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英雄记:攻占邺县,发现真相!

三国英雄记:攻占邺县,发现真相!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直到这一年五月,邺县仍然未能攻下。河北省临漳县的三台遗址据说并不是铜雀台,而是它附近的金凤台,真正的铜雀台已被改道的漳河给冲毁了。好在是夏天,要是换成冬天,不知道情况会怎样。但是,袁军仍拼命死守,看来其战斗力并非不堪一击。问事杖是军中执法官所持之杖,大概是用来惩罚犯错士卒的。夜里,袁尚派人向邺县城里举火报信,城里也举火回应,这是李孚与审配约定的共同行动信号。

三国英雄记:攻占邺县,发现真相!

但是,直到这一年五月,邺县仍然未能攻下。

曹操改变了打法,祭出了秘密武器

这一天,站在邺县城墙上的审配看到曹军的工兵们围着城墙开始挖战壕,整个战壕连接起来长达40里,但是又浅又窄,一使劲都能跨过去(示若可越)。

审配看到后微微一笑,心想这样的东西是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他也不派人出击搞破坏,曹军有劲没处使就让他们挖吧。

岂料,入夜之后曹操下令全体将士都投入挖战壕的工作中,大家排着队,前面的人挖累了后面的人赶紧替换,人歇活不歇。

经过高强度的工兵作业,一夜之间这条40里长的战壕全部扩充到2丈深、2丈宽,这一回审配不笑了,他大为吃惊,但一时间闹不清曹操搞出这种超级工事做什么用。

审配的好奇心马上就有了答案,这些战壕里神奇般地灌满了水,这些水借着设计好的地势一路前奔,直扑城内。原来,曹军挖的不是战壕,而是人工运河,把附近漳河里的水引来灌城。

河北省临漳县的三台遗址据说并不是铜雀台,而是它附近的金凤台,真正的铜雀台已被改道的漳河给冲毁了。金凤台遗址在一个镇子边上,镇子的另一侧就是漳河,现在大多数时候河里都没有什么水,站在桥上就可以看到金凤台。

所以,漳河就在邺县跟前,虽然方便了生活和生产,但也暴露出一个隐患,那就是邺县很容易被水攻。

城里本来都快撑不住了,现在又泡在了水中,更是雪上加霜。好在是夏天,要是换成冬天,不知道情况会怎样。

即便如此,城里的人也饿死了一半以上。

但是,袁军仍拼命死守,看来其战斗力并非不堪一击。

转眼到了秋天,形势对城内的袁军越来越不利,在冀州北部一带活动的袁尚也拼了,率领一万多人马前来救援。

袁尚想最好城里和城外能联络起来,以便统一行动,这样就得有人冒死入城传递消息。但此时曹军围城很严,要想顺利进城,之后再顺利从里面出来,几乎不可能。

袁尚跟他的办公室主任(主簿)李孚商议,李孚想了想,说派个一般的人去也不顶事,不如让我去吧。

李孚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凭着智慧和胆量顺利地到已被曹军围得像铁桶似的邺县走了一趟,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自己以及随行的人都毫发无损。

李孚字子宪,幽州刺史部巨鹿郡人,他自告奋勇冒死进城。

袁尚问他需要准备些什么,李孚说:“听说曹军围得很严,人多了反而容易被察觉。我带3名骑兵就行了。”

李孚挑选了3名骑兵,备好干粮,骑上快马,却不携带武器,他们先来到邺县北面一个叫梁淇的地方,砍了30多根问事杖捆好了放到马上。

问事杖是军中执法官所持之杖,大概是用来惩罚犯错士卒的。李孚他们又在着装上打扮了一下,装得像个曹军的人,之后趁着夜色来到邺县城外曹军大营附近。

到了晚上8点左右(一更半),天已经黑透,李孚他们就大模大样出来,自称是执法官(都督),进到曹营,又大模大样地在曹营里逛来逛去,每到一处都大声呵斥曹军士卒,有的还用问事杖就地处罚。

李孚他们甚至摸到了曹操大帐的附近(遂历太祖营前),仍然没被识破。他们再向南走,从南面又向西,最后来到营门前,又故技重演,对守门的士卒一顿训斥,还把他们绑了起来,之后打开营门,上马疾驰,一口气奔至邺县城下,大声呼喊。

