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岙村田野调查:陈氏族人信盛,龙山书院培养人才

东岙村田野调查:陈氏族人信盛,龙山书院培养人才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氏先祠记陈氏居东哲山者,为著姓。陈氏族人信盛矣,合之以一祠犹一家也。辨其亲疏,谨其品节,不合于礼者鲜矣。余有志于变俗而未能,喜其事约而博。乘龙书院记古者之家塾党庠以教其乡之俊秀,肄业有地,化导有方,故德业成而人才盛焉。嘉庆甲子中馆于王君笔庄家,相与议立书院仿古术序之意,以成就后进笔庄。是之遂纠集同志二十四人为集贤会,各出本资分柱生息。以在龙山之上,又取变化之意也。其费半出会中,半出同志之捐助。

东岙村田野调查:陈氏族人信盛,龙山书院培养人才

陈氏先祠记

陈氏居东哲山者,为著姓。其先自婺来迁至秉彝十余世矣。族之盛凡近百家。秉之祖,恐其族大服降其情或离而不属,爰祠祀始迁祖,而使族人合祭以维其心。元末兵乱,祠毁于火,秉彝之父彦圣欲作新之,未果而卒。国朝洪武十年秉彝以为先人之志奚可不承?乃谋于堂弟,集财聚工为祠于故址。复以亵器不可以祭也,设牢醴粢盛之器藏于祠,以族人各用其物为不饬也。割田若干以供祀事,请族之宗子主祭,祭必由礼而不越。是役逾年而成其事,可以传久而无弊,因赵君鼎师请书之。今天下之礼不合于古者多矣。不合于古而合于人情,虽圣人不能易也。人之富贵自外至者不可以必得,得之不可以世守。而祗祖事先之心本乎天性之所同也,乌得以自外至为之制而禁抑其天性?苟拘古之法,庶人惟得祭其祢。今饮与食持杯必奠,执七必祝,始为饮食之人去今远矣。今之饮食非彼为之也,人犹不忘之。况祖考吾之所本者,吾身皆其遗体,其忘而不祀乎?自汉以来民之祭已上及高祖,非人不由礼也。不合于人情,势不可守也。孔子尝谓继周者有所损益,其此类也。夫陈氏之祠自始迁而祭,群祖言乎古之礼,固不尽舍先王制礼之意,似可得礼之本。盖礼所以善俗而教民亲睦。虽作于古不足以感人心,亦非古也。虽不合于古,于族有益,焉安知其不合于先王之意乎?暴泪之夫不可以词说化示之。视父之象则泣,过祖之庙则敬。其泣与敬岂待词说哉!出乎天性之不可遏。陈氏族人信盛矣,合之以一祠犹一家也。此祠不废传教百年犹旦暮也。辨其亲疏,谨其品节,不合于礼者鲜矣。有可以持世变俗者,极人之至难,犹得为立祠而善一族者乎。然则兴作之功虽微,而可书者甚大。余有志于变俗而未能,喜其事约而博。因记甚盛且识所感焉。

(明方孝孺正学撰,摘录自《宁海东洲陈氏宗谱》)

乘龙书院记

古者之家塾党庠以教其乡之俊秀,肄业有地,化导有方,故德业成而人才盛焉。(www.xing528.com)

吾里材质之美者颇有其人。往往少而习焉,长而度焉。虽由立志之不专,亦无其地以造就之耳。嘉庆甲子中馆于王君笔庄家,相与议立书院仿古术序之意,以成就后进笔庄。是之遂纠集同志二十四人为集贤会,各出本资分柱生息。越道光丙申三十余年,人半凋谢,钱半散失,初志难成。幸家大生等同心协力,遂于是冬择地于龙山之上中建奎阁,左右立学舍,前起台门,戊戌冬复于后建阁庙,周以围,越五年而工始竣。名曰乘龙。以在龙山之上,又取变化之意也。其费半出会中,半出同志之捐助。至于度材鸠工,朝夕勤劳,不避寒暑,实家大生之力居多。

登斯阁也南观潮汐之往来,北眺烟火之茂密,崇山积翠于后,平畴铺错于前,四时之景变化万状,足以开拓心胸,增长才思,真胜境也。好义者复捐田数十石,以焉诸生膏火之资,庶斯之不朽矣。他日里之俊彦诵习其中,沐奎壁之灵,挹山川之秀。小子有造,成人有德,文运蒸蒸日上,讵非斯阁之所成者大而永,为吾里之光也哉。是为记。

(褚传中遗作,摘录自光绪《宁海县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