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夔:清朝儒生,订正《说文》为后人举世铭记的功臣

苗夔:清朝儒生,订正《说文》为后人举世铭记的功臣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一百七《鹤皋学案·苗先生夔》:苗夔,字先麓,肃宁人。《清史稿·儒林三》:苗夔,字仙簏,肃宁人。举道光十一年优贡生,高邮王念孙父子礼先于夔,由是誉望日隆。夔以为许叔重遗书多有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八百余字,为《说文声订》二卷。曾国藩《曾文正公詩文集》文集卷三《苗先簏墓志铭》:君讳夔,字先簏,肃宁苗氏。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十一:苗夔,字仙麓,亦字先路,河间肃宁人也。

苗夔:清朝儒生,订正《说文》为后人举世铭记的功臣

《清儒学案》卷一百七《鹤皋学案·苗先生夔》:苗夔,字先麓,肃宁人。幼即嗜六书、形声之学,读《说文》,若有夙悟。已,又得《音学五书》,慕之弥笃。年二十余,已有纂述。道光辛卯举优贡生。高邮王氏父子闻其说,以礼先之,遂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先生以为,许书多有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声类八百余事,为《说文声订》[1]二卷。又以顾氏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纲已具,然犹病其太密,而戈、麻既杂,西音不应别立一部,于是并耕、清及蒸、登于东、冬部,并歌、戈于支、脂部,定以七部,隐括群经之韵为《说文声读表》[2]七卷。又以古音点定《说文》建首五百四十字,为《说文建首字谊》一卷。《诗》自郑笺而后不能专主古音,然有未尽改者,乃采戚氏之《汉学谐声》、《诗经正读》,无锡安氏之《均征》,为《毛诗韵订》十卷。春圃先生视学江苏,致之幕下,及还京师,乃醵金刻之。他著有《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广籀》诸书,未见刊行。先生虽处困约,而与张石洲、何愿船、陈颂南、何子贞、曾涤生诸先生往覆辨论,有以自怡。咸丰七年卒,年七十有五。遗命葬书丛中,其子乃择书之尤嗜者纳棺中殉焉。(参史传、曾国陪撰墓志铭)

清史稿·儒林三》:苗夔,字仙簏,肃宁人。幼即嗜六书形声之学,读许氏《说文》,若有夙悟。已,又得顾炎武《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举道光十一年优贡生,高邮王念孙父子礼先于夔,由是誉望日隆。夔以为许叔重遗书多有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八百余字,为《说文声订》二卷。顾氏音学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纲已具,然犹病其太密,而戈、麻既杂西音,不应别立一部。于是并耕、清、青、蒸、登于东、冬,并戈、麻于支、齐,定以七部,隐括群经之韵。字以声从,韵以部分,为《说文声读表》七卷。《诗》自毛传、郑笺而后,主义理者多,主声均者少,虽有陆元朗《诗经音义》,亦不能专主古音,然古音时有未尽改者。夔治《毛诗》,尤精于谐声之学,尝以齐、鲁、韩三家证毛,而又以许洨长之声读参错其间,采太平戚氏之《汉学谐声》、《诗经正读》,无锡安氏之《均征》,为《毛诗均订》十卷。咸丰丁巳五月,卒,年七十有五。

