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经解入门》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篇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训诂有四忌”条:一、望文生义。……《体例不可不熟》篇的基本观点抄自《轩语》。此为《周礼》一经专有之义,故汉名《周官经》,唐名《周官礼》。大率群经以国朝经师之说为主,《易》则程《传》与古说兼取。《易》,止读程《传》及孙星衍《周易集解》。《诗》,止读陈奂《毛诗传疏》。《仪礼》,止读胡培翚《仪礼正义》。《尔雅》,止读郝懿行《尔雅义疏》。《说文》,止读王筠《说文句读》[1]。

《经解入门》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原文】

凡一书必有本书之大例,有句例,有字例。

学者读时,必先知其例之所存,斯解时不失其书之文体。如《易》明天道,《诗》尽人情,《书》道政事,《礼》详制度,《春秋》多微词,《尔雅》记言语异同,《论语》言治道不言治法之类,此各书之大例也。

而《易》无虚象,《诗》无达诂,《书》有各代史笔之不同,《春秋》有“三传”记载之各别,“三礼”典制异而统同,《尔雅》训诂同而亦异,此句例之宜讲也。

注家亦有例,如马、郑之《易》皆费氏古文,伏、孔《尚书》今古互异,毛公传《诗》亦守古本,郑注“三礼”则据今文(观其注称故书可见),何氏、范氏深通公、穀之义,贾逵、服虔乃得左氏之传,此注家之例之分也。

至于诸子各史,皆有大例。学者欲读其书,宜先知其例。书例既明,则其义可依类而得矣。

【辨伪】此篇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训诂有四忌”条:

一、望文生义。……一、向壁虚造。……一、卤莽灭裂。古事自有首尾(散见本书,他书不能臆造),古礼自有当时制度。古书自有当时文体,亦有本书义例(凡一书必有本书之大例、句例、字例)。若任意武断,合于此而背于彼,此名卤莽灭裂。

【本篇结论】

【辨伪】此篇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训诂有四忌”条:

一、望文生义。……一、向壁虚造。……一、卤莽灭裂。古事自有首尾(散见本书,他书不能臆造),古礼自有当时制度。古书自有当时文体,亦有本书义例(凡一书必有本书之大例、句例、字例)。若任意武断,合于此而背于彼,此名卤莽灭裂。

【本篇结论】

【辨伪】此篇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训诂有四忌”条:

一、望文生义。……一、向壁虚造。……一、卤莽灭裂。古事自有首尾(散见本书,他书不能臆造),古礼自有当时制度。古书自有当时文体,亦有本书义例(凡一书必有本书之大例、句例、字例)。若任意武断,合于此而背于彼,此名卤莽灭裂。(www.xing528.com)

【本篇结论】

《体例不可不熟》篇的基本观点抄自《轩语》。明确提出古书之“大例”、“句例”、“字例”,这是张之洞的首创。检索各种古籍数据库,我们还没有发现第二个人。

【附录】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论“大例”云:

