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王不自称王,秦、汉以来已有其说,不必至宋儒始发其覆[二]也。按《(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邹伯奇,字特夫,泌冲人。宋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五:“文王称王,后世追称耳。”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一:“《泰誓》论谓十一年伐纣,即武王即位之十一年,无文王称王改元之说,一惟取信于经。”不蒙文王年数也,则文王并未改元。文王不能王天下,则不称王矣。

《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文王不自称王,秦、汉以来已有其说,不必至宋儒始发其覆[二]也。浏览古书,得九证焉。

【笺注】

[一]邹伯奇(1819—1869),字特夫,广东南海人。著有《补小尔雅》、《释度量衡》一卷。按《(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九:邹伯奇,字特夫,泌冲人。邑诸生,聪敏绝人,通诸经义疏大义,尤长于算学,学使戴熙试广属文童,问音韵源流,伯奇所对独详,拔进邑庠,嗣后闭户覃思,以算通经,以经证算,欲成一家之学。尝谓昔人考春秋朔闰,类求之经传,未能精确,今以历术上推二百四十二年之朔闰食限,然后质以经传所书,乃知有经误传误及术误之分,作《春秋日月考》正之。又论《尚书》克殷年月,谓郑玄据《乾凿度》以入戊午部四十二年克殷,下至春秋,凡三百四十八年。刘歆三统术以为积四百年,今以历术上推,且以岁星验之,始知郑玄之是、刘歆之非。其解孟子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谓阎百诗《孟子生卒年月考》据《大事记》及《通鉴纲目》以孟子致为臣而归在周赧王元年丁未,逆数至武王有天下,岁在己卯,当得八百有九年。今考《纲目》年数本之刘歆,然共和以上周初年数,史迁已不能纪,刘歆历谱本之《鲁世家》耳。今将歆历与《史记》比对,歆于炀公、献公等年份增加五十二年,若减其所加,则歆所谓八百有九年者实七百五十七年耳。又谓胡渭《禹贡锥指》言五服不及五岭,要荒[18]之外尚有余地,不知孟子言三代授田五十亩当周百亩,以积求边,则《王制》九州方三千里只当夏二千一百二十一里余,是仅过侯服之外六十里而已,其外尚有绥要荒三服,以数计之,则《禹贡》五千已是北穷朔漠、南逾岭海,乌得谓不及五岭,且要荒之内,包蛮夷流蔡,名为四裔,安得谓此外尚有中国余地哉?又谓《大戴礼》明堂说当日必有九室之图,四隅室外,复接四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者,图中记数之字横书左行,及图亡字存转写者,纵书而右行,故错乱如此,其曰赤缀户也,白缀牖也,此则明有赤白点为有图之证耳。又以向来注经者未精算学,故制度多疏,作《深衣考》,以订江永之谬,作《戈戟考》,以指程瑶田之疏,以《景福殿赋》阳马承阿证古宫室阿栋之制,以体积论栗氏为量,以重心论悬罄之形,皆绘图注说,援引详明。凡经中有关于天文算术,或先儒未发,或发而未明,随时录出,成《学计一得》一书。此皆其精思创获,有裨于经学之大概也。又尝作《古韵谐声谱》,以为方音有流变,故古今音不同,非谐声无以定古之本音,非方音无以尽诗之取韵,又作《双声迭韵谱》,以推明古音古义。生平精于西法,暇读墨子书,谓为西学所自祖。其说凿然有据,其独抒心得多此类也。同治三年,郭嵩焘抚粤,以数学特荐诏督抚咨送,而伯奇家居养母,终不出也。八年五月卒,年五十一。友人刻其遗书,自《学计一得》外,有《皇舆全图》三卷、《地球背面全图》、《赤道星图》、《黄道星图》、《补小尔雅释度量衡》一卷、《格术补》一卷、《乘方捷术》三卷、《存稿》一卷,今其学尚有能传之者。

[二]《朱子语类》卷六十三:问:“《中庸解》载游氏辨文王不称王之说,正矣。先生却曰:‘此事更当考。’是如何?”曰:“说文王不称王固好,但《书》中不合,有惟九年大统未集一句,不知所谓九年自甚时数起?若谓文王固守臣节,不称王,则三分天下有其二,亦为不可。又《书》言太王肇基王迹,则到太王时周家已自强盛矣。今《史记》于梁惠王三十七年书襄王元年,而《竹书纪年》以为后元年,想得当时文王之事亦类此。故先儒皆以为自虞芮质成之后为受命之元年。”宋游酢《游廌山集》卷一:“世之说者,因《中庸》无追王文王之文,遂以谓文王自称王,岂未尝考《泰誓》、《武成》之书乎?君臣之分,犹天尊地卑,纣未可去,而文王称王,是二天子也,服事商之道固如是耶?”宋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五:“文王称王,后世追称耳。”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一:“《泰誓》论谓十一年伐纣,即武王即位之十一年,无文王称王改元之说,一惟取信于经。”明王樵《尚书日记·凡例》:“旧说相沿如文王称王、武王观兵、周公居摄之类,先儒俱已辨正。此外,如微子抱祭器归周、箕子受封朝鲜、周公居东为东征、我之弗辟为致辟,皆关圣贤大节,而传记异辞,不无害教,今悉辨之。”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亦云:“西伯受命称王,亦不始《史记》。伏生《尚书》殷传已有之,其远则自《文王世子》篇来。武王对文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郑氏注言:君王则既受命之后,不尔何以呼王?余谓梦龄事之虚妄,先儒具有明辩,独怪孔颖达疏《尚书》,见孔传无称王字,遂力以文王称王为无,疏《毛诗》,见郑笺有称王说,遂力傅会,称王当在六年伐崇后,以至疏《礼记》亦然,真所谓从孔则废郑,从郑则废孔,唐人义疏之学之拘知此。”