曾国藩《曾文正公詩文集》文集卷三《苗先簏墓志铭》:君讳夔,字先簏,肃宁苗氏。自幼读书即异常童,不好为科举文艺,而窃耆六书形声之学,读许氏《说文》,若有夙悟。精研而力索,滞解而辄昭已。又得顾处士炎武《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诗韵订》,继又纂《广籀》一书。授徒穷乡,制艺试帖之属,不中有司程度,学子稍稍引去,君益冥心孤往,孑焉寡俦,闲之河间城外,得汉时君子馆砖,又得开元瓦于献王墓旁,私独欣喜,以为神者饷我,以慰寂寞,久之。道光十年,县令王君闻而敬异,聘君主讲翼经书院。明年,为学使沈侍郎维镐所知,举辛卯科优贡生。高邮大儒王氏念孙父子闻君之说,礼先于君,遂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督学使者争欲致之幕下,与共衡校初随编修汪君振基、衡文山西继随祁文端公寯藻衡文江苏,所至甄拔宿儒,周览山水,又以其暇编摩撰述,从事于其所谓声韵之学。道光二十一年,祁公还京师,乃醵金刻君所著《说文声订》若干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建首字读》一卷。……又数年,侍读冯君誉骥视学山东,国藩荐君偕往役,未毕而先归,于是君亦齿衰而倦游矣。道光之末,京师讲小学者,卿贰则祁公及元和吴公钟骏,庶僚则道州何绍基子贞、平定张穆石舟、晋江陈庆镛颂南、武陵胡焯光伯光泽、何秋涛愿船。君既习于祁公,又与诸君倾抱写诚,契合无间,子贞尝命工图己及石舟及君三人貌,蓑笠而处田间,盖三人者,皆同年优贡,又皆有逸士之风,谓宜与负耒者伍也。君既泊然无营,暇则徒步造访诸君,与辨论前世音学暨近人江、戴、段、孔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闲亦过余剧谈。归自山东,余从容问:“东士亦有研究《说文》者乎?有得见吾子著述者乎?”曰:“有之。”“何以知之?”曰:“吾书中有自称‘夔按’ 云者,东人称引及焉,曾不知夔之为谁氏名也。”则相与拊掌大笑。君徐又曰:“吾家有憨童,昨者日晏,吾责竖子何不具食,童辄报以钱物罄矣,欲以何具,吾柔声谢之,童乃不逊竟去,吾今方躬治爨耳。”则又相与大笑。盖君处困约有以自怡如此。他日君又语余曰:“吾穷于世久矣,甘之若饴,死无所恨,独平生著书尚有数种未及刊刻,不能无耿耿于怀。”自余咸丰初出京,展转兵间,至同治七年,重入都门。昔之与君游者十人,盖八九死。君之嗣子玉璞来告,君以咸丰七年五月初七日逝矣,春秋七十有五。抱君所著书,曰《说文声读考》者,曰《集韵经存》者,曰《韵补正》者,曰《经韵钩沉》者,述君遗命,谓当送国藩观览,且以铭墓之文相属。君且死,戒其子必葬我众书丛中。其子乃择君生平尤嗜之书纳诸棺中以徇。呜呼,斯亦笃古之征已。铭曰:视以多歧而瞢,听以杂奏而聋。技之精者,不能两工。苦思专壹,可与天通。课形而得声,勘异而得同。黜陟百氏,惟许君是崇。胡学之旁达,而遇之不丰。抱此孤赏,永奠幽宫。

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十一:苗夔,字仙麓,亦字先路,河间肃宁人也。道光辛卯优行贡生,居京师二十余年,老宿名流每以文学相质难。又尝佐学幕于江苏、山东,凡学使拔识古学之士,君每乐于襄校云。博览群书,专为《说文》谐声之学。所著有《说文建首字读》、《说文声订》、《说文声读表》、《毛诗韵订》,共若干卷。咸丰壬子之夏,识君于都门。询以道光中叶艺林佚事,娓娓不倦。又询以所见群书古本,历数无遗,可谓耄而好学矣。其《毛诗韵订》似顾亭林之《诗本音》,《说文声读表》似姚文僖之《说文声系》。惟顾亭林分古音为十部,君则只分为东、支、鱼、真、萧、阳、侵七部。或序其书谓:“昔之言音苦其疏,今之言音苦其密。太密则必有扞格不通之处,不通而变为合韵。类近之说,是无异一堂区为两室,不许其隔垣对语,而许其越户相从也。”又谓:“君笃守亭林十部之说,而于十部之疏舛纠葛者,析疑解滞,首首入贯。盖亭林当椎轮之始,犹旁资众说,不无杂越。君则一以洨长为宗,惟专故精云。”其《说文建首字读》订句长短不齐,有句有韵,又有间句韵、隔句韵,皆据七部以订古韵。尝谓:“今人音读无一不误,皆由魏、晋反语大行,讲韵学者徒守婆罗门书,不知寻求仓颉六书之谐声而致故。”所著《说文声订》据七部古音以改《说文》原书声而以为非声、非声而以为声者,共八百余字。而《建首字读》仍取大徐切语,并取《玉篇》、《唐韵》、《集韵》、《韵补》以下诸书之切语与己合者以订古韵,是虽不信《切韵》,而仍不能废切语也。然其所说亦有精确者。(下略)

