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结果:条件反射、消退与泛化

实验结果:条件反射、消退与泛化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中,给狗喂食能引起唾液分泌,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引起的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如果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只使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当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建立后,给予和条件刺激近似的刺激,也能同样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实验结果:条件反射、消退与泛化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活动。

1.条件反射的形成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机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巴甫洛夫最早用狗做实验建立了经典的条件反射过程,具体建立过程如下。

实验中,给狗喂食能引起唾液分泌,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引起的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在平时,铃声是不会引起狗的唾液腺分泌的,因为铃声刺激与食物无关,故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打铃,后给食物,经过多次重复后,每当铃声出现,即使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这就建立了条件反射。在这个过程中,铃声本是无关刺激,却因为和食物(非条件刺激)进行了多次结合而成为了进食的信号,也就是变成了条件刺激,或称为信号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铃声,其他的任何无关刺激(灯光、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的环境、喂食的人等)只要多次与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能转变成条件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的巩固与消退 形成条件反射的前提是需要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结合过程称为强化。初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经过多次强化才可以巩固下来。如果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只使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当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建立后,给予和条件刺激近似的刺激,也能同样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但是,如果以后只强化原来的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它近似的刺激,经多次重复后,再给予与它近似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条件反射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分化是由于近似刺激得不到强化,使皮层中枢产生了抑制过程,这种抑制现象对大脑皮质完成分析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在生活过程中,人和动物常常会遇到各种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伴随出现,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而形成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可以扩大感受刺激的范围。另外,条件反射可以消退、改造和重建,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因此,条件反射的形成增强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和精确性,使机体对环境变化具有更加广阔和完善的适应能力。(www.xing528.com)

4.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 人与动物一样,也可以建立条件反射,但人类的大脑皮质要比动物发达的多,人类大脑功能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类具有两个信号系统活动。

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巴甫洛夫认为,信号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信号,如灯光、铃声、食物的形状、气味等,称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信号,即语言和文字,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称第二信号。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而能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信号系统对人体心理和生理产生重要影响,医务工作者应时刻注意语言、文字对患者的影响。如果语言运用不当,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使病情恶化,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