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考古学通论:梁河八留地遗址及诸葛营遗址的发掘成果

云南考古学通论:梁河八留地遗址及诸葛营遗址的发掘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Ⅶ—76梁河八留地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八留地遗址是大盈江流域发掘的第一个遗址,结合出土陶器的质地和纹饰,以及同出土的青铜器、铁器、瓷器,可推定其年代应不早于东汉。诸葛营遗址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米以上。遗址表面散布大量炼铜炉渣,村民建房或挖坑时发现城墙的夯土层及护城河。

云南考古学通论:梁河八留地遗址及诸葛营遗址的发掘成果

1.梁河八留地遗址[43]

八留地遗址位于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瑞泉村东北,西南距县城遮岛约15千米,为大盈江东岸的二级台地。2003年11月3日至30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宏州文物管理所、梁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共布9个5×5米探方,实际发掘面积为217平方米。经过发掘,遗址堆积可分为3层,以2003YLBVT2北壁为例:第一层厚15~20厘米,为现代耕作层,呈灰褐色,土质较为疏松,该层出土50余陶片,呈灰色,部分火候较高,均为素面;第二层厚30~40厘米,个别位置达60厘米,呈黑褐色,土质紧密坚硬,含有较多的炭灰和红烧土块,出土陶片200余件,主要有罐、盆、钵等,在该层东北角发现一灰坑——H8;第三层呈黄白色,质地紧密,为生土层。

本次发掘出土器物可分为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四大类。陶器主要为夹砂陶,大部分为褐色,主要有罐、盆、钵、盘、壶等器物。罐分为奓口、敞口、直口三型(见图Ⅶ—73、74)。

图Ⅶ—73 梁河八留地遗址出土的陶器

图Ⅶ—74 梁河八留地遗址出土的陶瓶

八留地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陶片有纹饰,还有一些釉陶和瓷器。纹饰主要以菱形纹为主,还有蓝纹、方格纹和绳纹,纹饰主要为以各种线条组成的不同图案(见图Ⅶ—75)。

图Ⅶ—75 梁河八留地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

出土铁刀也只有1件,锈蚀严重,呈半月形,两端较尖,中间略肥大。还有陶纺轮2件,灰陶,算珠状,呈不规则圆穿。出土的石器有2件:一件为石杵,为长条形鹅卵石,两边有明显的磨制痕迹,长10.5厘米、宽6.5厘米、厚3厘米,另一件为石刀,石质细腻,青石料,刀口钝,残长5.4厘米、最宽处2.3厘米。青铜器仅1件,在底层中被发现,从外形来推测,可能为一箭镞的残件,为长条圆柱形,长3厘米、宽0.6厘米(见图Ⅶ—76)。

图Ⅶ—76 梁河八留地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www.xing528.com)

八留地遗址是大盈江流域发掘的第一个遗址,结合出土陶器的质地和纹饰,以及同出土的青铜器、铁器、瓷器,可推定其年代应不早于东汉

2.隆阳区板桥镇龙王塘遗址[44]

1987年,保山龙王塘发现一处遗址,出土布纹板瓦、筒瓦、兽头纹滴水、瓦当及几何花纹砖,并有铁钉出土。砖侧除五铢钱纹、菱形纹、草叶纹、卷草纹或夹有篆文“五铢”“五王”字样外,还有纪年铭文“中平四年吉”。中平为东汉灵帝年号,中平四年为公元187年。这是一处东汉晚期的建筑

1981年保山还在称为“诸葛营”的地方发现一处夯土,周长1200米,并有建筑基址,出土汉代“布纹瓦”。

3.昭通诸葛营城址[45]

诸葛营遗址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永乐村九社,距朝阳区4千米。诸葛营遗址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米以上。村民耕地及烧砖发现铜洗、瓦当、陶片、石柱基、鸟头器物等,其中两件铜洗铸有铭文,一件为“永建五年朱提造”,一件为“永元元年朱提堂狼”。遗址表面散布大量炼铜炉渣,村民建房或挖坑时发现城墙的夯土层及护城河。

诸葛营遗址是昭通境内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的汉晋城址,它为研究昭通地区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