祁寯藻《说文声订叙》:不达古音,不可以读古书,何论文字制作之原也。顾昔之言音苦其疏,今之言音苦其密。太密则必有扞格不通之处,不通而变为合韵、类近之说,是无异一堂区为两堂,不许其隔垣对语,而许其越户相从也,疑于以今律谳古狱矣。河间苗君仙麓笃守亭林十部之学,而于十部之疏舛纠葛者,折疑解滞,首首入贯。盖亭林当椎轮之始,犹旁资众说,不无杂越,苗君则一以洨长为宗,惟专故精也。二徐兄弟皆治《说文》,皆不达古音,然楚金第谦存案语,鼎臣则辄刊声字。今以《系传》校之,知许书为大徐所点窜者指不胜偻,犹幸小徐书存,间足相证耳。寯藻前视学江苏,假得景抄《系传》宋本于元和顾氏,念汪、马本至为潦草,更事剞劂。而苗君适在幕中,乃属其于校勘异同外,别撰《声订》若干条,缀诸小徐书后。夫谐声者,六书之一事也,汉以前学者盖皆无疑于此。亭林于二千载下独寻坠绪,实有兴灭继绝之功。后学补苴其罅漏可也,变乱其条理不可也。若苗君者,庶乎亭林之功臣欤! 寯藻乐得小徐之书,稍复许君之旧,更乐得苗君之说,以会顾学之通。爰为醵金,叙而行之。道光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寿阳祁寯藻叙。[3]

祁寯藻《说文声读表叙》:昔虙戏[4]一画阔天,苞符泄焉。皇颉造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者,决也,刚决柔也。又夬者,诀也,书有读法秘诀也。……至郑庠《古音辩》、吴棫《韵补》,皆苦经韵难读,寤周、孔自有周、孔之韵,则非近世之所谓韵,而始费此钩稽也。明三山陈第《毛诗古音考》力辨叶韵之非。昆山顾炎武本之为《诗本音》,复作《古音表》,为十部[5]。其后婺源江永十三部[6],东原戴震十六部[7],金坛段玉裁十七部[8]曲阜孔广森十八部[9],高邮王念孙[10]、歙县江有诰[11]之各二十一部,皆费尽毕生精力,力复周、孔经韵,始稍得其梗概。就中而定一尊,则顾氏犹近之。嘉庆乙丑,余以经解、诗赋受知于陈荔峰师,师勉以河间《毛诗》即韵书之祖,亦《诗》之原而《乐》之宗也。丙寅得顾氏《音学五书》读之,复得大兴朱学士筠重刊《说文叙》,谓近日顾氏炎武修绍绝业,学者所宗。丁卯授徒,课《毛诗》,悉遵《诗本音》,独于《斯干》末章之裼,《玄乌》末章之祁,叹为本节声韵砥柱。《小弁》首章,《巧言》末章,并以斯字领韵,更无忽然改韵之理。顾氏分戈、麻别为一部之说,心觉未安。……祁春圃尚书刻余《说文声订》,凡六朝、五代以来传刊《说文》者多非其人,人每以周、沈音韵改许君声读,古籀倒乱,及省声亦声之类,《声订》已详言之,兹不更赘。此书字以声从,韵以部分,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家训所谓“使不得误,误则觉之者”此也。此以声定韵,韵准之以《三百篇》,尊周、孔也;经约之以九千字,溯苍、籀也;文非许不录,瓣香祭酒也;韵定七部,宗迭铭,而乐则韶舞也。洪洞李子德谓亭林韵学直接周、孔,吾谓许君声学直通苍、籀,自魏、晋至今,藐晦二千有余载矣。唐以《说文》、《字林》试士,李阳冰外,求涉此学者盖匙。宋大徐际雍、熙之盛日,从事《说文》,不知许君以声学冠古今也。我朝稽古右文,崇尚小学,孙渊如谓今世多深于《说文》之学者,归安姚文僖《说文声系》[12],乌程严孝廉可均《说文声类》[13],皆声袭旧本之谬,韵与经乖,系而不系、类而不类者有之。今彻底澄清,其有旧本声谬,未能一线串起者,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天之未丧斯文,幸何如之。以声为纲,韵已按部而就班,字则支分而派别,经可穷流以溯源,将见“六经”明而唐、虞三代之声教可复也。借以仰追皇颉造书契,官治民察之盛,不难再见于今日,必如此而后庶可稍慰郑、吴、陈、顾诸君子尊经复古之苦心也夫![14]

