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在中华诗鉴揭秘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在中华诗鉴揭秘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光弼治军,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且胸富韬略,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众,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良将。李光弼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此后,史思明又三次派部将攻打河阳,均被李光弼用巧计击败。最后史思明气急败坏,集中全部兵力,与李光弼进行最后一搏。将士们见主帅如此姿态,个个表示冒死杀敌,奋勇争先,于是李光弼下令向敌人发起冲锋,顿时,喊杀声震天动地。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在中华诗鉴揭秘

久经沙场识兵戈,老将功深策略多。

叛贼阵前增战马,李公营地诱“飞蛾”。

再施鬼火雕虫技,不及长竿“铁戟”谋。

无奈黔驴拼一搏,惨遭重创迫归窝。(www.xing528.com)

①李光弼(708-764年) 唐大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族人。有勇谋,善骑射。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河东节度使。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攻克怀州,因功封临淮郡王;代宗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王。李光弼治军,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且胸富韬略,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众,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良将。晚年因功高受朝廷和宦官猜忌,忧愤而死。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举兵攻陷洛阳,并在河阳南面修筑工事,与驻守河阳的李光弼唐军对峙。李光弼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自己的兵力不如叛军,只能智取,不能力攻。他见叛军从河北增调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沙洲河边洗澡,就命令唐军把自己的母马集中起来,把小马拴在马厩里,随后把母马混在敌人的马匹中间,几个时辰后,母马想起小马,都嘶叫着跑了回来,敌人的战马随着马群,都跑到唐军的营地。史思明见损失了一千多匹战马,恼羞成怒,集中几百条战船,企图用火攻烧掉唐军的浮桥。李光弼立即备好几百根粗大的长竹,用铁甲裹扎竹竿,等叛军火船驶来时,让兵士们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使其自相焚烧,全部沉入水底。此后,史思明又三次派部将攻打河阳,均被李光弼用巧计击败。最后史思明气急败坏,集中全部兵力,与李光弼进行最后一搏。李光弼一看时机成熟,和敌人决战的时候到了,便把将士们集中起来,宣布军令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情,与胜负相连,光弼居于三公的高位,不可死于贼寇之手,如果你们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并把短刀插在靴子里,以示决心。将士们见主帅如此姿态,个个表示冒死杀敌,奋勇争先,于是李光弼下令向敌人发起冲锋,顿时,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一时惊慌失措,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全军溃败,死伤不计其数。史思明吓得不敢再战,下令撤退,逃回洛阳(详见《资治通鉴·唐纪三七》)。

上元二年(761),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从安禄山叛乱,到史朝义的败亡,在中原地区打了八年的内战,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安史之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