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

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蜀 汉承相 诸葛亮当年隐 居躬耕的地 点 , 究竟在今河南南阳的 卧龙岗?还是 在今湖北襄樊 市郊的隆 中了 长期以 来 , 这是个争论不休的 问题 。两种意见之 中, 南阳说 穿凿附会 , 漏洞百 出 , 很难成立 。然表文叙 述诸葛亮故宅的地理 位置为 “ 河 之阳 ” , 恰与今隆 中地 的方位不合 。

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

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

蜀 汉承相 诸葛亮当年隐 居躬耕的地 点 , 究竟在今河南南阳的 卧龙岗? 还是 在今湖北襄樊 市郊的隆 中了 长期以 来 , 这是个争论不休的 问题 。 两种意见之 中, 南阳说 穿凿附会 , 漏洞百 出 , 很难成立 。 比较而言 , 持今隆中地说者 的理由则 充分一 些 , 但它在若干关键之处 , 又 有 重 蹈郑 书燕说之 弊 , 因此不仅不能 使对 方服 膺 , 甚至 无祛作到 自圆其说。 《 三国 · 诸葛亮 传 》 注引 《 蜀记 》 中李兴所 撰的 《 诸葛垂相 故宅 褐表 》 , 是隆中说最 重要 的论据 。 然表文叙 述诸葛亮故宅的地理 位置为河 之阳 ” , 恰与今隆 中地 的方位不合 。 于是 , 有人 辩解说 , 这 里的可以 指水 北 , 也可指水南 。 对 于现代襄樊人是否有水 南也可称的 习惯 , 笔 者不太清楚。 但在 中国 古代 , 水之 阳乃 为水 北的专称 , 晋人李兴也只 能是这个认识 。 兹举西 晋以前的 史料 证之 : 《 谷梁 传 · 嘻公二 十八年 》 称水 北为阳 , 山南为阳” , 其注 日 : “ 日 之所照 日阳 , 然 则水之南 , 山之北为 阴 ,可知矣 。说文解字 分卷 1 4 释与字相对的字日 : “ 图也 , 水之南 , 山之北也 。还有人作此 句是指李兴上司荆州刺 史刘弘受朝 廷 之命 , 来汉水以北讨伐张昌的解释 。 然而这一说 法 又与 《 揭表 》 上下文 的文意乖鲜 , 不易 讲通 。 至于那种汉水 曾改 道说 , 因未有任何 史料可证 , 更 属想象成分太重 的假设 。 其实 , 隆 中说的大部分立论是有道理 的 , 诸葛躬耕原址确实未出今襄樊辖区 , 只不过它不在今天的隆 中 , 而是位于襄樊西北的 汉水北岸地域 , 即后汉河 水之 北的邓 县境内。 今南阳 、 襄樊两 处的 诸葛躬 耕遗址都不可 信 , 皆属后人的假托 。 为什么会 出现南北两 处伪址 , 真迹 反而 被掩 盖的 现象呢 ? 我们认为 , 这是长期历 史演变 的结果 , 是随着不 同时期人 们对诸 葛躬耕遗址的 了解程 度以及关 心程度的 变化 , 而逐 渐形成 的 。 如果按历 史时期划 分 , 人们 对躬耕遗址的认识大溉经历 了以下五个阶段。 ( ) 三国时 期 , 人 们 对诸 离亮躬 耕之 地 的情 况 所知 不 多。 从 现存最原 始的三国资料 ( 《 三 国志 》 、 《 华阳国志 》 等)来看 , 涉 及躬耕地具体地点 的 内容 , 除 《 出师表 》 中的躬耕于南阳一句外 , 几乎是个空白。 何以 会有这一现象? 笔 者倾向于一些 力主 南阳说 同志 的观 点。 诸葛亮 在出山之前 , 在 荆州 以 外 地 区 的知名 度并不 高 。 虽然在他的 周 围已形成了一 个由当时名士构成的团体 , 似乎诸葛 亮还居于核心地位 , 庞德公 、 司马徽 、 徐庶 、 崔州平 、 孟公 威诸人都很器重 或推崇他 , 但一直未引起求 贤若渴的 曹操孙权们 的注 意 , ’ 甚至连 他叔父 旧友刘表也对其不感兴趣 。 之间原 因 与诸葛亮 早年淡 泊 宁静、 慎重 择主的志向不无 关系 。 在 《 出师表 》 中 , 他讲出山 前后的心态为 : “ 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 世, 不求 闻达于诸 侯。 先帝不 以 臣卑鄙 , 狠 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 诊臣以 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 驰。《 三国志 另本传注 引 《 魏略 》 又

