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岩溶地下水保护区划分方法

岩溶地下水保护区划分方法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岩溶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在裸露岩区,通过入渗方式污染地下水,这种污染形式可分为连续入渗和间断入渗两种,前者是各种地表污染物直接入渗到含水层,后者是地表堆放工业垃圾,通过降水淋滤而入渗到地下水面。岩溶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岩溶地下水保护区划分方法

3.1 岩溶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及机理

地下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日益增加,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城市人口大量集中,生活污水和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不仅直接污染了地表水,而且还直接或间接污染了地下水。

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与污染范围,虽然直接取决于各种污染源,但与水文地质条件也有着密切关系。在岩溶地区,特别是在覆盖层很薄的地方,或者在裸露岩区,地表水直接补充岩溶水,很容易造成污染。尤其在裸露岩区的许多延伸极远而又蜿蜒曲折的溶洞,形成复杂地下暗河,例如落水洞、竖井相连通,极易受到污染。

岩溶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在裸露岩区,通过入渗方式污染地下水,这种污染形式可分为连续入渗和间断入渗两种,前者是各种地表污染物直接入渗到含水层,后者是地表堆放工业垃圾,通过降水淋滤而入渗到地下水面。在河道渗漏段,地表水直接补充岩溶水,上游流域内的各种污染物,通过汇流进入河道,在渗漏段,一部分水由岩溶通道和溶隙进入地下水系统,地表水质量直接影响地下水质量。

3.2 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www.xing528.com)

根据地下水类型,埋深、承压情况、开采规模,以及水源地补给等因素,进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分类。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根据地下水埋深和承压状况可分为浅层水(包括潜水和微承压水)和深层水(主要是深层承压水);根据开采量大小将浅层水分为中小型(供水量小于5万m3/d)和大型(供水量大于5万m3/d);按水源地与河流所处的位置,可将大型分为傍河型和非傍河型。

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细则》要求。岩溶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为水源井井群外围各单井半径50~100m圆的外切线所包含的区域;准保护区为从集水区到井群的范围。

各类型水源地的包气带为不透水岩层时,一般不设准保护区。另外,因地下水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在充分掌握水文地质资料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合适的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