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素反应机制揭秘:价态与电子数量相关

元素反应机制揭秘:价态与电子数量相关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有些元素容易形成化合物,有些元素却不太参与反应?因此,价态就与原子能够分享、丧失或接受的电子数量相关。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中,电子只能占据固定的轨道。离子键和共价键化学家们发现了原子形成键以组成分子的两种途径。两位科学家的理论结合起来,充分解释了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所呈现的反应模式。1923年,玻尔将量子理论应用于解释原子结构,彻底澄清了这个问题,并进一步解释了利用光谱学观察到的光的特性。

元素反应机制揭秘:价态与电子数量相关

为什么有些元素容易形成化合物,有些元素却不太参与反应?为什么各元素会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自从汤姆逊发现电子后,探索原子如何与其他原子组成化合物,以及它们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合等问题的条件就成熟了。化学家们开始钻研,元素为何会是这样。

美国化学家路易士(G. Lewis)设计了一个模型,用以说明原子如何利用电子作为“胶水”彼此结合。1902年,路易士在向学生们解释“价态”(结合元素的力)时使用了一张图,其中将原子描绘成立方体,其顶点带有电子,这样每个原子就有足够的位置容纳8个电子。还有同心的立方体,这样一来,一个原子就像层层嵌套的盒子,但只有最外层能够形成“键”。路易士设想,如果某个原子的一个顶点没有电子,它就需要得到另一个电子来占据这个位置。同样,如果一个原子有两个未被占据的顶点,它就能再吸收两个电子。

路易士在1916年公开了自己的假设,他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中阐述了共价键的基础: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键。这时,玻尔已经发表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电子并非固定在立方体状原子的顶点,而是在特定区域内围绕着一个核心运动。在这个模型中,一个电子可被轻易地共享,因为它能够同时围绕两个原子核运行,从而将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因此,价态就与原子能够分享、丧失或接受的电子数量相关。

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中,电子只能占据固定的轨道。当电子从高能轨道移动到低能轨道(更接近原子核)时,就会释放能量

路易士在1923年对共价键和离子键做了区分,他将“酸”定义为任何能接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物质,将“碱”定义为丧失电子的物质。酸和碱的“目的”都在于填补空隙或丢掉多余的电子,来使其外部壳层变得完整。

离子键和共价键(www.xing528.com)

化学家们发现了原子形成键以组成分子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离子键:一个原子失去1个或多个电子,另一个原子则接受。每个原子都要获得一个完整的壳层。例如在氯化钠食盐)中,钠的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的外层有7个电子。钠把电子给氯,氯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壳层。而且这样一来,两者都有了完整的壳层,可谓皆大欢喜。

另一种是共价键:原子之间可以共享电子。例如,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组成,每个氢原子都与另一个共享自己的单电子,结果是两者都能满足于具备2个电子的完整壳层。

氢分子(H2)由1个共价键连接2个氢原子

玻尔的原子模型中,电子被框定在各自的轨道上。这样一来,电子依然可以如路易士所设想的那样作为原子结合的介质。两位科学家的理论结合起来,充分解释了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所呈现的反应模式。1923年,玻尔将量子理论应用于解释原子结构,彻底澄清了这个问题,并进一步解释了利用光谱学观察到的光的特性。

在玻尔的理论中,电子占据着各自的轨道,运行在层内,而各轨道有着不同的能量级。原子会用电子填充各个轨道,从能量最低的轨道(离原子核最近)开始,逐渐填充到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递建原理”,由玻尔和奥地利裔物理学家泡利(W. Pauli)在20世纪20年代初共同提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