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家书:书信文学的瑰宝

中国家书:书信文学的瑰宝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书是书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许多家书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此对应,家书作为书信的一种形式也凭借纸张普及开来。上两则是想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因受信人和写信人的身份关系,从书信的文字、称呼及信封上的用字都有十分严格的规矩,而大陆内地多数人己不甚了了。

中国家书:书信文学的瑰宝

和平

华夏文明,若以甲骨文为有文字之始,则汉字文明总在三千年之上,而且始终未曾中断,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文字是人类交往及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书信既是散文中具有实用性质的文体,又是人与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工具。家书是书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许多家书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家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他认为书信产生于春秋时期,产生的原因则是交往频繁的需要。从物质层面上说,甲骨文时代,以龟版及牛肩胛骨为书写材料,主要内容为占卜青铜时代,以钟鼎为材料,主要内容为纪功、纪事;春秋战国时代,以竹筒、木牍以致缣帛为主要书写材料,“书介”也随之产生。由于物质层面的限制,同时为了避免麻烦,使者往往是面受辞语,书信的普及流通尚无法实现。汉代以后,纸张发明,一般的说法是东汉蔡伦造纸,考古学的发掘已经证明,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麻纸已经出现。

纸张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场革命,它的出现真正使文字的流通得到了普及。与此对应,家书作为书信的一种形式也凭借纸张普及开来。在记载秦汉时代的古书中,如司马相如《报文君书》、司马迁《与杨恽书》等原本都是家书,只不过原书的格式不易看到和恢复。汉、三国时代的一些家书,有不少已成为流传近两千年的名言警句,比如东汉名将马援“戒兄子严、敦书”中,谆谆告诫他的侄子马严、马敦,让他们要向龙伯高学习,不要学杜季良,“效〔龙〕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杜〕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诸葛亮的“诫子书”更是流传千载,脍炙人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画虎不成反类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谁能想到这是汉代人在家书中告诫子侄的谆谆嘱咐呢。

家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体例和格式上都有具体要求,在行文上因接受书信者的身份地位、长幼尊卑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讲究,在遣词用句上也有具体规定,许多讲究和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纸张不易保存,汉代的纸质家书笔者未曾见过,就管见所及,传世法帖之中,以二王父子的“帖”为最早,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中,多为书信短札,即与亲友的书信,因残损过多,书信的完整格式不十分清楚。20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这是西晋末西域长史李柏发出的一封信的草稿,虽然是“公函”,但我们可以从中大致推断出“家书”的格式,因为“家书”是承袭“公函”的格式而来。

为了便于人们撰写书信时参考,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月仪帖》流传至今,此帖可能是唐人摹写。文字仍当出于晋人之手。王羲之也著有相似内容的书。从晋至唐,一直到宋代,教人们如何写公私书信的书统称为“书仪”,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1900年发现的敦煌藏经洞中,就保留了几十种共一百多件写本的“书仪”,更有一批唐代的“家信”抄件或原件,这些珍贵的文献,使我们对古代如何写“家书”,有了明确而直观的了解。

在家书中,受信人不同,应用轻重不等的语词,这里从略,仅举“家书”信尾处用语:(www.xing528.com)

凡书末,尊行皆告,长皆报疏,长加敬字;舅云问疏;加丈人云敬;谓女婿云白,平怀云谨咨,小重云呈,云疏,皆为姑族以上。凡重长通称吾、小重平怀皆称名,平怀以上通用谨字。

这里是告诉写家书的人,你的身份是什么,结尾就用哪个字。信写完后,在“封题”上,即我们今天的信封上最后一个字怎么写也有规定:

凡书题,父母云几前,尊长云座前,小重云前或云谨通,平怀云谨咨,小重云呈简,卑幼云省,孙云发。

即是说,若写给父母,封面最后两个字是“几前”,若父母写给儿女,封面最后一个字是“发”。我们今天看到有人给长辈写信,在信封上写“×××教授敬启”,真不知这里的“敬”字是“敬”谁,令人哭笑不得。上两则是想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因受信人和写信人的身份关系,从书信的文字、称呼及信封上的用字都有十分严格的规矩,而大陆内地多数人己不甚了了。

家书写完之后要送达受信人,在清末新式邮局出现之前,虽然从秦汉开始就设有驿站,但那完全是为政府公文运转服务的,私人信件则大多是托人携带,“柳毅传书”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汉代之后的书信多用“函”,即小木盒盛。《世说新语·任诞》中讲东晋殷羡字洪乔,由建康(今南京)出为豫章(今江西)太守,都下士人托他给豫章的亲属带信共有百余函。殷羡走到石头,将所带百余函“书”悉投水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称那些丢失别人书信者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直到唐代,重要的书信必须装到木盒里。唐代之后,多数的一般家书只要封起来即可。宋代以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的信封是直筒式,繁体字,从右到左,竖写。横写信封、信纸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后才产生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们认为是战火影响了通信,其实,在新式邮局出现之前,除去有钱有势之家可派专人送信外,一般均为托人捎带,旅途艰难,在外游子得信不易,收到平安家信的心情可想而知。

家书作为散文的一种形式,是亲人之间互报平安、倾诉衷情、议论时政的一种私密性文字,真情实感最易流露,社会真相也极少遮掩,所涉及的又均为真人真事,其中透出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是社会的一面未扭曲的镜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