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捻军兴起:《中华诗鉴》揭秘清末著名起义

捻军兴起:《中华诗鉴》揭秘清末著名起义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咸丰二年,捻党首领张乐行聚众万余,攻克河南永城,次年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捻党纷纷起义响应。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军军制。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配合回民义军作战。在陕西境内纵横一千多里,使官军疲惫不堪。捻军为反抗晚清的腐败统治,坚持斗争达十六年之久,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捻军兴起:《中华诗鉴》揭秘清末著名起义

腐朽晚清灾难深,结捻图强,为保生存。齐心协力扫残尘,策应太平,联合安民。  虎胆龙姿惊煞神,僧格亲王,命断丧门。不挠不屈志坚贞,十六年间,业绩留痕。

捻军兴起: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捻”,是康熙年间出现在山东的一种农民秘密组织,后来逐渐发展到河南、安徽一带,由于当时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被称为“捻”。他们活动非常分散,每一股为一捻,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活动规律是“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所以清廷一直严禁结捻,但并没有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相继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各地有识之士对清王朝失去希望,加之灾荒不断,官府照样催逼赋税,一些贪官污吏乘机鱼肉百姓,导致各地农民纷纷结捻反抗,发动农民起义。清咸丰二年(1852),捻党首领张乐行聚众万余,攻克河南永城,次年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捻党纷纷起义响应。咸丰五年(1855),张乐行在雉河集(今属安徽涡阳)召集各地捻党会盟,被推为盟主,称大汉永王(一作大汉明命王)。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军军制。咸丰七年(1857)张乐行与太平军会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成天义。此后捻军转战豫、皖、苏、鲁各省,屡败清军,张乐行晋升为征北主将,又封沃王。同治元年(1862),陈玉成牺牲后,张乐行受到清军的围攻,次年初在蒙城西阳集被俘牺牲。同治三年(1864),捻军张宗禹等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会师,推赖文光为首领,整编部队,改步兵骑兵,利用骑兵的优势屡败清军。同治四年(1865),捻军在曹州(今菏泽)高楼寨击杀僧格林沁亲王。次年,分为东西两路活动,赖文光率东捻转战湖北、河南、安徽、山东之间,打得清军疲于奔命。同治七年(1868)被清廷李鸿章指挥清军逼入弥河岸边,后在扬州瓦窑铺战败,赖文光遇害。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配合回民义军作战。在陕西境内纵横一千多里,使官军疲惫不堪。后为援救东捻,经山西、直隶(今河北)至山东北部,同年六月,被李鸿章部将刘铭传围困在运河、黄河和徒骇河之间,七月又被逼入黄河套的泥淖之中,失去骑兵的优势,最后战败,张宗禹在荏平南镇投徒骇河自尽。捻军为反抗晚清的腐败统治,坚持斗争达十六年之久,视死如归,坚贞不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