何绍基《东洲草堂文抄》卷四《村谷论心图记》:余与河间苗仙露、平定张石舟皆以道光辛卯充优贡生。明年壬辰,十八行省与斯选者以朝考咸集京师,同岁生一聚各散去,惟此三人者,志相合,学相砥,闲冷野逸,性相似也。两君皆绝意名场,余幸掇科第,入词垣,然或居或游,踪迹恒聚于京师,素心樽酒,稽经诹史,过从罔间者,先后将十八九年矣。仙露常独居直隶新馆,积书围身,不携一仆,布衣麦食,苍然如北方老农。石舟屡迁其居,最后居门楼胡衕,与在余西砖老屋之西相距仅百步,借书闲话,疑事相质,日或三四过。余仿竹垞作《烟雨归耕图》,石舟亦效之,余和其诗,有“东柯西枝两田父,所居城中似城外”之句,三人意契,盖可知矣。余因作《村谷论心图》,貌此三人,藉草田间闲闲泄泄,人见之者无不谓相宜称也。图作于戊申之秋,适仙露有济南之游,越岁己酉夏,余使粤东,石舟集同人仪我于顾祠,岁暮使旋,石舟已前殁,余旋以母忧归湘。至今咸丰壬子七月始入都,八月即有使蜀之役,与仙露数相见,临别见谓曰:“吾老且病,不知子贞三年使旋,尚能见仙露否?”余怆默不能答。适检书簏,展阅是卷,忽凄然泪落,不胜今昔存亡之感叹。前此三人合并之,久为天假以缘,顿如隔世,不可复得也。石舟既未及题一字,仙露有送行诗,即请书于卷。余携置肩舆中,每至行馆,辄展视,愈惘惘而愈不能置,盖与吾仙露、石舟无一日不相见也。余交游最广,石舟狷,次之,仙露狷甚,又次之,然两君所善者,则无不与余善。……壬子九月廿四日,记于徐沟县行馆,日落渐寒,呵陈书竟。

