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湖贡湖湾蓝藻水华污染研究

太湖贡湖湾蓝藻水华污染研究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监测结果显示, 太湖湖心区域出现严重的蓝藻水华。2005 年以前, 只有贡湖湾湾口受外源蓝藻水华污染和沿岸水生植物生长区发生小面积蓝藻水华。但自2005 年以后, 每年均发生程度不等的蓝藻水华。2007 年贡湖湾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最大, 2007 年5 月27 日、 29日过境的大面积蓝藻污水团以及原地暴发的蓝藻水华造成南泉水厂供水危机。2009年7 月4 日渔民观测到贡湖蓝藻水华的暴发, 持续到8 月中下旬, 整个贡湖湾均发生蓝藻水华。

太湖贡湖湾蓝藻水华污染研究

20 世纪50 年代江苏太湖自出现蓝藻水华以来, 蓝藻发生面积呈现蔓延的趋势。 蓝藻水华自20 世纪70 年代初首先在无锡五里湖出现以来, 其暴发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每年暴发2 ~3 次, 分布范围扩大至太湖的梅梁湾。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每年暴发4 ~5 次, 并逐渐向大太湖扩展。 2000年监测结果显示, 太湖湖心区域出现严重的蓝藻水华。

在外力(如风、 水流等) 的作用下, 水华暴发后的蓝藻会大面积聚集, 在卫星遥感影像上产生类似陆生植被的光谱特征(Dekker, 2001)。 马荣华等(2008)通过1979 年至今的Landsat MSS/TM/ETM 卫星遥感影像、 2002 年至今的MODIS卫星遥感影像、 2004 年至今的CEBERS 卫星遥感影像和2007 年的IRS P6 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天气晴好状况下的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李旭文等(2009)和本书分别下载了Landsat7 SLC-OFF 2008 年和2009 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太湖蓝藻暴发动态进行了监测。

根据获得的卫星影像资料, 太湖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始于1987 年6 月, 覆盖面积约62 km2

太湖蓝藻水华最初在夏季出现, 随着时间(年份) 的推移, 暴发时间(月份)逐渐提前, 蓝藻水华持续时间增加。 2003—2004 年, 蓝藻暴发始于7 月; 2005 年4 月太湖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 2007 年3 月28 日在太湖发现较大面积的水华;2008 年1 月、 12 月均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 2009 年4 月10 日在太湖西部沿岸发现大面积蓝藻水团, 2009 年11 月梅梁湾、 竺山湾和西部沿岸带暴发蓝藻水华。

由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较晚, 20 世纪80 年代初, 五里湖和梅梁湾约有2/5 湖区每年夏季均出现蓝藻水华(孙顺才和黄漪平, 1993), 但没能获得影像数据显示太湖蓝藻水华首次大面积暴发的时间。(www.xing528.com)

太湖蓝藻水华的聚集面积自2004 年以来急剧增加, 空间分布格局为从梅梁湾和竺山湾逐渐向湖心区, 最终布满整个非水生植被区的空间演化过程。 蓝藻水华的空间格局具有短期快速暴发和消失的特征, 例如2009 年5 月6 日和5 月7 日竺山湾暴发与消失的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的水平和垂直移动可能是这种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太湖整体水质看, 太湖平均TN 仅有缓慢上升, 而平均TP 几乎未见大的变化, 仅有湖心区的TP 有很大上升(Wang 等, 2007)。 湖心区TP 的剧增是否是导致太湖蓝藻水华聚集面积增加的原因还不得而知, 或许湖心区TP 的增加仅仅是蓝藻水华在湖心区暴发后磷的释放造成的。 2004 年启动的“引江济太” 工程改变了太湖的水动力学原来的状况, 并携带部分外源营养盐入湖, 是否加速了北部湖区营养盐(或蓝藻) 向湖心区扩散, 需更深入的研究。

2005 年以前, 只有贡湖湾湾口受外源蓝藻水华污染和沿岸水生植物生长区发生小面积蓝藻水华。 但自2005 年以后, 每年均发生程度不等的蓝藻水华。 2005年、 2006 年(8 月、 10 月)、 2007 年(4 月28 日、 8 月30 日、 10 月11 日、 10 月18 日)、 2008 年(7 月13 日、 11 月18 日)、 2009 年(7 月16 日) 都监测到大面积蓝藻水华暴发。 2007 年贡湖湾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最大, 2007 年5 月27 日、 29日过境的大面积蓝藻污水团以及原地暴发的蓝藻水华造成南泉水厂供水危机。 2009年7 月4 日渔民观测到贡湖蓝藻水华的暴发, 持续到8 月中下旬, 整个贡湖湾均发生蓝藻水华。 2009 年7 月16 日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到贡湖湾内的水华藻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