28

: “ 亮在荆 州 , 而亮独观其大略 。

今 南阳、 襄樊两 处的诸葛躬耕遗址 皆为后人假托说 以建安初与颖川 石广元 、 徐元直 、 妆 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 三人务于精熟 , 每晨夜从容 , 常抱膝 长啸 , 而谓三人 曰 : `卿 三 人 仕 进 , 可至刺 史郡守 , 三人问其所至 , 亮但 笑 而歹言。 后公感思乡里 , , 遨游何必故 乡邪! , ”笑 碘歹声 ` 后公感尹乡里 , 琳 正由于他心存大志 , 不急 于功名 北归 , 、 鼻谓之 曰 : ` 中国饶士大 广不愿鼓吹声张 , 所以了解他本

也 夫

领的人不多 , 名气不大, 匆道池躬耕地的人也很有限 , 诸葛亮投八刘备阵营后 , 随着赤壁大 捷及不断地建功立业, 声望大先提高, 但他生性谨慎 , 为蒙眷酣安全 , 、 仍不愿泄露躬耕地的 真实情况 , 特别是襄阳以北的荆州地区已 被曹魏 占领, 这种因素更为突出。 几十年后 , 诸葛 亮全家在成都安顿已久 , 他才在 《 出师表 》 中透露出 曾 . . 9 弓耕于南阳的 信息。 一方面 , 诸 葛亮讲的确是实情 , 因为邓县 自秦以来直到后汉末年都属南阳郡管辖 ; 另一方面则因南阳是 帝 乡, 即汉 光武帝的老家 , 且又与固 多奇士汝南、 颖川两郡齐 名 , 是 个 人 才荟萃之 地 , 以兴隆汉室为己任的诸葛亮 自称客居这里 , 心境颇为复杂。

( = = ) 两晋 时 期 , 污水 以北的簇中地区 已 一

被人 们 确认为是 诸葛躬耕 遗址 。 前文提到的 《 三国志 · 诸葛亮传 》 注引 《 蜀记 》 所提供的材料, 对于研 究 诸 葛 躬耕遗 址 , 价值最大 。 现将 《 蜀记 》 的 部分内容侈录如下 : “ 晋永兴中 , 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 观 亮故宅 , 立揭表阎 , 命太傅椽键为李兴为文 日 : 天子命我, 于河之阳, 听鼓擎而永思 , 庶先 哲之遗光 , 登隆 山以远望 , 一轼诸 葛 之 故 乡 。一昔尔之隐 , 卜 一 惟此宅 , 仁智所处 , 能无规 廓 。 日居月诸 , 时顶其夕 , 谁能不段 , 贵有遗格。 惟子之勋 , 移风 来世 。一今我来思 , 靓 尔故墟 。 … … ” 史文明 载 , 这次祭奠活动是在河 水之北进行的 。, 刘弘等人不但瞻仰了诸葛亮 的故宅 , 而且还登上 了隆山, . 这说明 当时的隆中 、 诸幕故宅都在河北 。 刘弘奉皇帝之命凭吊 孔 明, 责任重大 , 绝不会将遗址搞错 , 尤其是他还带着个熟悉情况的蜀人李兴。 李热 益州 键为人。 其父李密曾作陈情表, 不愿入仕晋室『。 史载 , 李密 、 李兴父子都对故国前相诸葛亮 的 为人十分崇拜 。 出于这种经历和特殊感情, 李兴自然会比其他地方的人对诸葛亮熟悉 , 很 可能搜集和掌握 了不少诸葛亮生平的资料 。 李兴参与的这次诸葛故宅褐 表 , 张冠李戴的可能 性 极小 。 东晋时期 , 史学家 习凿齿在 《双晋春秋 》 中讲 : “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 在襄阳城西二十 里 , 号日 隆中。这 是对诸葛故宅 , 隆中地理 方位在邓县境内的 明 确 标 定 。 习凿齿是襄阳 人 , 一 向推崇诸葛亮 。 在给友人恒秘的 书信 中, 他 曾讲 自己由襄 阳西 望 隆 中, 想卧龙之 吟 ; 东眺 白沙 , 思凤雏之声” , 乃至徘徊移 日 , 惆 怅 极 多 ” ( 《 晋 书 · 习 凿齿传 》 ) 。 《 初学记 》 卷 2 4 中保存有他写的 《 诸葛武侯宅铭 》 。 铭文极力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 “ 义 范苍生 , 道格时雍” ,还对孔明 当年在隆 中的生活作 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 “ 自昔爱止 , 于焉 盘恒 。 躬耕西亩 , 永啸东恋 。 迹逸 一 中林 , 神凝岩端 。 周窥其奥 , 谁 测欺欢了 堂堂伟匠, 婉翩 扬朝 。此外 , 习凿齿又在 《 襄阳记 》 中讲 : “ 孔 明故宅有井 , 深五丈 , 广五丈 , 日 葛井。 堂前有三间屋地 , 基 址极高 , 云是避暑 台。 宅西面山临水 , 孔 明常登之 , 鼓瑟为 《 梁甫吟 妙, 因名此为乐 山。 嗣有董家居此名 , 衰珍灭亡 , 、 后人不敢复 憩 焉 ” ( 《 诸葛亮集 》 卷 5 遗迹 篇 》 ) 。 总之 ,习凿齿所提供的材料与李兴铭文可互为补充 , 证明诸葛躬一耕地原址在河水之 北的邓县境 内。 习凿齿对诸葛放宅情况相当熟悉 , 并亲 自到 实地作过考查, 因而他所标定的 遗址方位 无可怀疑 。 : ` 持今隆中地说者为弥补这一漏洞 , 列举唐人李吉甫 《 元和郡县图志 刀卷 2 1 襄 阳 县条:

