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鼎足成三分:诸葛亮等待进攻,曹魏争论不休

鼎足成三分:诸葛亮等待进攻,曹魏争论不休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军就位,檄文发出,但诸葛亮随后并没有立即展开行动,他在等待。转眼就到了这一年的下半年,诸葛亮等待的事仍没有发生。新帝初立,社稷不稳,虽然面临弱国的挑战,但曹魏上下仍然有一种紧张和不安。曹魏的朝臣们存在着争论。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主动发起进攻,将主力部队派往西线,讨伐诸葛亮,曹叡开始也倾向于这个意见,但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的反对。

鼎足成三分:诸葛亮等待进攻,曹魏争论不休

大军就位,檄文发出,但诸葛亮随后并没有立即展开行动,他在等待。

转眼就到了这一年的下半年,诸葛亮等待的事仍没有发生。

这一年秋天,北方地区连降大雨,许多人因水灾而死,又多闪电,异于常时,一向比人更灵敏的鸟雀也有被闪电击中而死的(数大雨,多暴卒,雷电非常,至杀鸟雀)。

新帝初立,社稷不稳,虽然面临弱国的挑战,但曹魏上下仍然有一种紧张和不安。

如何应对蜀汉方面的进攻?曹魏的朝臣们存在着争论。

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主动发起进攻,将主力部队派往西线,讨伐诸葛亮(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曹叡开始也倾向于这个意见,但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的反对。

反对者中以中书令孙资为代表,他认为:

“过年武皇帝在世时征南郑、取张鲁,阳平关一战陷入了危境,后来凭借运气才成功。后来,武皇帝又亲自去汉中救援夏侯渊,谈到那一次的经历,武皇帝不止一次说过‘南郑真是上天为人间设立的地狱,褒斜道就是500里长的一个石穴啊(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说的是汉中地理形势的凶险。

“武皇帝一向用兵如神,他深知蜀汉的贼人擅长在崇山峻岭中栖身,孙吴的匪徒擅长在江河湖间中流窜,所以对他们尽量避开和容忍(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从不责令将士们必须倾尽全力对付他们,也从不争一朝一夕之愤,见胜则战、知难而退。

“如果现在举大军深入南郑讨伐诸葛亮,不仅道路险阻,而且要从防守孙吴的部队中抽调大批人员参战,那天下将陷入一种不可知的状态,所需要的费用也会大为增加,陛下必须深思熟虑。一般来说,进攻一方必须是守军的三倍(夫守战之力,力役三倍),所以不如用现有的部队让他们分兵把守在各险要关卡,这样就足以使强敌恐惧,即使我方将士在虎帐中倒头大睡,我们的百姓也不会受到伤害(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我们越来越强盛,蜀、吴就会自然衰落。”

孙资认为,进攻的代价太大且有风险,所以攻不如守,这个看法有避战、怯战的嫌疑,但具体到当时的情况,尤其是曹魏必须独自面对吴、蜀两方同时进攻的战略格局,这种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而且,汉中与关中中原之间的地理形势也支持这个观点。秦岭是汉中的屏障,所以进攻汉中并不容易;反过来,秦岭也可以屏障于关中,蜀军出秦岭来攻关中更不容易。与其让这个屏障阻碍我方的进攻,不如让它成为我方防守的盾牌

孙资这个人之前曾经提到过,他是曹操当年平定冀州后招募的人才,跟他同时期进入曹魏阵营的还有常林、王象、杨俊、王凌、仲长统、刘放以及司马懿、司马朗等北方人士。

曹操在世时,孙资、刘放成为他的机要秘书(秘书郎),品秩不高但位置重要。曹丕称帝后对机要部门进行了一次改革,设置了中书,比尚书台更接近皇帝,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分别由中书监、中书令管理,相当于朝廷机要局局长、副局长,其中担任中书监的是刘放,担任中书令的就是孙资。

曹叡继位后,刘放、孙资的实际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每天侍奉于曹叡身边的心腹智囊,相当于曹丕身边的陈群、司马懿。陈群、司马懿作为先帝托孤重臣,一个位列三公,一个以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大将军)的身份出镇宛县,已经无法常伴君王左右了。