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二十《苗仙露检韵图记》:古音久失其传。《颜氏家训·音韵篇》云:“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于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以系音羿,此例甚广。”今欲追溯古音,非好学深思不能得也。吾友仙露精于六书、音韵,确守顾氏亭林之学,多能引伸而证明,积数十年于斯,著有《说文声订》、《声度表》诸书,近当将次付梓。余过从,出所绘《检韵图》一册,属余题,益以知用力之所在矣。夫古韵之学,一失于梁沈约纽字之图,再失于唐神珙字母之说。至明陈季立创始古音,而我朝顾氏沿流溯源,得千古绝学之传,著为《音学五书》,斯道大备。盖古无所谓韵出口成声,声成文谓之韵。郑康成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叔重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以譬况、假借证音字,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其义已足。自韵书蜂出,而今读与古读绝相远。今仙露一一拨而归之正,岂非音学中一大快事。或疑古无“韵”字,段氏茂堂以“均”代“韵”,几于刘郎之不敢题糕。(下略)

【注释】

[1]《说文声订》:清苗夔撰。二卷。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苗氏在校订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同时,借以订大小徐二本《说文》谐声的说解而成此书。此书先出徐锴本所说,加以案语。案语取徐铉本及姚文田《说文声系》参照,订“声”字的脱、衍。跟当时通行说法一样,苗氏也认为二徐由于不达古音,往往删去许慎说解中的“声”字。其所补的“声”字有不少本不当补,即本非声而苗氏误以为谐声。其中突出的是苗氏的“建首字声例”。他认为,二文相配,就是一形一声;如果部首以外的“文”不是声,那么这部首就是亦声。如“祭”字示亦声,“苗”字艸亦声。苗氏又常把双音节的义训附会为以反切为训。如《玉部》:“瑛,玉光也”,就认为“玉”“光”二字切“瑛”。这些都不足信。苗氏古音仅分七部(见《说文声读表》),又疏于双声对转等音理,错误也就难免。(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1~352 页)

[2]《说文声读表》:清苗夔撰。七卷。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此书以苗氏古韵七部安排《说文》九千余字,以见其音读。每个韵部自为一卷,以谐声系统相连贯,重文相附。苗氏所订古韵七部为:东冬钟江耕清青蒸登第一,支指之微齐佳皆灰哈歌戈麻半尤半第二,鱼虞模侯第三,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第四,萧宵爻(肴)豪幽第五,阳唐庚第六,侵以下九韵第七。此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据变化了的字形分析六书,离析拼凑,强以为声。(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2 页)

[3]祁寯藻:《祁寯藻集》,三晋出版社2011 年版,第1 册第648 页。今按:苗夔相对于顾炎武,实为开倒车。祁氏之言不足为据。(www.xing528.com)

[4]虙戏:亦作“虙羲”。即伏羲

[5]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128 页称:“顾氏的古音学成就主要有四。第一,主陈第古诗无叶音之说,全面考订《诗经》古音,开清人研究《诗经》古韵之先河。分古韵十部:东、支、真、萧、歌、阳、耕、蒸、侵,其中歌、阳、耕、蒸四部成为定论。第二,据古韵文、谐声、异读等材料,主张入声配阴声(侵部除外)。第三,除韵文外,还以谐声偏旁求古韵部之分合。第四,方法上离析《唐韵》,支别派析,归纳古韵十部。无论在材料上和方法上,顾氏都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基础。顾氏在古音学上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他认为今音和谐的韵文,就是古读本如此。其次,于审音较疏。”

[6]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170 页称:“江氏在音韵学方面,既精于审音,又长于考古,于今音、等韵、古音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古音研究中,江氏能排除异说,继顾氏而起,就顾氏之书而弥缝其说。第一,立古韵平上去各十三部:东、脂、鱼、真、元、萧、歌、阳、耕、蒸、尤、侵、覃(上去分合与之相应)。入声八部。与顾氏相比,其分部特点有三:1. 真以下十四韵分为二;2.侵以下九韵分为二;3. 分萧、宵、肴、豪、尤、幽为二,侯与虞半合尤。较顾氏十部多文、覃、尤三部。这是他在古音学上的第一贡献。第二,据文字谐声,知声音有对转。第三,声调上主张“数韵同一入”。后两点对戴震主张古音阴阳入三声相配、孔广森推阐阴阳对转之说,有启迪之功。第四,方法上确定了以《诗》为主,以经传骚子为佐的考古标准,由此区别正音与方音,审古今之流变。江氏在古韵分部上的不足是不能分别药、铎,反不如顾氏。”

