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亿年前大洋缺氧的奥秘揭开

亿年前大洋缺氧的奥秘揭开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环球航行,从探海洋底表层采集到深海沉积物样品,这些珍贵的样品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显然,一亿年前的海洋状况与现代明显不同,这种状况发生在白垩纪中期这一特定时期,被称为大洋缺氧事件或叫白垩缺氧事件。总之,关于一亿年前的缺氧事件或黑色沉积层的成因,或归因于海水停滞、含氧量低或海盆闭塞,或认为主要是有机质大量供应或海侵所致,可谓众说纷纭。

亿年前大洋缺氧的奥秘揭开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环球航行,从探海洋底表层采集到深海沉积物样品,这些珍贵的样品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当时发现,深海底广泛分布着红粘土,它的褐红色是氧化环境下形成的Fe3’所致。可见,现今海水的深层仍然富含氧,这是大洋环流强盛的反映。

一百年以后,美国的“格洛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各大洋打钻,钻杆穿过年轻地层,钻到了距今一亿年前后(白垩纪中期)的沉积物。科学家意外地发现,那时广泛分布的并不是红粘土,而是黑色沉积物。它的厚度多在45—270米之间。有机质含量高达1—30%。显然,一亿年前的海洋状况与现代明显不同,这种状况发生在白垩纪中期这一特定时期,被称为大洋缺氧事件或叫白垩缺氧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也就是黑色沉积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引起了海洋学家的广泛注意。

一些学者根据白垩纪中期的黑色沉积物中缺乏底栖生物化石,认为当时海水的含氧量很低,沉积碳酸锰的形成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沉积碳酸锰在氧化环境下是不稳定的;白垩纪为地球上的高温时期,当时即使在两极地区也无冰雪覆盖,海水温度比目前高10℃左右,而海水的含氧量又取决于温度,温度越高,含氧量越低。黑色沉积层中缺少海底洋流侵蚀的痕迹,表明当时海水环流很弱,这是因为当时赤道与两极海洋的温差,以及表层与底层海水的温差都比现在小得多。停滞的海水环境使得氧气消耗后得不到补充,也易于导致缺氧环境。

另一些学者则注意到,白垩纪联合古陆分裂不久,新生的洋盆面积狭小,环境比较闭塞。比如当时南大西洋与北大西洋并不相连,又受到鲸鱼海岭、福克兰海台的阻隔,所以处于停滞状态,形成了大量黑色页岩。很明显,这一说法难以解释太平洋中黑色沉积物的形成。(www.xing528.com)

深海钻探在非洲西北岸外的大西洋底发现,白垩纪中期的黑色沉积层与红色沉积层相间形成互层。如果认为黑色沉积层形成于停滞缺氧环境,红色沉积层形成于富氧环境,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缺氧环境与富氧环境会如此频繁地更迭。有些学者强调这是有机质供应速率多次变化所致。深海浊流从浅海把夹杂大量动植物遗体的沉积物搬运到深海区,大量有机质被快速埋藏,形成黑色沉积层;其中的有机质在分解时耗去大量氧,从而在沉积层甚至底层海水中造成缺氧环境。在这些学者看来,缺氧环境是黑色富碳沉积层堆积过程中的产物,而不是黑色沉积层的形成原因。由于浊流周期性地反复活动,故可以形成多层黑色沉积物。其间所夹的红色沉积物是在有机质供应速率较低时期形成的。太平洋一些海岭上的黑色积沉物,可能是由于其周围的上升流导致生物繁盛,提供了大量有机质的缘故。如果黑色沉积物的形成确与生物大量繁殖或有机质大量供应有关,那么,我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一亿年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物大量繁殖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结束的?

曾有人提出,生物繁殖率升高与海侵有关。白垩纪中期为大海侵时期,海水淹没大片陆地,在广阔的浅海区繁殖了大量浮游生物;有机质源源不绝地沉积下来,消耗了大量氧,进而使缺氧环境扩展到深海区。尽管这一模式颇受青睐,但是也有人质问:为什么另有几次海侵并没有造成缺氧事件?

总之,关于一亿年前的缺氧事件或黑色沉积层的成因,或归因于海水停滞、含氧量低或海盆闭塞,或认为主要是有机质大量供应或海侵所致,可谓众说纷纭。进一步揭示中白垩纪缺氧事件的奥秘,不仅对研究海水化学和海洋环境的变迁很有意义,而且由于黑色沉积层可构成数量庞大的生油岩,从而在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方面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