一一一一一一一` ` 一理燮些塑塑卜万 山· “ 一在 ( 襄阳 ) , 、 县西十一里 , 与南阳邓县分界处。 古谚日襄阳无西 , 言其界促近 。从而得出邓县境土横跨河 水的结论 。 根据历 史地理的大量资料证明 , 古人行政区域的划 分住 往依照山脉河流的 自然走向而定 , 何况 《 图志 》 只讲地势标帜最鲜明的靠近河水 的万山 , 是 襄阳县与邓县的分界处 , 并未作出邓县境土在水南的任何明示 。 就连明万历 《 襄 阳府志 》 也 承认 , “ 万山以西 , 汉水以北为南阳邓县所辖。 ” 而南阳郡与南郡的最早切割 , 恰是以污水 为界的 。 《 汉书补注 · 地理志 》 南郡条引习凿齿 《 襄阳记 》 日 : “ 秦兼天下 , 自汉水以南为 南郡 。《 路 史 · 国名记 》 卷 4引萧梁任 防 《 地记 》 云 : “ ,汉江之北为南阳 ; 汉江之南 , 为 南郡者是 。河水从山都到襄阳有百余里为东西走向 , 水 南水北分郡即指这段河流而言 , 邓 县恰在其间。 从秦到唐 , 邓县曾有过多次的 改属 、 易名 , 但是在两汉时期它一直属南阳郡管 辖 , 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分割南阳和南郡 , 邓县的归属也没有改变。 属于南阳郡的邓县绝不 可能跨水据有两郡之地 。 退一步讲 , 即使邓县境土有跨 水 的 可 能 , 今隆中地在襄阳的西南 方 , 与习凿齿所言的西部不合 。 上弓l ( ( 元和郡县图志 》 同条下文还有诸葛亮宅 在 (襄阳 ) 县西北二十里 ” , 则为古隆 中地在河水之北添 一力证。 ( ) 南 北朝时 期 , 人 们对 诸葛躬 耕遗 址 印象棋 , 位 趁开始 移 至水南 。 南北朝时期: 襄阳一带的河 水两岸处于进退东南或西北的咽喉地带 , 是南北政权反复争 夺的战略要地 。 在习凿齿的晚年 , 襄阳即被前秦攻陷 , 此后东晋与北方政权展开拉锯战 。 直 到东晋来年经刘 裕北伐 , 这里才重 归南方 , 邓县始与襄阳同属侨治雍州。 《 宋书 · 州郡志 》 雍州京兆太守条讲其下辖三县 , 其一为邓县令, 汉旧县, 属南阳。到南齐永泰元年 ( 4 9 8 ) 北魏南下攻齐 , “ 污北诸郡为虏所侵 , 相继败没” ( 《 南齐书 · 明帝 纪 分) 。 当时邓县是主

一(www.xing528.com)