经学,通大义。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凡大一义必明白平易,若荒唐险怪者,乃异端,非大义也。《易》之大义,阴阳消长。《书》之大义,知人安民。《诗》之大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诗谱序》:“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春秋》大义,明王道、诛乱贼。《礼》之大义,亲亲、尊尊、贤贤。《周礼》大义,治国、治官、治民,三事相维。(太宰建邦之六典:治典,经邦国、治官府、纪万民。其余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皆国、官、民三义并举。盖官为国与民之枢纽,官不治,则国、民交受其害。此为《周礼》一经专有之义,故汉名《周官经》,唐名《周官礼》。)此总括全经之大义也。如《十翼》之说《易》,《论》、《孟》、《左传》之说《书》,《大、小序》之说《诗》,《孟子》之说《春秋》,《戴记》之说《仪礼》,皆所谓大义也。欲有要而无劳,约有七端:一明例,谓全书之义例。(《毛诗》以训诂、音韵为一要事。熟于《诗》之音训,则诸经之音训皆可隅反。)一要指,谓今日尤切用者,每一经少则数十事,多则百余事。一图表,诸经图表,皆以国朝人为善,谱与表同。一会通,谓本经与群经贯通之义。一解纷,谓先儒异义各有依据者,择其较长一说主之,不必再考,免耗日力(大率国朝人说而后出者较长)。一阙疑,谓隐奥难明、碎义不急者置之不考。一流别,谓本经授受之源流,古今经师之家法。考其最著而今日有书者。以上七事,分类求之,批郤导窾,事半功倍。大率群经以国朝经师之说为主,《易》则程《传》与古说兼取。并不相妨。《论》、《孟》、《学》、《庸》,以朱注为主,参以国朝经师之说。《易》,止读程《传》及孙星衍《周易集解》。孙书兼采汉人说及王弼注。《书》,止读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诗》,止读陈奂《毛诗传疏》。《春秋左传》,止读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公羊传》,止读孔广森《公羊通义》(国朝人讲《公羊》者,惟此书立言矜慎,尚无流弊)。《春秋穀梁传》,止读钟文烝《穀梁补注》。《仪礼》,止读胡培翚《仪礼正义》。《周礼》,止读孙诒让《周礼正义》(已刊,未毕)。《礼记》,止读朱彬《礼记训纂》(《钦定七经传说义疏》,皆学者所当读,故不备举)。《论》、《孟》,除朱注外,《论语》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孟子》有焦循《孟子正义》,可资考证古说,惟义理仍以朱注为主。《孝经》,即读通行注本,不必考辨。《尔雅》,止读郝懿行《尔雅义疏》。“五经”总义,止读陈澧《东塾读书记》、王文简(引之)《经义述闻》。《说文》,止读王筠《说文句读》[1]。(兼采段、严、桂、钮,诸家明白详细。段注《说文》太繁而奥,俟专门者治之。)以上所举诸书,卷帙已不为少,全读全解,亦须五年。宜就此数书中择其要义,先讲明之,用韩昌黎提要钩玄之法,就元本加以钩乙标识。(但看其定论,其引征、辨驳之说,不必措意)。若照前说七端,节录纂集以成一书,皆采旧说,不参臆说一语,小经不过一卷,大经不过二卷,尤便学者。此为学堂说经义之书,不必章释句解,亦不必录本经全文。(盖十五岁以前,诸经全文已读,文义大端已解矣。)师以是讲,徒以是习,期以一年或一年半毕之。如此治经,浅而不谬,简而不陋,即或废于半涂,亦不至全无一得。有经义千余条以开其性识,养其本根,则终身可无离经畔道之患。总之,必先尽破经生著述之门面,方肯为之,然已非村塾学究、科举时流之所能矣。[2]

【注释】

[1]《说文句读》,清王筠撰。三十卷。作者自叙:“道光辛丑(1841),余又以《说文》传写,多非其人;群书所引,有可补苴。遂取茂堂及严铁桥、桂未谷三君子所辑,加之手集者,或增、或删、或改,以便初学诵习,故名之曰句读。”王氏从诸家所引资料中选材,比较严谨,考订审慎,解释简明,删繁举要,且加句逗,便于初学。书中也有作者个人的见解:“惟两家(桂馥、段玉裁)未合者,乃自考以说之,亦不过一千一百余事。”(《凡例》)……此书的缺点是所引资料多未核查原文,颇有伪误;且不标引文篇名,难于核对。(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0~351页)

[2]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170页。

《体例不可不熟》篇的基本观点抄自《轩语》。明确提出古书之“大例”、“句例”、“字例”,这是张之洞的首创。检索各种古籍数据库,我们还没有发现第二个人。

【附录】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论“大例”云:

