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听觉障碍学生建桥:转衔研究综述

为听觉障碍学生建桥:转衔研究综述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由重庆师大李秀和张文京两位老师提供,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1期。“早期教育中的转衔教育则是生涯教育的第一个转折时期所需要的教育与训练,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对于转衔的概念不了解,甚或完全不曾接收过此方面的信息,少数的特殊教育研究者对于转衔的内容也是知之不多。由此可知,转衔的概念对于国内多数特殊教育界人员而言仍然是陌生的。

为听觉障碍学生建桥:转衔研究综述

文章由重庆师大李秀和张文京两位老师提供,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1期。论文摘要说:“作为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转衔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对关于残疾者转衔教育的定义、转衔教育的多重观点、转衔教育的模式、转衔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实践研究做了概括性介绍,最后还提出了我国大陆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及实践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40]

关于转衔教育的多种观点,文章作者介绍了三种:

(一)学前转向学校的转衔教育观

作者认为:“个体人格与生涯的组成与发展是数个不同阶段转衔的组合,针对残疾人而言,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危机,需要一定的帮助,因此转衔教育就是个体在转折时期即遭遇挑战和危机时所需要的帮助,其实质就是帮助一个人渡过转折,顺利地成长。学前儿童的转衔教育就是帮助儿童顺利从以家庭生活为中心转衔到以学校生活为中心。”[41]

(二)生涯教育与转衔教育观

作者认为,转衔教育的概念来自于生涯教育的构想,提出了广义的生涯教育观点,认为一个人终身经历的所有历程都是转衔教育关注的对象,主要涉及到整个生涯发展和家庭、学校、社区等因素,并在各种生活因素中寻求一种平衡的发展,按照生涯教育的四大发展方向依次进行,即:(a)生涯觉知;(b)生涯探索;(c)生涯准备;(d)生涯同化。现今,受生涯教育概念的影响,已开始有更多的学者以“生涯转衔”“无接缝转衔”和“生命周期转衔”的概念来接受转衔教育与转衔服务的共同概念与含义。至于生涯转衔则是指个体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的转换与过渡阶段,统合个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的生涯变化形式。生涯转衔是一个人的一生中,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与生活角色的综合,其过程是连续的,其内涵是全方位的。“早期教育中的转衔教育则是生涯教育的第一个转折时期所需要的教育与训练,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2]

(三)生涯发展的综合转衔观

作者写道:“生涯发展观点的出现,扩充和提升了早期转衔的概念,而变得以残疾者一生中各发展阶段间的转换与衔接,在各生活型态中角色与角色间的变换与承接,以及在各转变阶段中与各个不同生活环境的调整配合为主。广义的观点,残疾者的转衔是连续的、终生的,同时需要团队的协助,以个人、家庭为核心,依残疾者个人的能力与需求,设计合适的课程、服务、活动、方案等,提供残疾者适宜的、适时的生涯规划与安置。转衔教育则是指于转衔阶段时提供给残疾者的有关的教育措施,以帮助其达成顺利转衔的目的。”[43]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接受林宏炽《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的思想。

由于是文献综述,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转衔的基本理论,虽然最终仍然没有提出一个准确的转衔概念,但这些理论的介绍,构成了转衔教育思想在我国大陆的滥觞。

从以上3份材料看,我国大陆转衔研究存在如下问题:

1.时间晚,均产生于21世纪;

2.属于起步阶段,使用职业培训的“工作—学习方案”模式,渗透转衔服务、生涯规划的思想;

3.研究范围狭窄,仅限于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和幼小转衔;

4.时限囿于职业培训向职业人转衔和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没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5.尚未涉及听力残疾教育,锁定在听觉障碍学生方面的转衔研究,目前尚未见到相关出版物,可见探讨听觉障碍学生转衔要素研究有其必要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目前情况看,介绍转衔的理论框架尤为重要。在国内,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对于转衔的概念不了解,甚或完全不曾接收过此方面的信息,少数的特殊教育研究者对于转衔的内容也是知之不多。由此可知,转衔的概念对于国内多数特殊教育界人员而言仍然是陌生的。因此,如何通过媒体、政府机关、学校或民间团体积极推广转衔概念,加强相关人员对转衔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的认知,将是我们未来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注释】

[1]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6.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3]林宝贵.听觉教育与康复[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198.

[4]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82.

[5]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82.

[6]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84.

[7]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247.

[8]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247.

[9]康熙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48.

[10]汉语大词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1305.

[11]李思国.现代美式英汉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1177.

[12]Paul S.Haggan.Transition Counseling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2002.

[13]Supporting the Transi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Adults to Employment:European Union Innovations.1998.

[14]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33.(www.xing528.com)

[15]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指南[M].欧盟资助,2003:123.

[16]林宏炽.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73.

[17]林宏炽.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83.

[18]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48.

[19]林宏炽.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36.

[20]林宏炽.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36.

[21]李秀,张文京.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39.

[22]林宏炽.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83.

[23]林宏炽.身心智力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294.

[24]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57.

[25]林宏炽.身心智力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34.

[26]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44.

[27]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44.

[28]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45.

[29]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53.

[30]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55.

[31]许天威,许享良,张胜成.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455.

[32]林宏炽.身心智力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72.

[33]林宏炽.身心智力残疾者生涯规划与转衔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298.

[34]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

[35]孙颖.个别化教育计划在培智学校的实践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3.

[36]李秀,张文京.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9.

[37]黄字锦,吕家富,等.弱智者支持性职业教育个别转衔模式研究[EB].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10.

[38]盲人的职业转衔计划实验设计[EB].中国特殊教育网,2006,11.

[39]盲人的职业转衔计划实验设计[EB].中国特殊教育网,2006,11.

[40]李秀,张文京.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9.

[41]李秀,张文京.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9.

[42]李秀,张文京.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9.

[43]李秀,张文京.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1):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