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提升人民政府效果

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提升人民政府效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米脂县地名工作由县民政局管理。2015年4月13日,成立米脂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普查掌握米脂县地名家底,不断提高地名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全县社会管理、经济建设的服务水平,完善和加强地名的命名、更名管理,改正混乱和重复的地名,全面完成地名普查、补查等各项工作,使地名命名、更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由此促进全县地名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提升人民政府效果

一个地名命名后,其作用十分重大,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重视和保护,成为社会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人类对地名的命名十分考究,并按照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如米脂“蟠龙山”的更名为“盘龙山”,虽一字之差,音同字不同,然绝非轻易之举。封建时代的地名命名,无不加上时代的烙印,遵循统治者的意图。一县之令,就有命名重要地名的权力。然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地名命名多由老百姓依据自然条件而决定,亲切、形象、实用而又具体,体现出地名的实用性。

繁、简字体门牌,见证米脂门牌标志建立与更换的历史

米脂地名还具有四方面的语词特征:一是米脂历史悠久,地名具有古老的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故地名形成较为古老;二是地名的形成大多数是按照自然地理特征(梁、峁、沟、坬、畔、岔、塄、台、湾)命名;三是按本土植物动物、事物命名。如枣林沟、杏树峁、葫芦旦、榆树梁、豌豆沟、猯卧梁、狮子塄、羊路沟、牛圈塌、百响塌、靴帽圪塔、清水沟等;四是因历史故事得名。如三里楼、七里庙、天王塔、天神庙等。其五还有一些则是用陕北特有地形的方言词命名。如:“塌ta33,阪地(山坡、斜坡)之平者,地名有张家塌(豆家乡)、乔家塌(佘新乡)等”;“圪坨”ɡe(入声)tuo33,地中之大凹(“凹”应是“坨”)店(桃镇)、圪凹宇(“凹”应是“坨”,“宇”应是“苇”yü213,“宇”“苇”同音),是以物产(苇子)与地形命名)等。本文不做详述。

历史上米脂县并没有专门的地名组织机构。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地名在经济建设、社会治安、交通管理和人们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名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米脂县地名工作由县民政局管理。20世纪50年代初县政府在城内东、南、西、北主要街道和巷子设立门牌标志。1980年,民政局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地名普查工作。

20世纪90年代,县政府成立地名委员会,实施省政府和榆林地区有关地名管理工作的规定、条例。1995年,县民政局组织刷新地名标志牌。1996年,补立部分地名标志碑。1997年7月,米脂县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组织开展榆米横、子米绥两个三县交会点和米子、米绥、米佳线勘界工作。(www.xing528.com)

1999年,全面完成省、地布置的县、乡两级勘界工作任务。2005年,在东街社区居委会试点,完成街道门牌标志工作,边界线进行了年检,逐步建立米脂县地名数据库。2006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5个社区居委会门牌标志工作,设立门牌标志。2007年,全面完成城市门牌标牌换置工作。

2014年10月30日,米脂县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是年,米脂县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促进会评审为“千年古县”。2015年4月13日,成立米脂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普查办”),全面普查掌握米脂县地名家底,不断提高地名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全县社会管理、经济建设的服务水平,完善和加强地名的命名、更名管理,改正混乱和重复的地名,全面完成地名普查、补查等各项工作,使地名命名、更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由此促进全县地名事业的健康发展。

(原载“米脂党史·地方志”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21日,2020年2月28日,米脂县人民政府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