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样品放射性监测:原子核构成及特征

环境样品放射性监测:原子核构成及特征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电子和质子,自然会猜想到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这种猜想遇到了理论上的困难。这说明α粒子碰到了一种体积很小,带正电荷的物质,卢瑟福称之为“原子核”。由于原子整体上呈中性,因此,原子核的电量必定与核外的电子总电量相等,但符号相反。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数目之和即为原子质量数,用A表示。有时泛指由核子组成的、密度与原子核相似的物质为核物质。

环境样品放射性监测:原子核构成及特征

1917~1920年间,E.Rutherford和其他物学家用α粒子轰击一些原子核时发现了质子。当时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电子和质子,自然会猜想到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这种猜想遇到了理论上的困难。1932年J.Chadwick发现了中子。不久,W.Heisenberg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这一假设才得到大量实验事实的支持。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速带正电荷的α粒子流,轰击金属薄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薄膜而不改变方向,这说明原子的内部是很“宽敞”的,有些α粒子穿过金属薄膜时方向稍有改变,个别粒子好像碰到一种极硬、不可穿过的东西一样被弹回来。这说明α粒子碰到了一种体积很小,带正电荷的物质,卢瑟福称之为“原子核”。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奠定了现代原子模型的基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确定原子中存在一个带正电的核心,即原子核,其尺寸在10-14m数量级,仅为原子大小的万分之一,质量却占到99.9%以上。由于原子整体上呈中性,因此,原子核的电量必定与核外的电子总电量相等,但符号相反。

核外电子以一定的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每个轨道只有一个电子,而一定数目的轨道形成一个电子壳层,核外可有几个电子壳层,最靠近核的电子壳层称K层,依次向外称为L、M、N、O……层。每个电子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表示第几个壳层。每个壳层上的电子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距核越远其位能越高。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两种质量几乎相等的基本粒子——质子(proton,P)和中子(neutron,N)组成。而质子又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又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符号相反。中子不带电荷。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数目之和即为原子质量数,用A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称为原子序数,用Z表示,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A减Z。

国际上通常采用表示各种核素,也常简化为AX,X为某种元素符号,如16O、14N等。有些核素右上角加m,表示该核素处于激发态,如99Tcm

表2-1 质子、中子及电子的主要性质(www.xing528.com)

*:磁矩分布半径
**:电子经典半径

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nuclear matter)。核物质有两个主要特点:①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与核子的数目无关;②核物质的密度与核子的数目无关。有时泛指由核子组成的、密度与原子核相似的物质为核物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