马援生病,梁松到家里来看望他,在床前施礼:马老将军,我来看看您。

马援竟然没有还礼:哦,好,坐吧。

弄得梁松挺尴尬,待了一会儿就走了。家人埋怨马援:人家现在是皇上的宝贝姑爷,三公九卿都得敬着,您怎么也不给人家还个礼呢?

马援一梗脖子:我跟他爹是老朋友,他再怎么显贵,这个辈分不能乱吧,我还什么礼?

可梁松不想这个,心里就恨上了。

还有一件事,本来跟梁松八竿子打不着,竟然也成了梁松恨马援的一个由头。马援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喜欢褒贬时事,老想着做“意见领袖”,还好结交豪侠,想着黑白两道通吃。

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在交阯打仗,对他们很不放心,写家书告诫: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后汉书·马援传》

对于谁怎么不好,有什么事,应当像对待父母亲的名字,只能听,不能说。你们明白吗?

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后汉书·马援传》

没事千万不要议论别人短长,好的坏的都不要说;更不要批评国家的政策,不要妄谈社会如何。要知道,比你们高明的人有的是,制定政策的人也比你们高明得多,用不着你们说三道四。这会要命的!我宁死也不愿自家子弟有这种坏毛病。我的两个朋友龙伯高和杜季良,你们都知道吧。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后汉书·马援传》

龙伯高为人朴实厚重,做事周密谨慎,从来不讲一句走板儿的话,谦虚,节俭,廉洁奉公,颇有威望。我欣赏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多学习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之。——《后汉书·马援传》

杜季良则豪侠仗义,好结交,黑白两道的朋友遍天下,为朋友能两肋插刀,帮助朋友向来竭尽全力。他父亲去世时,各地来吊唁的人无数。我欣赏他,敬重他,但是,不希望你们效仿他。为什么要学习效仿龙伯高,而不要效仿杜季良呢?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后汉书·马援传》

学习效仿龙伯高,即便学不像,也不算坏,照样能做个本分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像雕刻一只天鹅,不像天鹅,还能像个野鸭子,差不太多。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后汉书·马援传》

学杜季良要是学不像,那就糟了,就可能成个混混、下三烂。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虎和狗可就差远了。

这篇家书跟梁松本来完全挨不上,可稀里糊涂地就扯上了关系。这位杜季良有个仇家一直在暗中搜集杜季良作奸犯科的罪证,得到了马援的这封家书:好!连马援也说他不好吧,这算是人证!

于是,这封家书连同杜季良的其他罪证,被一起告到了刘秀跟前。在这个告状信里,还提到了杜季良跟梁松经常在一起鼓捣事儿。这样,就联系上了梁松。刘秀怒斥梁松:你交的这是什么朋友,你看马援是怎么说他的?!

梁松叩头流血,刘秀才勉强没治他的罪。于是,他更恨上了马援。这回,让他去调查马援,当然往死里写!再者,马援当时已经死了,死人嘴里无招对,也不能辩解,梁松便尽情发挥,各种罪名只要能罗织上的都扣到了马援头上。

刘秀大怒,收回马援侯爵。

墙倒众人推,又有几个权贵落井下石,上书刘秀:马援确实不行,此前他打完交阯回来时,带回一大车宝贝,他都私吞了。

刘秀更怒了:追查!

吓得马家人连马援的丧事都不敢操办了,亲友们也没人敢来吊唁。

这可怎么办呢?到底怎么了?马家人也不明就里。最后,马援的老伴领着儿子们、侄子们,都自缚绳索,捆成一串。

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后汉书·马援传》

到皇宫门口跪着:皇上,我们家犯了大罪,您发落吧。

刘秀召见。马家人这才知道,是梁松等人给他扣的各种罪名。其实,从交阯回来时,马援确实带回一车东西来,可不是什么宝贝,而是当地土产的薏苡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粮食作物,只是有一些药用价值,马援感觉常吃它,“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就带了一车回来。当时,用布盖着,好多权贵以为是什么宝贝,可又不敢要,因为马援那会儿正是刘秀的大红人。他自己也没解释。这算是个“李下不正冠,瓜田不纳履”的问题,马援忽视了。

马家人随后六次上书,解释所有罪名,极尽哀求,刘秀才没有再做追究,家人才正式给马援办了葬礼。如此让人屈心的结局,肯定是马援生前想不到的吧。如果他知道,肯定会更想念当年从弟马少游的那套劝说吧。大约八百年后,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凭吊诗《经伏波神祠》: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汉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后汉书·马援传》的最后还讲了两段故事。一个是说,马援十三四岁时,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小客人,来拜访马援的大哥马况。马况给马援介绍:这个小兄弟叫朱勃,比你还小两岁呢,但诗书读得很好。我们聊着,你也一块儿听听吧。

马援开始还有点儿不服气,但听人家一说话,那举止神态,那引经据典,那道理、见识,直是了不得。弄得小马援耷拉脑袋自惭形秽,自尊心严重受挫。大哥看在眼中,待客人走后,便安慰马援:

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后汉书·马援传》

朱勃是小器速成,蚂蚱生出来就会蹦,人生出来得多长时间才会走啊?对吧。你别看他厉害,他只有这么大的才具,也就到顶了。你是大器晚成,不要着急。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马援为将封侯,而朱勃只做了一个县令。中间,两人时有交往,马援仍带着当年意气,对朱勃的态度并不好。而朱勃则一直念着当年的情谊,对马家人很好。马援死后,刘秀严厉追责,马家人窘迫无助之时,唯有朱勃不惧触逆鳞之祸,诣阙上书,褒扬马援二十余年效忠国家,希望刘秀能善待忠臣死者,随即辞官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说,马援准确预言了刘秀将会出台政策,严厉打击诸侯王养士、交通宾客的行为,而某人和某人都会因此而败。他都说准了,料事如神。只可惜,轮到自己身上并不算明智,看人也不准,也不能明哲保身。《后汉书·马援传》最后讲:

诚能回观物之智而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则能恕,自鉴其情亦明矣。——《后汉书·马援传》

意思是,人看自己如果能像看别人一样清楚就好了,就能包容体谅别人,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