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惧乐岩:陕北胜景与宗教圣地

惧乐岩:陕北胜景与宗教圣地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米脂县南里许龙山之巅,高数十仞,怪石垂映,峭壁飞峙之巅,龙盘虎踞,诸山来朝,固水襟带,蔚为奇观,有一处佛释道合一的胜景——惧乐岩。它与城北万佛洞,南北耸立,遥相对峙,形成米脂两处规模恢宏的宗教圣地,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泓清水寒凝冽,百尺危岩势欲吞。诗文真实地再现了惧乐岩当年壮丽多姿的景象,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民国米脂八景之“仙洞夕阳”。惧乐岩,由艾希仁(四世)创建,经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

惧乐岩:陕北胜景与宗教圣地

米脂县南里许龙山之巅,高数十仞,怪石垂映,峭壁飞峙之巅,龙盘虎踞,诸山来朝,固水襟带,蔚为奇观,有一处佛释道合一的胜景——惧乐岩。它与城北万佛洞,南北耸立,遥相对峙,形成米脂两处规模恢宏的宗教圣地,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邑人李承藻在民国《米脂县志》中写道:

巨石浑如虎豹蹲,登临几度坠惊魂。一泓清水寒凝冽,百尺危岩势欲吞。燕许文章留胜迹,沧桑轶事纪云根。低徊读遍残碑字,千古高风仰仲昆。

诗文真实地再现了惧乐岩当年壮丽多姿的景象,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民国米脂八景之“仙洞夕阳”。

惧乐岩,由艾希仁(四世)创建,经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清洞碑记说:“公淡于名利,自费买山凿石,为静修之地也,且自匾其上日:“惧乐岩……”老子知止、知惧、知足日乐,为名。“且辞万家之产,不履城郭者数载,仍选石人之能者。”历七载告竣。后经清代、民国两朝增建、补修,逐步形成卧仙岩、惧乐窝、三清洞、八仙洞、浴德泉、先师阁、关帝庙、戏楼、孝子坊、二艾祠等十多处景观。窟与庙、庙与祠、佛与道彼此关联映衬,又相对独立,形成多处独特的佛教石窟、道家寺观、圣人庙堂。于是,文人墨客慕名拜谒,吟咏题记不绝,达官显贵轿至胜地,观山赏景不辍。卧仙岩,居于龙山之巅。据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山交城县事、举人高自明《惧乐岩记》载“俗传以为真人尸解于此,故名”。后有民国年间米脂县长张骥诗为证:九转丹成上翠微,王乔丁令是邪非。岩岩华表千年在,不见乘鸾跨鹤归。

惧乐岩,位于龙山最上层南侧,有“石洞三孔佛像亦丽焉。厥西有山可仰,西有无定河可濯,下有香稻百亩可玩,四时之间,幽禽调舌于石穴山麓者,喉嘤万状是亦洞天也”。洞内造像,雕刻精致,端庄大方,岩前用石块砌筑女墙。米脂人中书科中书李宝衡在步张骥“二艾祠杂咏”原韵中赞道:

凿破危崖石骨枯,诗书未肯就荒芜。却将惧乐名岩穴,此意今日解得无。

惧乐岩为龙山的主体景观。在岩南侧的三清洞中,则留有大量题刻和记事碑石。嘉靖二十五年(1546)艾希仁见东街明伦堂至圣先师孔子像前,蜘蛛尘土,碱湿剥落,伤痛不已,遂在龙山作阁供之,是为先师阁,米脂人候补府经历常炳也有诗赞曰:瞻像如亲万世师,居然舜目与尧眉。冠裳礼乐留东鲁,道貌尊严寒比遗。

