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骕:《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马骕:《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七《亭林学案下·亭林交游·马先生骕》:马骕,字聪御,又字宛斯,邹平人。又《绎史》一百六十卷,纂录开辟至秦之事,博引古籍,疏通辨证,时人称为“马三代”。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九:马骕,字骢御,一字宛斯,济南邹平人。其书最为精博,时人称为“马三代”。马骕《左传事纬·例略》:旧文传丽于经,年时月日,以相系维也。

马骕:《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清儒学案》卷七《亭林学案下·亭林交游·马先生骕》:马骕,字聪御,又字宛斯,邹平人。顺治己亥进士,官淮安推官,改灵壁知县。蠲荒除弊,流亡复业,有惠政。殁祀名宦。著《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又《绎史》一百六十卷,纂录开辟至秦之事,博引古籍,疏通辨证,时人称为“马三代”。圣祖后命大学士张玉书购取其书板入内库。亭林谒孟庙,过邹平,与之订交,同访碑郊外,称所著书为必传之作。(参《汉学师承记》、《亭林年谱》)

清史稿·儒林二》:骕,字宛斯,邹平人。顺治十六年进士,除淮安府推官。寻推官议裁,补灵壁县知县。蠲荒除弊,流亡复业。康熙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四。士民奉祀名宦祠。骕于《左氏》融会贯通,著《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所论有条理,图表亦考证精详。骕又撰《绎史》一百六十卷,纂录开辟至秦末之事,博引古籍,疏通辨证,非《路史》、《皇王大纪》所可及也,时人称为“马三代”。四十四年,圣祖命大学士张玉书物色骕所著书,令人至邹平购板入内府。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1]

施闰章《学余堂集》文集卷十九《灵璧县知县马公墓志铭》:济南之邹平,有以好古力学闻者,曰马君宛斯,讳骕,宛斯其字,一字骢御,举顺治己亥进士,谒选居京邸,用才望与顺天乡试,同考官所拔皆知名,推官淮安,寻奉裁改知灵璧县,四年卒官,灵士民皆哭,且号于上曰:“愿世世奉祀。”于是得部檄祠名宦,将葬于某所。其弟诸生抱兄所著之书造门,请曰:“公昔视二东学,先伯氏尝获交于夫子,既习其学行,其不可无以显诸幽。”君少孤,颖敏强记,涉目经史,辄仿古为图画,考制度,殚精研确,上下群籍,于《左氏春秋》为尤癖,爰以叙事易编年,引端竟绪,条贯如一,传谓之《左传事纬》,凡数万言,已,又取太古以来,下及亡秦,合经史、诸子,钩括裁纂,佐以图考,参以外录,谓之《绎史》,凡数十万言,为书百六十卷,需次家居,又集《十三代玮书》,篇帙倍富。今《绎史》刻行于世,起自上古,迄于秦代,叙家盛称其邈思闳览,搜举众家,使秦火焚阙之余,茫茫坠绪,灿然复著,与未焚无异。《绎史》一编,当与《七略》、《四部》、杜《典》、郑《志》诸书争胜而有加,殆前此所未有也。君既以此自娱,不问家槖,出而为吏,所至号廉能。治淮,甫三月数,有平反,为灵璧蠲荒灾,除陋弊,刻石县门,岁省民力亡算,流亡复业者数千家,故灵人至今痛之。君生明天启辛酉正月十一日,享年五十四,卒于今康熙癸丑七月辛未。疾将革,惟语子弟以《事纬》、《玮书》二编未镂版为遗憾,言讫而游。……君始终嗜书,远近赴吊,皆谓先生勤学好问,著书满家。再仕五年,讫无长物。援古人私谥之例,以谥之曰文介先生。铭曰:有荼弗吐,君所自处。氓集于枯,喣以甘雨。仕矣弥学,手亡废书。三皇百氏,以佃以渔。于乎其所志者永存,而所啬者万古之须臾。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九:马骕,字骢御,一字宛斯,济南邹平人。顺治己亥进士,仕为淮安推官,终灵壁令。生而清羸,博雅嗜古,尤精《春秋左氏》学。撰《辨例》三卷、《图表》一卷、《随笔》一卷、《名氏谱》一卷。又著《绎史》,凡分五部,一曰太古三皇五帝,计十篇,二曰三代夏商西周,计二十篇,三曰春秋十二公时事,计七十篇,四曰战国春秋以后至秦亡,计五十篇,五曰外录,纪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计十篇,合一百六十篇,篇为一卷。始开辟原始,迄古今人表。其书最为精博,时人称为“马三代”。昆山顾亭林炎武尤服之。康熙癸丑岁卒于官,灵壁人皆为制服云。

阮元《儒林传稿》卷三、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一、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二、唐鉴《学案小识》卷十三《经学学案》皆有传,存目。(www.xing528.com)

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三“马氏绎史有改定本”:国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云:“邹平马公骕字宛斯,当代之学者也,司李淮郡,后改任灵璧令。余以癸丑东归过其署中,秉烛纵谈,因及《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别。公不觉首肯。余曰:‘公著《绎史》,引及《尚书》处不可不分标出今文、古文。’公曰:‘然。’今《绎史》有今文、古文之名者,自余之言始也。”按:今行《绎史》本无今文、古文之别,潜丘所见之本惜不传也。往年,戴子高尝为余言:“《绎史》中所载伪古文《尚书》,宜删去之。”盖不知有此说。

马骕《左传事纬·例略》:旧文传丽于经,年时月日,以相系维也。易编年为叙事,篇目一百有八,将令读者一览即解,且无遗忘之病。杜氏渭《左传》有先经后经诸法,故往往有无经之传,及经详而传略,经略而传详者,要立叙事之法,虽传中片语只字,稍涉某事,因以附入,以无遗古史之文。疏遗固陋,沓复亦繁,有一事或关两事及数事者,止从所重,录之论断中,互相援引,庶乎其淹贯也。事统于篇,年纪易紊,故每年必隔一字书之,年之首事,则蒙本文大书某年,余则分注某年,不使传文叠出。篇末赘以愚论,未敢言文,旁集诸家,杂采传记,无庸附会僻说,折衷一归于正大,期于发明经传而止。简端碎评,意之所寄,偶拈一二,以志赏事之节目,亦为标额,溢评一概不收。……六书不明,豕亥致紊,附以《左传》字释,用为考订之助焉。[2]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444~5445页。

[2]见《四库全书》第175册,第620~6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