要的战场 。 《 资治通鉴 》 卷 14 1 永泰元年条 讲 , “ 三 月 , 壬 午 朔 , 崔 慧 景 、 萧衍大败 于邓 4城。胡三省在此文下注 日 : “ 邓县 , 汉属南阳郡 ; 宋大明 末 , 割襄阳西界为京兆郡 , 邓县 属焉 。 其地在隋襄阳郡安养县界。 唐贞元中, 又改安养县为邓城县 。 今邓城县在襄阳城北二 十里 , 隔河水 。永泰 后邓县沦为魏土 。 中大 通 五 年 ( 5 3 3 ) , 魏梁 在雍州重 新开战 , “ 于 是河北望为丘 墟 ” ( 《 通 鉴 》 卷 1 56 ) 。 二 十年后 , 西魏攻破江陵 , 俘 获梁 元帝萧绎 , 这一 带 生民又 遭涂炭 。 由于战 争频繁 , 文化遗存破坏很 大 , 诸葛躬耕遗址势必在劫难逃 。 正 是在

孔 明故宅 屡遇破坏 , 旧貌 很难寻觅之时 , 人们才开始将其附会到河水之南的 。 如北魏 哪道元 在 《 水经住 》 卷 2 9 河水条下云 : , ’ i 万水 又东逸 隆 中 , 历孔 明旧宅北 。 亮语刘禅云: 先帝三顾 臣于草庐之 中, 谙臣以 当世之事 。 即此宅也 。《 昭 明文选 》 卷 3 7 《 出师表 》 注 引南朝后期 人所著 《 荆州 图副 》 日 : “ 邓县旧县西 南一里 , 隔 河, 有诸葛亮宅 , 是 刘备三顾处 。为什么 人们 要将诸葛躬耕遗址附会到水南? 原因很简单, 河南的风 景远胜于两北 , 特别 是今隆中地区条件更 佳 。 明代弘治年间襄王朱见淑 曾因慕隆 中山 佳奇 , 择为坐地 ” ( 《 襄 阳府志 · 襄康王崇慰先贤书 分) , 而将诸葛庙破坏 , 人们觉得只有这样龙蟠山水 秀的 胜 地才符合诸葛亮的身分和性格。 诸 葛亮故宅的 南移, 是后人将它理想化了。 但在遗址南移的 同时 , 也 出现 了一个问题 , 河南的 所谓隆 中在 汉 代 不 属南阳 , 而属南 郡 , 不好解释。 有人试图对此加以调和 , 象刘宋人刘敬叔在 《 异 苑 》 中就讲 : “ 武侯 躬耕于 `南 阳 。 南阳是襄阳墟名 , 非南阳郡也。这纯 属无视 史实的随意发挥 。 ( ) 隋唐 两宋时 期 , 很 多人承认躬 耕遗址 在襄 阳 , 但 又无 法摆 脱对 南阳 的印象。 诸葛亮智慧忠 贞 、 勤勉克己的 品德受到后人的尊敬 , 也得到 了历代统治者的 推崇 。 在诸

