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州:中国古城的文化瑰宝

泉州:中国古城的文化瑰宝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出海口北岸。泉州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又名刺桐城。当时,从泉州出发,通往世界各国的海路,被称为 “香料之路”。这对石塔是泉州的标志。这不仅是我国罕见的中外交通史遗迹,也是研究泉州悠久文化的珍贵资料。广大爱国华侨回到泉州探亲和观光的人数日益增多,许多人为家乡兴建学校、医院和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也有不少人和有关方面洽谈投

泉州:中国古城的文化瑰宝

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座闻名于世的港口城市。在14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和摩洛哥人伊本·拔各塔的游记里,泉州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他们的游记,记述了当时泉州商业的繁荣和纺织造船瓷器手工业发达的情况。它还是一个美丽的侨乡。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出海口北岸。这里很早就建有城市,从唐代末年到明代末年的700多年间,先后扩建过三次城墙。唐朝是土城,宋城改为砖城,明代又筑了石城。由于城墙全用花岗石砌筑,成为东南沿海有名的石城。因为泉州城的形状像一条鲤鱼,所以叫做“鲤城”。

泉州,在唐朝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繁荣的城市,而且是唐朝一个较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期,在泉州设立官府衙门管理中外通商贸易。南宋时期,泉州与7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到元朝时,发展到同100多个国家贸易往来。泉州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泉州后,认为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又名刺桐城。这是因为在五代时期,泉州还是座土城,当时沿城种植了许多刺桐树,所以称为刺桐城。现在泉州市刺桐树仍然很多,不论是在马路边、公园里、庭院中,到处都可以看见刺桐树。

宋代和元代,是泉州发展的繁荣时期。当时,从泉州出发,通往世界各国的海路,被称为 “香料之路”。它与我国西北地区的 “丝绸之路”一样有名,是我国古代同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纽带。从泉州港运出去的物品,大多是瓷器、茶叶和绸缎等;而从外国运进来的物品,主要的是各种香料。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的归侨和华侨家属,占市区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与华侨有亲戚关系的人就更多了,几乎占市区人口的90%。因此,在泉州市到处都可以碰见华侨、侨属和华侨的亲戚朋友。在大街上,许多机关、学校、工厂和商店,都与华侨有关。例如侨乡建设委员会、华侨研究会、华侨大厦、华侨商店、华侨中学等等。特别是华侨新村,修建得十分美观,使这个著名的侨乡更增添了光彩。泉州还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从中古时代起,泉州和台湾两地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当时泉州所属的金门料罗湾挥师,收复祖国宝岛台湾。泉州一带百姓踊跃投入这一伟大斗争,后来留居台湾。泉州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台湾都有深刻的影响。泉州也保存许多有关文物古迹。

泉州这个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文物荟萃,保存着许多名胜古迹

清净寺位于泉州市区内涂门街,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公元1009年修建,距现在已有900多年历史了。这座清净寺的大门有20米高、5 米宽,用方形的青色花岗石砌成。屋顶上是一个平台,台的三面砌成一个“回”字形的矮墙垛,这个平台叫望月台。寺内留有许多石刻,其中大部分是用阿拉伯文刻写的伊斯兰教的经典著作《古兰经》上的章句。这座清真寺如今已成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www.xing528.com)

创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历代都有外国僧人来此居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建国以后两次修缮,使开元寺朱红金碧,壮丽堂皇。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为明代重建,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大殿和甘露戒坛的斗拱,均雕刻美的飞天乐伎,千姿百态,为国内殿宇建筑所罕见。大殿前面有两座宝塔,俗称双塔、东西塔。东塔叫镇国塔,建于唐代,为木塔,后为砖塔,宋又易砖塔为石塔。西塔叫仁寿塔,建于五代,原也为木塔,后改为砖塔、石塔。东西塔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规模宏伟,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这对石塔是泉州的标志。

开元寺的东侧,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古船陈列馆,展出宋代海船及有关文物。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了一艘宋代的海船,它的残长约24米,残宽约9米,载重约200吨,可见原船船身的巨大。船内分13个水密隔舱,可乘坐千人。从海底打捞出来的还有檀香丁香胡椒乳香、货贝、铜钱等。陈列的海船以及海底打捞上来的物品,显示出我国宋代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和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外贸易的盛况

南宋时,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水陆运输繁忙的需要,泉州兴建了一系列巨大的桥梁工程,因此有“泉州石桥甲天下”之美誉。绍兴八年 (1138年)建造的安平桥,又称五里桥,东起晋江安海,西至南安水头,长约2.5千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桥梁。全桥用长条花岗石垒砌而成,工程量之浩大,水下作业之艰巨,堪称奇迹。安平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中外商品贸易的水陆运输。

洛阳桥在泉州市东10千米的洛阳江上。由于它坐落在古万安渡的地方,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时期,有900多年的历史了。现桥长800多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是我国著名的梁式石桥。由于桥址位于江海的交汇处,浪潮夹涌,桥基难造,整个造桥工程十分艰巨。造桥民工们在造桥基时,沿桥梁中线抛置大量石块,在江底形成矮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的牡蛎,使桥基和桥墩石胶结牢固,称 “种蛎固基法”。这种利用移植海生软体动物牡蛎的办法来凝固大桥的桥基,用动物代替水泥建造水上桥梁的方法,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也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成就。

九日山位于泉州西南,晋江下游北岸。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外国来的船只一直可开到晋江边。传说,古代有一个印度和尚乘船到此,在山上翻译 《金刚经》,整整用了9天时间,因此这座山就叫九日山了。山高80多米,最突出的和最有文物价值的是摩崖石刻,仅宋元明清的题刻就有70多处。其中遍布于山中的“祁风送舶”的石刻,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的官员为中外船舶的安全航行而举行祁风盛典的事迹。这不仅是我国罕见的中外交通史遗迹,也是研究泉州悠久文化的珍贵资料。

解放后的泉州,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又焕发了青春。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品、手工艺品得到发展,新兴的工商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泉州市区的北端,建起了供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侨胞和侨眷居住的华侨新村。兴办了华侨工厂、华侨农场华侨大学等。广大爱国华侨回到泉州探亲和观光的人数日益增多,许多人为家乡兴建学校、医院和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也有不少人和有关方面洽谈投资、开办工厂企业等事宜。今天的泉州,正在向着四个现代化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