是年,艾希仁又与其子将高祖父所供石菩萨像,凿崖龛迎请入内,使佛像绵绵香火不绝。“阁下轩豁洞达讲堂也。别有大雄洞,香火释老,山人静习处,则为惧乐窝。”在惧乐岩平坦的山脚下,直立着数通圆头或龙头记事、歌功的石碑,北面为“高氏节孝坊”,南侧为关帝庙,大门外旗杆耸立,照壁高大,砖饰雕花,院内正殿祀关帝塑像,凛然正气,渲染神化,庙堂内香火缭绕,敬祀者笃诚礼拜。中间为石砌的戏楼。80余级的登岩石级,笔直陡立,从山脚北侧直达八仙洞正殿,上可到达惧乐窝,三清洞与诸洞窟相沟通,下可达二艾祠,上下相连,浑然一体之中。(www.xing528.com)

八仙洞,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为民众祈雨而创设。“希仁素公于家堂供养‘八仙图’一幅,是年春,米脂大旱,希仁公向八仙祈祷得甘雨,使干旱之苗复苏,遂捐资开凿石洞。”建道观,内祀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八位神仙。洞外接檐头瓦棚,民国年间有“仙洞夕阳”的美誉,为惧乐岩重要景观之一。二艾祠“创建于明季,清光绪末年重修,祀邑进士直隶保定巡抚希淳与其堂兄希仁公”。应为艾希仁仙逝后而建。其建筑为3孔石窑洞,其窑顶恰好是八仙洞的院落,中窑外加挑檐顶棚,两角上翘,复筒瓦,额题“二艾祠”,中窑窑顶花墙,明显高于两侧偏窑的花墙,院落用70余层块石帮畔,与戏楼相望,在院内可居高观看演出。民国三年(1914)县长张骥见其破旧不堪,主持重修,并赋“二艾祠杂咏八首”,后文人墨客以其原韵添诗作词赞美。

龙山山腰有龙泉从石缝中流出,甘甜可口,人工垂成,历百世不溢不涸,可解决山上僧众饮水之用。至今清澈可见。故名浴德泉,米脂贡生常炳诗云:无边好景在斜阳,倒映泉水似镜光。每到暮春休憩好,浴身仿佛胜兰汤。

人间沧桑,岁月流逝,惧乐岩诸景观,残留的只有那口清澈流淌的山泉,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于是,和常前辈韵拈诗一首。

当年无边浴德泉,泉水清澈似镜光。遍踏乱石苦寻觅,依旧山间沸兰汤。

惧乐岩石窟雕刻精细,工艺高超,庙宇洞天,相得益彰,长空栈道,崔嵬之上,险岩绝壁,登高远眺,别有一番幽景。明嘉靖年间,时任保定巡抚的艾希淳在《创修惧乐岩洞记》中写道:“乃危桥绝壁,复道凭虚,股栗不能成步,目骇莫敢下视者,窃谓山人所惧在是矣。过此,则启重关,探灵穴,炉薰袅雾,飞阁流舟,天接遥岑,霞明野渡,令人潇洒飞扬,澹焉忘归,宛然一洞天也。明季兵燹之乱,附近居民多在惧乐岩上避难,故有人呼碉堡,曰‘崖窑’,俗名小石砭崖窑。”清嘉庆以来,即有人凿石,毁坏山基,盗取石料,族人遂立地界碑志,明确界线,加以管护。民国初年,又有杜家人在该地界采取石料,谁也不肯出面阻拦。此事激怒了艾丕绅(十六世),他为保护古迹义正词严地质问杜家,“你家凭什么在艾家地盘内随意采石?”不仅要回了采走的石条、石块,还把挖下的坑填平整齐,并由杜家的头面人物向艾家赔礼道歉,此事才算了结。

抗战时期,石窟洞天日渐毁坏,后因拓展小石砭道路,山麓建筑被拆。20世纪50年代以后,因修建取石,逐渐将石窟炸毁,庙宇被拆,雕像碑石,荡然无存,百年石窟,庙宇瞬间变成一片废墟。而今惧乐岩早已废弃,涉足怀古,空留悲叹:

登山寻访惧乐岩,觅迹瞻仰拜前贤。名胜荡然不知处,空留群山不见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