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英雄记:成三分的鼎足,真相揭秘

三国英雄记:成三分的鼎足,真相揭秘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有些近现代学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七擒七纵”属民间故事的范畴,不是正史。

三国英雄记:成三分的鼎足,真相揭秘

高定元死了,雍闿死了,朱褒死了,南中叛乱的几个重要首领都死了,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胜利来得比预想的快,诸葛亮决定抓住机会,向最后的叛军发起总攻。

建兴三年(225年)五月,诸葛亮率部由邛都等地出发,越过人烟稀少的山区,在一个叫三疑的地方渡过泸水,经过青岭,进入益州郡,与中路军李恢部会合,对孟获展开围歼,这就是诸葛亮“五月渡泸”的由来。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一来泸水两岸山势陡峭,崎岖难行,蜀军经过处多是无人区;二来是季节,农历五月天气很热了,在亚热带丛林里行军,可不是一件好差事。

泸水一带一年四季气温都偏高,即使是冬天,爬山路的人都会热得脱掉衣服浑身流汗(虽方冬,行过者皆袒衣流汗)。

更为可怕的是,泸水一带还多瘴气,闻到这种有毒气体,严重时人就会死,不幸染上瘴气的,十个人之中五个都得死。

热带和亚热带原始森林中,植物腐烂或无人处理的动物尸体在气温过高的情况下会产生毒气,被称为瘴气。两广地区瘴气最盛,其中广西又被称为瘴乡。

根据有关描述,瘴气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有形,一种无形。有形的状如云霞,或如浓雾;无形的如腥风四射,有时则异香袭人。还有一种,初时见丛林灌木之中灿灿泛金光,忽然从半空坠落,小的如弹丸,大的如车轮,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气逼人。

人闻到这种气味立刻就会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立即发作,直至失去性命。山里居民对付瘴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晓起行路,行前饱食,或者饮几杯酒,以抵抗瘴气。夏天再热,挥汗如雨,也别解开衣衫取凉,夜里睡觉要密闭门户,以防瘴气入侵。

有一个传说,诸葛亮率大军过泸水时遇到瘴气,这种瘴气正是四五月最盛,当地人建议拿人头祭祀才能免瘴气之困。过去都是杀一些蛮人俘虏活祭,诸葛亮不肯,命人用面粉和面裹上肉馅做成人头状代替人头祭祀,这种东西后来便流传了下来。由于它代替的是蛮人的头,所以称蛮头,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馒头

这个传说在史书上没有记录,是否真实不知道,但流传这样的故事本身反映出诸葛亮南征是在遭遇瘴气等极艰苦条件下作战的。

诸葛亮指挥各路大军将孟获所部围困于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诸葛亮没有杀他,还请他参观军营。

参观完,诸葛亮问孟获:“这样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回答道:“前面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今蒙赐观营阵,也不过如此,如要再战定可轻易取胜!”

诸葛亮笑了笑,把孟获放了,让他再战,抓了他七次又放了七次。

孟获不走了,对诸葛亮说:“明公有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www.xing528.com)

这就是“七擒七纵”典故的由来,诸葛亮按照心战为上的作战方针,为了让孟获等南人心服口服,不惜一再释放被俘的孟获,直到他不愿意再打了为止。

华阳国志》分析说,诸葛亮当时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方务在北),担心南中容易叛乱,所以想到敌人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就让他们都使出来(宜穷其诈),于是赦免孟获,让他聚集人马再战,就这样总共七次俘虏又七次赦免,孟获等人最终心服,参与叛乱的夷、汉各族都愿意真心归顺。

还有一部史籍说诸葛亮之所以释放孟获,是担心没有全部歼灭叛军,故意让他去纠集残部再来交战,偏偏遇上孟获这个死心眼儿,配合得很好,居然前后七次集结又被全歼,按照这个进度,估计孟获最后也找不来什么人了,只得投降。

有人认为,军事行动岂能是儿戏,当时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从容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游戏,他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尽早平定南中,好准备下面的北伐。与南中相比,北伐才是诸葛亮更关心的大业,诸葛亮不会只是为了让夷人心服就在此无限期地耽误时日。

这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有些近现代学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七擒七纵”属民间故事的范畴,不是正史。

但是仔细考察,可以看出仅把该事件当成民间故事、传说是不够的,《华阳国志》等史料不必说,一向治史严谨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照录了这件事。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对裴松之注引的很多史料都未予采纳,但对这件事反而采纳了,因为他认为完全确切。

清代有一部地方志,不仅确信“七擒七纵”的真实性,而且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归纳出“七擒孟获”的地点:一擒于白崖,二擒于豪猪洞,三擒于佛光塞,四擒于治渠山,五擒于爱甸,六擒于怒江边,七擒于蟠蛇谷。

这部地方志所言或许有传说的成分,因为与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关的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有很多传说属于后人的附会,但这么多传说故事的出现也反映出事件本身不会子虚乌有。

当然,把孟获这样的部族首领放七次再抓七次,的确有儿戏的嫌疑,不仅动机方面不好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复杂性。

放一次、纠合人马、进行准备、发起进攻、交战、被抓、再被放,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也得个把月吧?实际上,一个月能完成一回那已是相当快了,不可能今天被释放,明天就领几十个人原路杀回,除非孟获有意恶搞,或者精神已经失常,否则一捉一放的时间不会太短。

而且每次捉与放的地点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按照清代那部地方志的说法,每次其实都不一样,而且跨度相当大,看起来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说认真组织实施战役,就是去这几个地方徒步旅游一遍,没有一年半载也不好完成。

总之,捉七次再放七次,如果主角都是诸葛亮和孟获,而整个流程都是单线程的,没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诸葛亮即使不忙,时间很充裕,他也得考虑考虑成本,十万大军要吃要喝要后勤保障,得耗费多少钱?诸葛亮不会不算这些账。

其实,换一种思路看,当年诸葛亮的确释放过孟获,孟获也的确再次打上门来,只是诸葛亮把他本人抓了又放的未必真有七次,所谓七次,会不会是把孟获领导的其他各支叛军加上计算出来的呢?

“七擒”是存在的,不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否则就难以说通。可能的解释就是,每次擒住的不一定都是孟获,而是“孟获集团”里的人,是把他手下的其他主要头目也都算进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