吕氏春秋·诚廉》篇:“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按:文王将殁,犹谓“偏伯”,是未称王也。其证一也。

《首时》篇:“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按:此则十三年一月,师渡孟津,四月甲子,灭殷,当自武王即位起数,正匝十二年矣。不蒙文王年数也,则文王并未改元。其证二也。

《观世》篇:“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按:此则得太公之时谓文王千乘,而非天子。其证三也。

《指武》篇:“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19]按:武王伐纣,犹自称为诸侯,称纣为天子,则文王亦诸侯矣。其证四也。

《孟子·公孙丑》篇:“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20]赵岐注:“文王尚不能及身而王,何谓王易然也?”按:王,有天下也,有天下始称王矣。文王不能王天下,则不称王矣。其证五也。

滕文公》篇:“《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赵岐注:“言周虽后稷以来,旧为诸侯,其受王命,惟文王新复修治礼义,以致之耳。”按:赵说受纣王之命,以勉滕文自新其国,非称王也。其证六也。(www.xing528.com)

《礼记大传》:“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郑注云:“不用诸侯之号,临天子也,文王称王早矣,于殷犹为诸侯,于是著焉。”按:郑云:“‘文王称王早’者,早于大王、王季耳。谓载木主号为文王也。曰‘于殷犹为诸侯,于是著’者,谓与大王、王季同为殷诸侯,故并著之也。”疏引《中候我应》[21]失之。王氏鸣盛《尚书后案》亦云:“郑《尚书注》久亡,予虽博采成编,亦不见文王称王明文。”惟孔疏云:“郑言文王生王耳。”安知郑当日不作疑词乎?其证七也。

论衡·感应》篇:“王者,名之尊号也,人臣不得名也。”难曰:“人臣犹得名王,礼乎?武王下车追王大王、王季、文王。三人[称]者,诸侯,亦人臣也,以王号加之。”按:王充以王迹起于三人,故虽诸侯,亦以王号加之,则文王之终为侯可知也。其证八也。

《风俗通义·礼号谥记说》:“夏禹、殷汤、周武王,是三王也。”[一]《尚书》说:“文王作罚,刑兹无赦。”[22]《诗》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23]“文王受命,有此武功。”[24]“仪刑文王,万国作孚。”[25]《春秋》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26]谨案:《易》称:“汤武革命。”[27]《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28],擒纣于牧之野。[29]”“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30]《诗》云“亮彼武王,袭伐大商。”[31]“胜殷遏刘,耆定武功。”[32]由是言之:武王审矣。《论语》:“文王率殷之叛国。”[33]“以服事殷。”[34]时尚臣属,何缘便得列三王哉?[35]经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王业始兆于此耳。俗儒新生[二],不能采综,多(其)[共]辨论,至于讼阅;(太)[大]王、王季,皆见追号,岂可复谓已王乎?按:此则称王之说出于俗儒[三]。其证九也。

若夫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则又天壤之大义,众庶所晓然,宋儒已有发明,今不复论。

【笺注】

[一]《后汉书·杜林传》注引《风俗通》:“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荀子·儒效》篇:“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拟作;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二]新生,犹言新学小生。《汉书·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

[三]孔广森《经学卮言》卷三:“汉儒谓文王生已称王,宋儒非之,遂并疑《史记》西伯崩即谥文王之误。愚谓文王受命为西伯,改称受命元年,此于经有征者也。其称王与否,则无可征。若没而谥王,未为僭也。《中庸》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不及文王,可见文王之有王号前此矣。《殷本纪》历世皆谓之帝,某经传亦有帝乙、帝甲,盖商制天子生时称王,没时称帝。《曲礼》所谓措之庙,立之主,曰帝是也。武王虽未有天下,以为没而称王,犹下帝号一等,故得以文王尊其父焉。及其既有天下,谦不敢自逾于文王,于是没亦无帝号矣。春秋之义,内无斥国爵以称其君者,况天子至尊,又非鲁颂鲁侯之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