. _ 3 “ . … … _ . . . . .…… _ ~ _ . _ . _ . _ 烹赳坠翌塑竺塑塑塑鲤望叁色壁逛邑` 葛亮 留下足迹的地方陆续有祠庙落成 , 并经常举行祭祀活动 。 从唐代以 来 , J“ 鼓 吹青林下 , 时闻祭武侯 ” ( · 李频 尝送友人入蜀 》) 的 现象相当普遍 。 襄阳一带诸葛亮庙 的出现大约 起于唐代 。 前弓l明 《 襄康王 崇慰先贤书 》 日 : “ 隆 中亮庙 , 历唐宋 元 皆知崇奉 。 , , 《 襄晌金 石略` 》 卷 8载有蜀承相武乡忠武侯诸葛 公 碑的 碑 目, 下引 《 舆地纪胜 》 曰 : “ ( 唐宣 宗 ) 大 中三年 ( 8 4 9 ) , 李景逊撰 , , 今在隆 中。 复引 《 复斋碑录 》 称 : “ 李 景 逊撰 , 正书 无名氏篆额 , 大 中三年建 。 ’ ” 此碑后有孙樵的题记 , 文存于 苦唐文粹 》 卷5 5 中。 《 金石略 》 还载有唐改 封诸葛亮为武灵 王庙记碑 目。 此碑也 曾立于襄阳一蒂, 时在唐昭宗光化二年 ( 9 0 0 ) 间。 宋人真德秀讲 , 嘉定三年 ( 1 2 1 0 ) 荆 襄制置使刘光祖在襄修 孔 明故 宅 , 表羊 杜遗迹 ; 凡此可以兴化正俗者无 不为” ( 《 西 山集 》 卷 4 3 《 刘阁 学墓志铭) 。 这 些都是唐 宋人在襄阳一带修建诸葛遗迹纪念物的凭证。 襄阳一带的诸葛躬耕遗址 , ` 实际上已为不少 唐宋人所接受 。 古籍中有大量唐宋诗人游隆 中歌颂诸葛亮的诗篇。 比较有名的有唐人崔道融 的 公过隆 中 》 : “ 玄德苍黄起卧龙 , 鼎分夭 下一言 中。 可怜 蜀 国关张后 , 不见商量徐庶功 。朱人苏轼 的 《 隆 中 一》 : “ 诸葛来西国 , ` 千 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 , 蜀客不胜悲 。 谁言襄阳野 , 生此 万乘师 。 山 中 有遗 貌 , 矫矫龙之 姿 。 龙 蟠山水 秀 , 龙 去渊潭移 。 空余蜿蜒迹 , 使我寒涕垂。但唐宋人立咸的隆中” , 似 乎尚未移至 今隆 中地 , 大约仍在河水 沿岸附近。 前弓l李 吉甫的 《 图志 》 明言诸葛亮故宅在襄 阳西北 , 苏轼 又有万山诗 ” , 也云 : “ 回头西北望 , 隐隐龟背起 。 云是古隆中, 万树桑拓 美。唐代 曾对邓县进行改制 , 此后与襄阳俱属襄州” ( 《 襄阳府德 · 沿革考 》 ) 。 因此苏 诗既云隆 中在万山西北 , 文讲在襄阳野 ” , 并不矛盾 。 但行政区划的变动 , 也致使一些对 历史不加深究的人 , 一 将诸葛亮误视为襄阳人。 如唐僧 人 景 置在 《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 》 中 称 , “ 孔 明即诸葛亮之字也 , 襄阳人也。那则是另一回 事了。 由于诸葛亮 自称躬耕地在南阳, 故而也有人北上南阳的郡治宛城去祭奠这位历 史名人 , 搜寻他 生活过的遗迹 , 同样有大量诗 篇留世。 如 唐人汪遵的 《 南阳 》 : “ 陆 困泥蟠未适从 , 岂妨耕稼隐高踪 。 若非先主垂三顾 , 谁 识茅庐一 卧龙? ” 以及唐人胡曾的 《 南阳咏 史诗 》 : “ 世乱英雄百战余 , 孔明方此乐耕锄 。 蜀王不 自垂三顾 , 争得先主出章庐 。大约在宋末元 初阶段 , 南阳人已开始为诸葛建祠 , 与襄阳一带的庙 宇区别在于 , 它们 只是些 ` ,’ 巫 现杂揉的 民间小庙, 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 。 ( ) 自元 代起 , 南 阳正 式建 祠 禁祀 谙离亮 , 规棋 渐与裹阳等同 , 昙 现 并 驾 齐驱的局 面。 随着诸葛亮的被神化和历 史地位的提高 , 南阳人为争地 望 , 自元代起 , 在取得 了封建政 府承认后 , 正式建祠立庙 , 并陆续仿造 了各种遗址 。 元人 程巨夫 在 《 救赐南阳诸葛书院碑 》 中, 详 细地记载 了南阳在元武宗至大年间 ( 1 30 8 1 3 1 1) 到仁宗延佑年 间 ( 1 3 1 4 1 3 20 ) , 修建诸葛庙 、 孔 子庙和诸葛书院的始末 。 现择其有关 部分选录如 下: “ 南阳城西五里 , 有冈 阜然隆起, 日 卧龙 冈; 有井渊 然停深 , 日诸葛井者 , 相传汉相 忠武 侯故居 , 民岁祠之 , 巫 现 杂揉 , 荐献无节 , 默礼慢 贤 , 君子病之 。 至大初 , 故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 郡 , 率宫 吏长老伏 渴祠下 , 顾瞻徘徊 , 汽然兴怀 , …… 出 步祠东 ,得隙地焉 , 日飞 是足 以建庙学矣、 · “ …上于省以闻 , 报可 。 至 大二年春即工 , 大修侯祠而加广焉 。 祠之东为孔子 , 庙之后为 学 。 凡堂序 门房 , 厄溜库庚 , 肆业之斋, 皮书之阁 , 官守之舍咸备 。 屋以 间计 , 祠有十二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 , o 年第 4 31 庙学四 十有六 , 端庄广直 , 不 务侈丽 。 皇庆元年秋落成 。 割官废地四十顷 , 籍于学 , 置 山长 一人 , 掌其教 , 讫功且再岁矣 。南阳诸葛庙 的全部完工是在延 佑 四年。 从 动工到落成 , 乃 至最后命名 、 立碑纪事都是在皇帝伺意下进行的 。 一 明 初洪武年间 , 诸葛亮被朝廷 指定为从祀 的历代名臣之一 , 南阳府奉放重修武侯 祠 。 据明人王直的 《 重修 武侯 祠记 》 记载 , 仁宗年闻 又有修祠 活 动。洪熙元年 ( 1 42 5 ) 五月 , 太守陈 君正 伦 , 始至渴而周视祠 宇 , 萧然不蔽风_ 雨 。 · “ … 乃 于农隙 , 伐材 命工 , 撤而新之 , 以八月二 十八 日告祠 以落其成 。此后这类 的修 复工 作史不绝书。 关于宣德 、 成化 、 弘治 、 嘉靖年间的 几次修葺活动 , 在李东阳的 《 重修诸 葛武侯祠记 》 和 牛凤的 《 改 正诸葛武侯 祠记 》 里有比较完整的记载。 在历代 修建南阳武侯祠 的过程中 , 各种仿造 遗迹陆 续出现 。 如弘治年间 ( 1 4 8 8 1 5 0 5 ) 曾对诸 葛 草 庐 精心营造 : “ 鸿工 市材 , 为堂六楹 , 中肖侯像 , 左右虎楹 亦如之 。 其后为亭 , 履以茅 , 扁 日 `草庐。 庐之后 , 又 为堂六楹 , ` 卧龙, ” ( 以上碑记 皆引 自《 古 今图书集成 · 职 方典 》 卷 4 6 1) 。 在南阳建造诸葛遗 迹的 同时 , 今隆 中地也在明成化年间 ( 1 4 6 5 1 4 8 7 ) 建成了附会躬耕 地的隆中十景。 但 不久 , 它 们即惨遭重大破坏 。 弘治年间 , 襄王朱见淑毁草庐等建筑为 自己构造 陵寝, 将诸葛亮祠迁于山之左 臂 , 地 既非宜 , 庙且陋小 ” ( 《 襄康王崇慰先贤 书 》 ) , 很快墙倾壁犯了。 其后虽然明武 宗又 J恩准在隆 中东 山再 造新祠 , 继 而世宗复令 臣下 进行维修 , 但这里始终未能恢复旧观 , 反而 落在南阳之下 。 今隆 中诸葛躬耕遗址系列建筑群 主要 是在康熙年间几次扩建整修 基础上 形成的 。 特别是陨襄观察使赵 承恩主持的那次 , 不但 整修 了明 祠 , 而且恢复了三顾堂、 野 云亭 、 草庐亨、 抱膝 亭 等 景 观 。 到光 绪年间 ( 1 8 7 5

