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侯乙编钟与含少的钟律构建

曾侯乙编钟与含少的钟律构建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李纯一先生《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的考证,曾侯乙编钟约铸成于公元前450年,落葬于约公元前433年。具体的证据是曾侯乙编钟上被裘锡圭先生训为“湇”或“”的字。因闭管基音与开管基音的吹奏,构成了管谐音的最低八度音域,故曾侯乙编钟的最低音域才会被赋予“吹言”的含义,沿袭了管律谐音构建对音域划分的传统。曾侯乙编钟的上述铭文象形,都与吹“言”或吹“管”有缘,反映了与古代管法乐律构建的渊源。

曾侯乙编钟与含少的钟律构建

据李纯一先生《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的考证,曾侯乙编钟约铸成于公元前450年,落葬于约公元前433年。[50]而《吕氏春秋》的成书当早于吕不韦逝世的公元前235年。前后间隔约两百年。同为焚书坑儒前的史料,存在一脉相承的呼应。

具体的证据是曾侯乙编钟上被裘锡圭先生训为“湇”或“”的字。[51]从形训来看,其内涵与律管谐音构建形成的音域划分格局有关。

编号(下一·1)铭文[52]

编号(中一·11)铭文[53]

曾侯乙编钟中,表示低音音域的铭文有以下三种写法:

1.编号(下一·1);2.编号(中一·11);3.编号(磬下·7)。

其中2.、3.字的右偏旁都为后来楷书之“欠”。鉴于“吹”字在甲骨文中有作“(吹方鼎)、(后下二十·十四)、(甲二九七四)、(乙三四)”。[54]故至少可确认表示吹的姿态;而1.、2.字的左偏旁都作双手持“言”状,传达了“吹言”的含义。因闭管基音与开管基音的吹奏,构成了管谐音的最低八度音域,故曾侯乙编钟的最低音域才会被赋予“吹言”的含义,沿袭了管律谐音构建对音域划分的传统。

至于1.字型的右偏旁作,不应被训为水()或木()。其弯弯的字头使它更具,即“禾”的甲骨文形象。罗振玉认为甲骨文“禾”字“上象穗与叶;下象茎块与根”。[55]卜辞表明,当时庄稼一年一收,故“禾”与“年”字相通,“受禾”也称“受年”。由此,以“禾”字相配,会派生出“得获”的含义。如“和”字在甲骨文中曾作“”(前二·四五·二);在金文中有作“”(朱公才巠鈡)、“”(陈贝方簋)。[56]系“龠、禾”或“禾、口”相配,分别表达了“予龠收获”或“吹得结果”的意义。后来“和谐”的含义也由此衍伸。而1.字左偏旁之“”,其上横添的一笔,强调了管口被堵的状态,具“言”的象形,而其下之却是“管”之象形。据此1.字有“和于言、管”或“言、管之果”含义。曾侯乙编钟的上述铭文象形,都与吹“言”或吹“管”有缘,反映了与古代管法乐律构建的渊源。依照上述铭文传递的信息,故史料中“少宫”、“含少”的音高当具音域划分的坐标意义,钟铭表示的音域含义,与古人对律管谐音列的划分,可以用下图来作比较:(www.xing528.com)

“少宫”、“含少”音高示意

可以发现,恰恰在“含少”(c3)的左右,即在12—23谐音区域,交叉排列着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音高,其中开管谐音六个,闭管谐音也为六个,这十二个音高,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十二律实态,理论音高可参见如下:

中国最早十二律理论音高示意

周礼·春官·大师》有“以六律为之音”[57]的记载。不排除即上列的“徵—羽—宫—商—角—变徵”六个谐音,音程分别隔267、231、204、182、165音分,其格局与曾侯乙编钟各正鼓音构成的徵调式格局相符。中国古代的乐律观强调“宫”音的中心地位,如《汉书·律历志》宣称:“宫,中也,居中央”。虽用意在强调君权,但“宫”在最早的以律管示范的五音中,也确实占据了居中的序位。

按《国语·周语下》的记载:牧野决战前誓师,武王曾四次号召,军阵则四次呐喊回应。当时被瞽师吹律管合上的四次呐喊声,音高为1.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名之曰羽);2.黄钟之下宫;3.太簇之下宫;4.无射上宫。黄钟之下宫,无射之上宫即应钟,太簇之下宫即大吕。这是合一均的音域,其间插入了今天视为半音的音程,证明当时的大师,仍具备以自然管奏全十二律的功力。详细可参见“‘州鸠均法’解读还原”一章。

《国语》中吹奏的上下宫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