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域治理-梁子湖污染防治研究

跨域治理-梁子湖污染防治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跨域难解的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跨域治理将众多治理主体集中起来,构成协力伙伴关系,并以催化性领导的危机处理能力,达到共同目的。跨域治理的独特作用包括: 构建协力伙伴型政府; 开发跨部门政策; 培养催化性领导。这种协力伙伴型政府能够持续地强化工作目标,实现超越地方与部门界限的合作,对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进行有效治理。转化性领导产生于由“统治”走向“治理”的进程中,与传统领导存在差异。

跨域治理-梁子湖污染防治研究

面对跨域难解的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跨域治理将众多治理主体集中起来,构成协力伙伴关系,并以催化性领导的危机处理能力,达到共同目的。跨域治理的良好效果,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了政府的竞争力。跨域治理的独特作用包括: 构建协力伙伴型政府; 开发跨部门政策; 培养催化性领导。

(一) 构建协力伙伴型政府

“伙伴”概念开始出现的时候,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公共问题,如劳动就业、灾害防治等问题。渐渐地,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碎片化 (fragmentation) 以及公共领域问题的复杂化,伙伴概念扩大到运用于政府部门需要面对的公共问题。

协力伙伴型政府 (joined-up government),是指地方政府就跨越地区、部门界限的公共问题进行协商,促使公共政策得到一致贯彻执行,并且提出共同的工作措施,进行一致行动,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这种协力伙伴型政府能够持续地强化工作目标,实现超越地方与部门界限的合作,对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通过构建协力伙伴型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好效果: 第一,能够创造新的途径来执行公共政策; 第二,加强协调,克服政府部门之间的障碍; 第三,主动共同协调,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第四,听取各个不同参与者的建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第五,采取一致行动,实现共同治理。[24]

面对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治理主体既数量众多,又各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协力伙伴型政府,使各个治理主体以伙伴关系为前提,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积极开展合作,才能使政策执行更加顺利,政策效果更加明显,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二) 开发跨部门政策

跨部门政策 (cross-cutting policy),强调的是解决那些制度上或组织管辖权所忽略、漠视的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也是棘手的问题。

英国苏格兰地方政府在开发跨部门政策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具体做法是: 其一,政策涵盖与议题相关的领域和部门。其二,根据政策的优先性,由中央与地方取得明确的共识,再推动政策执行。其三,不额外增加区域层级的政府机关,避免政府机构膨胀和冗员增加。其四,吸纳私人部门与非营利组织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扩大公众参与。[25]

这些实践经验为跨域治理提供重要参考,是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跨域公共问题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三) 培养催化性领导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c Gregor Burns)在《领导》一书里,提出了“转化性领导”这个核心概念。他试图建立一种可以跨文化、跨时代,并且适用于所有团体、组织和社区的领导理论。[26]他提出转化性领导的概念,意思是领导的过程必须被看做由冲突和权力构成的动态过程的组成部分,领导必须与集体目标相联系,依赖于一系列的社会过程,依赖于一系列与政治机会进行的互动,依赖于道德原则的感召与公认的权力之间的一系列相互影响。转化性领导产生于由“统治”走向“治理”的进程中,与传统领导存在差异。

针对公共组织独立行事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必须依赖许多其他的团体和组织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杰弗里·卢克(Jeffrey S.Luke) 提出了催化性领导 (catalytic leadership) 的概念。[27]珍妮特·V. 登哈特 (Janet V.Denhardt) 等进一步指出,在迅速变迁的社会环境系统中,领导渐渐地发生变化,不再是层级之中的身份地位,反而是发生在整个组织之中的一种互动过程。通过领导的过程,人们共同合作,实现他们所期望的价值。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仅需要进行成本—效益的理性算计,而且尤其需要重视人类的普遍价值观[28]特别是在公共政策选择上,公共行政人员与公民要寻求共同合作,创新服务途径,实现治理目的。

催化性领导具有以下四项工作任务: 其一,领导者必须专注于将问题提升到公共议程和政策议程之中。将一项特别的问题提高到公共问题的层次,需要对问题进行界定,指出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其二,召集众多的群众与组织就政策议题进行集会协商。通过参与各方的讨论,界定出所有的利害关系人,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三,为了行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提出多种行动策略与选择,并且培养有效的工作团体,共同达成一致的目标。其四,领导者必须推动合作行为制度化,通过信息反馈、经验交流等多种途径,保持密切联系,推动合作行动。[29]

面对与传统社会存在明显差异的新的社会环境,公共部门必须作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回应。公共行政人员在催化性领导下,促进公民团体之间的合作,促使与公共问题相关的组织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网络,进行网络治理。在这些政策网络系统中,公共部门不仅仅是一般的行动参与者,还必须为公民团体打造起对话平台,促使他们进行对话与协商,协调众多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将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新环境下,政府必须作出快速回应,满足公民参与的要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1] 萨默斯.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6.

[2] 萨默斯.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0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69.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2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0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90.

[7] 俞可平. 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 (笔谈) [J]. 南京社会科学,2001 (9) .

[8] Commission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www.xing528.com)

[9] 周俊. 公共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J].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 (12) .

[10] 陈振明主编. 公共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3.

[11] 李长晏,詹立炜. 跨域治理的理论与策略途径之初探[A]. 铭传大学主办“2004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2004.

[12] 林水波,李长晏. 跨域治理[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3.

[13] 曾瑞佳. 论跨域治理的课责机制[J]. 地方与区域治理电子期刊,2005 (1) .

[14] 马奔.危机管理中跨域治理的检视与改革之道: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A].第三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 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

[15] 林水吉. 跨域治理——理论与个案研析[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3.

[16] Peter J.Katzenstein,Betweenpowerandplenty: foreigneconomi c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M].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p.344.

[17] R.A.W.Rhodes: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J] .Political Studies,1996 (44) .

[18] 林水吉. 跨域治理——理论与个案研析[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37.

[19] Robert Leach and Janie Percy-Smith.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M]. Palgarve Publishers Ltd,2001.

[20] T.Taillieu: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and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M].Leuven: Garant Publicaiton,2001.

[21] S.K.White: The Recent Work of Jurgen Habermas: Reason,Justice and Modernit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2] D.Bailey,K.M.Koney,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 Sage,2000.

[23] Marks G,Hooghe L,Blank K: 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80s:State.Centricv.Multi.level Governance[J].Journalof Common Market Studies,1996 (3) .

[24] 林水吉. 跨域治理——理论与个案研析[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52.

[25] K.Hogg: Marking a Differenc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Cutting Policy[J].AScottish Executive Policy Unit Review Journal,2000,(7) .

[26] 珍妮特·V. 登哈特、罗伯特·B. 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 服务,而不是掌舵[M]. 丁煌,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1.

[27] Jeffrey S.Luke.Catalytic Leadership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

[28] 珍妮特·V. 登哈特、罗伯特·B. 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 服务,而不是掌舵[M]. 丁煌,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9.

[29] 珍妮特·V. 登哈特、罗伯特·B. 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 服务,而不是掌舵[M]. 丁煌,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6-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