1 9 0 8 ) , 人们 又在山麓建造 了一座以古隆 中题额的大青石牌防 。 至此 , 南阳 、 襄樊两地 的诸葛躬耕遗址 建置规模不相上下 , 呈现 出并驾齐驱 的 局面 。 对比两地遗址 , 南阳处不但晚 出 , 而且毫无道理 , 然而其势咄咄逼人 。 可惜今隆中地南 偏原址 , 留下 了为南阳人 不服气的把柄 , 终于弄成个何必辩襄阳 、 南阳的 一场糊涂官司 。

《高等学校管理》( 修改版) 出版

本书是 ·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 点课 题的研究成果 , 曾于 1 9 8 5年 由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出版 , 经 几十所高校和教育部培训中心试用 , 反 应 良好 。 1 9 8 8年又 进 行 反 复讨论修 改 , 1 9 5 9 1 1月 出版 。 作者运 用现 代管理科学 的理 论 , 从办好中国社会主义 大学 的要求及教 育体制改 革的 精神 出发 , 根据我 国的国情 , 总 结改 革开放以 来高等学校管理的 实际 工作经验 , 揭示高校管理的 一般规律 、 原理和方法 。 全书共分十二 章 , 论述高校管理的研究对象 、 目的和任务、 理 论基 础 、 研究方法 、 组织 管理 、 计划管理 、 信息 管理 、 目标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 教学 、 科 研 、 体育、 卫生 、 人事 、 教学科研设 施、 总务 、 财务管理 等各项工作 , 内容全面 系统 , 实甩 性强 。 是一部全面 系统的高校管理专著 。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 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培训 中心等广大干部 、 教师和教育管理专业 学生的教材 , 也可作为学校管理学教学的参考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