[7]今按:戴震“十六部”之说不确。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50 页称:“戴氏初分古韵十三类,与江永所分大体相当,乾隆三十八年改定《声韵考》时,分七类二十部。四十年定为九类二十五部,以影纽字标目,阴阳入三声相配……戴氏的贡献,首先是提出阴阳入三声相配,以入声为相配枢纽的理论。这是发展了江永的‘数韵同一入’ 之说而成,而对孔广森的‘阴阳对转’ 说有直接影响。第二,由于阴阳人三声的鼎立,入声也就宣告独立。所以黄侃认为,锡、质、铎、屋、药、职、合、帖数部为戴氏所立。第三,根据阳声与阴声配对的整齐性,从段玉裁第十五部中独立出祭部,以配元部。第四,提出声、韵通转的理论。……戴氏在古音学上的疏失,首先是有些韵部相配不当。他认为歌、戈收喉,本与阳声相近,因以歌配鱼、铎。又,以阳配宵、药,皆不妥。其次,段氏已分幽、侯为二,真、谆为二,戴氏反而不分。这些疏失其中有一很主要的原因,是戴氏过于依据今音、等韵来推定古音的面貌。”

[8]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68 页称:“他著《六书音均表》,通过离析《诗经》和群经用韵,把古音学理论建立在可靠的文献材料基础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古音研究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依据《诗经》和群经用韵,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并依据声音的远近分合的次第从新加以排列;二是‘支’、‘脂’、‘之’ 三部分立,认为此‘三部自唐以前分别最严’,为当时和后世的音韵学者所公认,这是段氏在古音学上的一大创见;三是对‘四声’ 的意见和前人不同,提出‘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三声,即平上入,到魏晋时代才渐有去声字,去声字是由上声、入声而来;四是宏扬顾炎武、江永以谐声偏旁求古韵的方法,提出‘同声必同部’ 的理论。段氏的古音研究,不守前人窠臼,注重文献材料,大胆创立新说,能够做到信而有征。钱大昕以为凿破混沌,后易其体例,增以新加,十七部盖如归也。戴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唐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

[9]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193 页称:“孔氏立古韵十八部,阴声九部:原(元)、丁(耕)、辰(包括真、文)、阳、东、冬、缦(侵)、蒸、谈;阴声九部: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孔氏在古音学上有两大贡献:1. 东、冬分立;2. 推阐阴阳对转之说。东、冬之分,深为段玉裁所推许,后来学者也多从其说。孔氏又指出冬与侵近,对后人有启发。阴阳对转之说,兆于江永、戴震的阴阳入三声相配,孔氏推阐其说而成一家之言。阴阳对转的理论,对古音之间的一些相通、文字假借、词义训释等,能给予音理上的说明,把声音关系、意义关系的研究,开始从规律上加以认识。孔氏的古音学说有一大错误,即认为古无入声。此外,侵以下九韵分为谈侵两部,而缉以下九韵统为一部即合部,并以合配谈,以宵配侵,也是不妥当的。”

[10]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91 页称:“其研究古音至为精到,除分古韵支、脂、之为三与段玉裁不谋而合外,更分至、祭、盍、缉为四,皆前辈诸家所未及。著《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二卷,分东、蒸、侵、谈、阳、耕、真、谆、元、歌、支、至、旨、祭、盍、缉、之、鱼、侯、幽、宵为二十一部;晚年又分东、冬为二,则共分古韵为二十二部。”