城上有认识李孚的,赶紧吊下绳索,把他们拉了上去。

城里的人见到李孚等人欢声雷动,李孚迅速与审配交换了情报,约好了下一步共同行动的信号

城里的人被困了几个月之久,此时终于盼到了援军,不禁悲喜交集。

曹军士兵发现有人闯营而过,立即报告曹操,曹操说:“他们不仅要进去,肯定还要出来。”

李孚把事情办完确实要出城,因为他得把城里的情况报告袁尚。但外面围得很紧,进来已不容易,想出去更难。

李孚想了一个计策,对审配说:“现在城里粮食少,老弱之人在城里没有什么用,不如把他们放出城以节省粮食。”

审配同意,于是在城里集中起来好几千老弱的人,让他们都手持白幡,从三个城门同时出城。

打出白幡通常意味着投降,守城的曹军一看那么多老百姓从城里拥出来投降,纷纷上来查看情况。在这几千人里就隐藏着李孚等人,他们随着大家出了城,又趁乱向西北方向突围而去。

有人又报告了曹操,曹操笑道:“看看,让我说对了吧?”

曹操明白,那几个进城又出城的人是袁尚派来的联络员,现在他们已经约好了行动方案,马上就会有所行动。必须密切关注城内外敌军的动态

李孚见到袁尚,报告了城内的情况,袁尚决定立即行动,向邺县进军。

听说袁尚大军朝邺县方向开来,曹军大部分将领认为不如放过他们,避开锋芒,然后再寻找机会歼灭。

这样的想法是有依据的,《孙子兵法》里说“归师勿遏”,意思是说正在撤退回来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因为这些人回家心切,个个都会死战。

曹操对《孙子兵法》更熟悉,他说:“那倒也未必,这要看袁尚从哪里来,如果是从北面的大道而来,应当避开他;如果是从西面的山道而来,我料定可以擒获他了(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

曹操说得挺有把握,根本不像说着玩,弄得大家一头雾水。

曹操派出多路侦察兵(侯者)在这两个方向随时打探情况,后来接到报告,说敌人走的是西边的山道,大部队已经到了邯郸一带。

曹操大喜,对众将说:“我已经得到冀州了,诸君知道不知道?”

大伙不知道领导卖的是什么关子,都说不知道,曹操说:

“诸君马上就能看到了(方见不久也)!”

曹操并不会算卦,他依据的是心理战的原理。

袁尚如果是从北面的大道而来,说明他们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来了就会决一死战。袁尚之所以专程绕到西面再向这里进攻,说明他想的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退到太行山里打游击,有了这种心理,曹操料定袁尚必败。

袁尚的主力进到了邺县以西70里的阳平亭,在滏水边扎营。(www.xing528.com)

夜里,袁尚派人向邺县城里举火报信,城里也举火回应,这是李孚与审配约定的共同行动信号。

审配率兵从城里杀出,想跟袁尚会合。

曹操早有准备,在两个方向都派出阻击部队,城里和城外两路敌兵均被击败,审配退回城里,袁尚被曹军顺势围在了漳河边。

袁尚实在没有信心打下去了,向曹操请求投降。

现在才想起来投降,可见袁尚没有他哥哥机灵,但此时曹操已经不需要他投降了,曹操只想尽快消灭他们。

袁尚无奈,趁夜突围,还不错,逃了出去,到达附近的太行山中。袁尚的部将马延、张觊等人临阵投降,袁尚在太行山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好逃往中山国。

曹军缴获了大量辎重,还缴获了袁尚的印绶、节钺、衣物等,曹操命人拿着这些东西到邺县外面搞展览,故意让城里的人看,城内守军看到,信心和斗志完全瓦解(城中崩沮)。

即使到了这种程度,邺县仍未被攻克。

看来审配这个人不光会耍嘴皮子,也是有两下子的。

审配下令坚守死战,并不断给大家打气:“曹军也疲惫不堪了,二公子袁熙就要来救我们了(幽州方至)!”