经学,通大义。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凡大一义必明白平易,若荒唐险怪者,乃异端,非大义也。《易》之大义,阴阳消长。《书》之大义,知人安民。《诗》之大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诗谱序》:“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春秋》大义,明王道、诛乱贼。《礼》之大义,亲亲、尊尊、贤贤。《周礼》大义,治国、治官、治民,三事相维。(太宰建邦之六典:治典,经邦国、治官府、纪万民。其余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皆国、官、民三义并举。盖官为国与民之枢纽,官不治,则国、民交受其害。此为《周礼》一经专有之义,故汉名《周官经》,唐名《周官礼》。)此总括全经之大义也。如《十翼》之说《易》,《论》、《孟》、《左传》之说《书》,《大、小序》之说《诗》,《孟子》之说《春秋》,《戴记》之说《仪礼》,皆所谓大义也。欲有要而无劳,约有七端:一明例,谓全书之义例。(《毛诗》以训诂、音韵为一要事。熟于《诗》之音训,则诸经之音训皆可隅反。)一要指,谓今日尤切用者,每一经少则数十事,多则百余事。一图表,诸经图表,皆以国朝人为善,谱与表同。一会通,谓本经与群经贯通之义。一解纷,谓先儒异义各有依据者,择其较长一说主之,不必再考,免耗日力(大率国朝人说而后出者较长)。一阙疑,谓隐奥难明、碎义不急者置之不考。一流别,谓本经授受之源流,古今经师之家法。考其最著而今日有书者。以上七事,分类求之,批郤导窾,事半功倍。大率群经以国朝经师之说为主,《易》则程《传》与古说兼取。并不相妨。《论》、《孟》、《学》、《庸》,以朱注为主,参以国朝经师之说。《易》,止读程《传》及孙星衍《周易集解》。孙书兼采汉人说及王弼注。《书》,止读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诗》,止读陈奂《毛诗传疏》。《春秋左传》,止读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公羊传》,止读孔广森《公羊通义》(国朝人讲《公羊》者,惟此书立言矜慎,尚无流弊)。《春秋穀梁传》,止读钟文烝《穀梁补注》。《仪礼》,止读胡培翚《仪礼正义》。《周礼》,止读孙诒让《周礼正义》(已刊,未毕)。《礼记》,止读朱彬《礼记训纂》(《钦定七经传说义疏》,皆学者所当读,故不备举)。《论》、《孟》,除朱注外,《论语》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孟子》有焦循《孟子正义》,可资考证古说,惟义理仍以朱注为主。《孝经》,即读通行注本,不必考辨。《尔雅》,止读郝懿行《尔雅义疏》。“五经”总义,止读陈澧《东塾读书记》、王文简(引之)《经义述闻》。《说文》,止读王筠《说文句读》[1]。(兼采段、严、桂、钮,诸家明白详细。段注《说文》太繁而奥,俟专门者治之。)以上所举诸书,卷帙已不为少,全读全解,亦须五年。宜就此数书中择其要义,先讲明之,用韩昌黎提要钩玄之法,就元本加以钩乙标识。(但看其定论,其引征、辨驳之说,不必措意)。若照前说七端,节录纂集以成一书,皆采旧说,不参臆说一语,小经不过一卷,大经不过二卷,尤便学者。此为学堂说经义之书,不必章释句解,亦不必录本经全文。(盖十五岁以前,诸经全文已读,文义大端已解矣。)师以是讲,徒以是习,期以一年或一年半毕之。如此治经,浅而不谬,简而不陋,即或废于半涂,亦不至全无一得。有经义千余条以开其性识,养其本根,则终身可无离经畔道之患。总之,必先尽破经生著述之门面,方肯为之,然已非村塾学究、科举时流之所能矣。[2]

【注释】

[1]《说文句读》,清王筠撰。三十卷。作者自叙:“道光辛丑(1841),余又以《说文》传写,多非其人;群书所引,有可补苴。遂取茂堂及严铁桥、桂未谷三君子所辑,加之手集者,或增、或删、或改,以便初学诵习,故名之曰句读。”王氏从诸家所引资料中选材,比较严谨,考订审慎,解释简明,删繁举要,且加句逗,便于初学。书中也有作者个人的见解:“惟两家(桂馥、段玉裁)未合者,乃自考以说之,亦不过一千一百余事。”(《凡例》)……此书的缺点是所引资料多未核查原文,颇有伪误;且不标引文篇名,难于核对。(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0~351页)

[2]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1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