[11]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170 页称:“以顾炎武、江永、段玉裁之书为宗,初分古韵二十部。后见孔广森书,从其东、冬分立之说,得古韵二十一部:一之、二幽、三宵、四侯、五鱼、六歌、七支、八脂、九祭、十元、十一夕、十二真、十三耕、十四阳、十五东、十六中(冬)、十七蒸、十八侵、十九谈、二十叶、廿一缉。入声配阴声。跟段氏比较,江氏古韵分部独见有三:1. 祭部;2.叶部;3. 缉部。三者都与王念孙合,也与戴震合。江氏主张宵部、侯部有入声,也都与王念孙合。对入声与平上去三声的相配,江氏一以谐声偏旁及《诗》、《骚》平入同用之章为据,凡古人独用的去入韵,则别立,完全脱离《广韵》之窠臼。江氏初以为古无四声。道光二年(1822)所作《唐韵四声正》则已认为古有四声,只是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有古在此声而陆氏误收入彼声者,有古一字数声而陆法言不全收者。江氏还认为,古韵并非每部凿定四声,有的四声具备,有的四声不全:江氏又精于今音、等韵之学。江氏古音学有一较大不足之处,即坚持‘质术栉物迄没眉’ 不分。”按:江有诰(?—1815),字晋三,号古愚。歙县人。无意科举,杜门读书。著有《音学十书》。段玉裁曾将江氏对于古韵学的成就列于顾、江、戴,段、孔之末。

[12]《说文声系》:清姚文田编。十四卷。成书于嘉庆九年(1804)。又有《标目》一卷。此书依大徐本以求《说文》谐声系统。据《说文》十四卷篇第,依次取其谐声偏旁,以得声之字相系;声子又为声母的,递次缀于后。重文相从。每字下注明卷次。姚氏不赞同段玉裁合韵之说及孔广森对转之说,他要以《说文》谐声,参证经籍以求古音。由此再比较谐声与古用韵二者,以见古韵部之相通关系。于是先作是书求《说文》谐声,以为基础;由此书进而撰《古音谐》、《古转音略》二书。姚氏认为,同谐声有同部的,也有因递为声母,相隔远而异部的。这应是就《诗》韵与《说文》谐声不能尽合之现象而发。实际上,有许多本非声而《说文》以为声的,当时不少古音学者都不能辨,姚氏也不例外,由此求得的谐声系统,并不尽合于古。用以求古韵部之问的关系,这个谐声系统就不十分可靠。此书对当时及稍后一些古音学者产生过直接影响。(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2~353 页)

[13]《说文声类》:清严可均编撰。成于嘉庆七年(1802)。分上下二篇。此书据《说文》谐声系统研究古音。取许书九千余字,以声为经,以形为纬。上篇阴声八类,下篇阳声八类。每类借二百零六韵韵目建立标题,以声子系声母,声子又为声母的,系缀其后。重文相从。以谐声为分类标准,谐声在此类而转入他类的,逐一标明;因谐声而散见在他类,但该入此类的,则收在此类后。每类后面据重文、读若和谐声转入他类者,论该类与他类的通转。严氏古韵阴声八类是:之、支、脂、歌、鱼、侯、幽、宵;阳声八类是:蒸、耕、真、元、阳、东、侵、谈。入声附阴声。阴阳对转,可以合为八类;相邻部类相转相通,又大合为四类。各类之间顺逆互转,首尾循环。“其合也一统无分,其分也毫厘有辨”。该书盖主段氏“同声必同部”之说而作。并冬于侵,使侵与幽相配,谈与宵配,乃继孔广森之说而有意弥缝之。此书最大毛病在于各类之间可辗转互通,以至几乎无所不通。《说文》中有不少本非声而以为声的,严氏依而不辨,其通转的依据并不很可靠。此外,以缉、合以下九韵专附于谈,跟侵以下九韵分为二类的做法不一致。(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2 页)

[14]见《清儒学案》卷一百七。今按:苗氏认为顾氏古韵十部太密,而定为七部,后人多嫌其疏谬,章太炎、黄侃以下多不取其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