但是有人撑不住了。守城的部将冯礼打算叛变,他打开城门放曹军进城。曹军一下子拥进来300多人,但被审配及时发觉,在城上指挥人扔下大石块堵门,门被堵住(从城上以大石击门,门下),冲进城里的300多名曹兵全部被杀。

还有一次,曹操在城外巡视,让审配看见了,命令弓箭手悄悄埋伏,找到机会突然放箭,差点射中曹操(伏弩射之,几中)。

不过审配再死撑也挽救不了邺县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对于袁军的处境,城里有些将领看得很清楚,他们不想跟审配一块送死,这其中就包括审配的侄子、东城门守将审荣。

八月二日夜里,审荣打开邺县东门迎接曹军入城,审配虽然组织人在城里继续巷战,但已无力回天。邺县很快被曹军占领,审配成了俘虏。

至此,打了六个月之久的邺县攻防战以曹军最后胜利而告终,曹操终于能骑着马走进这个他做梦都想占有的当时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了。

邺县被攻破时,有个人特别着急要进城,他就是袁谭的特使,此时正在曹营做客的辛毗。

辛毗之所以心急火燎地想在城破的第一时间冲进去,是因为哥哥辛评一家人还被审配关在牢里,他怕审配在最后时刻下毒手。

当初袁谭离开邺县时只带走了辛毗、郭图的家眷,而没能把辛评的家眷带走,结果辛评的家眷都被审配抓了起来。审荣打开东门的时候,审配正在东南城角上,他看到曹军进城,知道大势已去,出于对辛评等人的愤恨,他虽然要逃命,但仍不忘派人赶到监狱里把辛评一家全杀了。辛毗晚了一步。

人的生命大于一切,超越了求生本能的,是仇恨。审配这一耽误,更错过了逃生的时间,他被活捉了。

有一种说法是,他在城里指挥巷战,不敌,躲进一口水井里,曹军士兵是从井里把他抓住的。

曹操命人把审配押到自己的军帐里,刚走到帐外,正遇到痛苦万分的辛毗。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辛毗一见审配就急了。

辛毗用马鞭敲着审配的脑袋骂道:“狗奴才,你今天要死了!”

审配却不害怕,回过头来跟辛毗对骂:“你这个狗东西,都是你们这些人把冀州毁了,真恨不得杀了你!你今天能杀我吗(且汝今日能杀我邪)?”

这样的情景令人感慨。袁绍虽然死了,但他把一支队伍竟然带成了这样,同僚相见,一个恨不得吃了另一个,即使他们个个都是人物,但这样的队伍怎么能打胜仗?

没有能人办不成事,能人太多、都太能了,也误事。

审配被押到曹操面前,曹操知道他很有能力,加上防守邺县期间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都让曹操有些喜欢。

曹操有点儿不想杀他,问审配:“你知道是谁打开的城门吗?”

审配一直忙着打巷战了,还真的被蒙在鼓里:“不知道。”

曹操直言相告:“是你的侄子审荣。”

审配听完叹息道:“这小子不足为用,才弄到今天这地步!”

曹操又问审配,语气倒很轻松:“那天你用弓箭射我,干吗射了那么多?”

审配不领情,把眼睛一瞪:“只恨太少了!”

这让曹操更喜欢审配了,曹操说:“你呀,忠于袁氏父子,这也都是不得不做的。”

曹操不想杀审配,但审配始终摆出一副慷慨就义的样子,根本不求饶。

在旁边,辛毗哭个不停,要求曹操杀了审配,给哥哥一家报仇。

曹操无奈,只好下令把审配杀了。

审配被押着往外走,又遇到一个熟人,这个人名叫张子谦,以前他们都在袁绍手下供职,前不久这个张子谦投降了曹操。张子谦跟审配关系也不好,看到审配落难就过来嘲笑他,发泄以往的怨恨。

审配字正南,张子谦说:“正南啊,你看看现在咱们俩比怎么样?”

审配怒斥张子谦说:“你是投降的俘虏,我是忠诚的臣子,即使我死了,也比你苟且偷生强!”

审配上了刑场,死前他不忘特意面向北,因为主人袁尚此时在北边。

审配虽然在前面坏了不少袁家的事,袁绍在时他瞎出主意,排挤许攸、张郃等人,官渡惨败他要负首要责任。后来又带头搞分裂,害得袁氏兄弟骨肉相残,以至于落到现在的地步,这些审配都难辞其咎。

但在最后时刻,他坚守邺县半年,城破后坚持战斗,在曹操面前表现得大义凛然,也不失为一条汉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