曹叡需要培植自己的嫡系和亲信。军队里他倒还算放心,有曹真、曹休两位叔叔,军权不至于旁落,而对朝中事务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刘、孙二人。

所以孙资的话对曹叡很有影响,加上曹叡本人也很聪明,无论是从战术层面还是从战略层面,只要细细考虑一下,还是防守更有道理。

曹叡于是下令,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战场的各路人马仍原地不动,依托各自地势和关隘加强防守,不得随意进攻。

在曹魏中线和东线两个战场,孙权本来也采取了攻势,但是江夏战役的失败让这个进攻受到了挫折。为了继续配合诸葛亮北伐,孙权随后命左将军诸葛瑾攻击曹魏的襄阳,但这时司马懿已经就位,诸葛瑾进攻无果,吴将张霸在战斗中被斩杀。(www.xing528.com)

这样,西线战场暂时风平浪静,而中线、东线也暂时相安无事了,这更加坚定了曹叡立足于防守的想法。

曹叡放下心来,他这时甚至还有心情办了一件事:给自己册立了皇后。

曹叡当太子时娶河内郡人虞氏为妃,曹叡当了皇帝,照例太子妃应该“转正”为皇后,但曹叡却没有这么做,把这件事搁置了起来。

曹叡不立即册立皇后,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父皇登基后也没有马上册立皇后,这是“先例”;二是继位之初,曹叡马上过问生母是怎么死的,又派人建庙祭祀,等于办了一次“国丧”,这样册立皇后的事就放缓了;三是曹叡对虞氏有所不满,至少不是很宠爱。

相对于虞氏,同为河内郡人的毛氏更得曹叡的宠幸,曹叡出来进去经常让毛氏跟自己坐同一辆车(出入与同舆辇),这让身为正妻的虞氏很不满。

看来曹操的子孙在感情问题上多不平静,这让太皇太后卞氏操碎了心。卞太后发现虞氏有牢骚,就去安慰这个孙媳妇几句。

哪知虞氏仍然怒气未消:“曹家有个传统,都喜欢贱货(曹氏自好立贱)!从来不尊重正派世家,皇后的责任是使后宫安定,君王的责任是让朝廷运转,相辅相成。没有好的开端哪来好的结局?看着吧,国家可能由此破灭,祭庙可能因此摧毁(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

这哪里是一般的牢骚,简直是诅咒了。

更要命的是,虞氏愤不择言,把好心安慰她的祖母也给骂了。太皇太后卞氏出身于民间歌舞表演艺人之家(倡家),在当时的地位恐怕比毛氏还低,虞氏一竹竿下去,把卞太后也给打到了水里。

虞氏的命运由此可知,被罢黜妃子之位后遣送至邺县居住。

曹叡顺势册立毛氏为皇后。毛氏的父亲毛嘉本是宫中制造车辆的一名工匠(典虞车工),女儿成为皇后,他直接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宠赐颇多,后又被封为博平乡侯,得了个光禄大夫的头衔。

毛氏一族突然富贵,但他们与世家大族仍格格不入,大家与他们也来往很少。曹叡干脆下了道命令,让朝臣去毛家宴饮,结果毛嘉经常有不得体的举止,受到大家的耻笑。

比如,当时士大夫交谈时为表自谦,常称自己为“仆身”,毛嘉认为他有侯爵,所以跟人说话常称自己为“侯身”,不伦不类。

曹操以倡家出身的卞氏为王妃,曹丕以平民出身的郭氏为皇后,曹叡又册立了车工的女儿毛氏,曹氏三代人的婚姻观在当时显得颇为另类(三后之升,起于幽贱),这与汉代后妃多选于勋臣世家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有人认为这种喜好出于偶然和巧合,出于曹氏父子的思想解放(尚通脱),但仔细分析一下也许他们另有考虑。

后汉中期以来,皇权屡被宦官、外戚两股势力袭扰,皇帝时常成为傀儡,造成了政治上恶斗不止。有鉴于此,曹魏立国后便从制度上禁绝宦官、外戚的干政,宦官虽然仍然存在,但已无缘接触政治;外戚虽然仍然富贵,但对他们干政的制约也有很多。

所以,不在世家大族中选立皇后并非偶然,而是刻意为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