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井市地名志:山谷-龙井市地理位置及其历史

龙井市地名志:山谷-龙井市地理位置及其历史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西南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南5千米,子洞村辖区内。1981年地名普查后确定此名。清光绪初年在此建屯,日本侵占时期被迫迁移,沟内无人居住。沟内有三开村、弟洞村、弟洞下村3个屯。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附近有一岭,名大盘岭,沟因岭得名。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北14.3千米,大北沟上方,泗水村辖区内。因沟边山形似龙而得名。清光绪末年,因有一黄姓到此开荒而得名。后谐音称“理化”。

龙井市地名志:山谷-龙井市地理位置及其历史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西南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南5千米,子洞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清光绪初年以沟内平如木板的块块农田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后确定此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沟长8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260米。沟内无人居住。

大蒜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南6千米,爱民村辖区内。满语地名,意为东或左。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沟长4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180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南9.5千米,子洞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因沟内平地上杂草茂盛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沟长2.4千米,宽0.4千米,沟口海拔420米。清光绪初年在此建屯,日本侵占时期被迫迁移,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4.6千米,怀庆村辖区内。因沟内怀庆街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沟长9.6千米,宽0.9千米,沟口海拔173米。沟中溪流汇入图们江。沟内有上所、中所、下所、怀庆街4个屯。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北3.3千米,怀庆村辖区内。因沟内弟洞村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东西走向,沟长7.8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176米。沟内有三开村、弟洞村、弟洞下村3个屯。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北4.8千米,光昭村辖区内。因沟内北洞(自然屯)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东西走向,沟长3.7千米,宽0.8千米,沟口海拔169米。沟内有北洞1个屯。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北4.06千米,光昭村辖区内。因沟内南洞屯(现无人居住)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东西走向,沟长2千米,宽0.8千米,沟口海拔169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北5.46千米,光昭村辖区内。因沟内上洞浦(屯)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东西走向,沟长3.9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149米。沟内有上洞浦、下洞浦2个屯。

位于龙井市东部,开山屯镇驻地西北8.72千米,船口村辖区内。因沟内青木洞屯(现无人居住)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东西走向,沟长6.74千米,宽0.6千米,沟口海拔189米。沟口有燕巢岩1个屯。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6.5千米,龙水村辖区内。始以附近屯名得名胡仙堂沟。因名含有迷信色彩,1982年,屯更名为新成屯,沟名亦变为新成沟。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沟长3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309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北13千米,新成村辖区内。清光绪末年因方位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东走向,沟长3千米,宽0.8千米,沟口海拔460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曾有70户人家居住,后均迁移。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北14千米,新成村辖区内。清光绪初年因沟内榛树较多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3千米,宽1.3千米,沟口海拔453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北15千米,新成村辖区内。附近有一岭,名大盘岭,沟因岭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4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432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曾有40户人家居此,后均迁移。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北15.5千米,新成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清光绪末年因云雾缭绕,溪水潺潺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4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422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北14.3千米,大北沟上方,泗水村辖区内。因苇子甚多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4.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359米。沟口有岐阳水库。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东南10千米,鹰岩村辖区内。清光绪末期,因在沟内烧窑而得名窑沟,光复后用谐音更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7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228米。沟内有梨树、中村、春光、腰沟4个屯。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南9千米,细鳞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因沟边山形似龙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7.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275米。沟内有青龙洞下屯1个屯。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东南8千米,细鳞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清光绪初年取富裕、兴旺之意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5.5千米,宽0.35千米,沟口海拔263米。沟内有富兴洞、龙水洞、龙兴洞3个屯。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东南8.9千米,细鳞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沟北有一山,形状似龙,故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5.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269米。沟内有双龙、双北、龙南洞3个屯。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南13千米,文化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因处细鳞河源头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西走向,沟长10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358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南12.5千米,文化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清光绪初年立屯,取永远兴旺之意而得屯名。沟因屯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3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332米。沟内有长兴洞1个屯。(www.xing528.com)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西南12千米,文化村辖区内。清光绪末年,因有一黄姓到此开荒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西走向,沟长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437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西北部,老头沟镇驻地东南8.5千米,水北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意为梨花。沟内曾有过三棵梨树,沟以梨花得名。后谐音称“理化”。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沟长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260米。沟内有理化、卧龙洞、龙口3个屯。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北10.5千米,北兴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因沟处咸沙洞(自然屯)后面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4.5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235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北8.9千米,北兴村辖区内。“德”系朝鲜语,意为岗子。因沟西山上产石耳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8千米,宽1.5千米,沟口海拔260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西北10.3千米,北兴村辖区内。因附近安民台沟(参见安民台沟)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南北走向,沟长1.67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361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西北8.3千米,北兴村辖区内。“葛梅”系朝鲜语,意为鼠李(臭李子)。清光绪末年因沟内长有鼠李树,加之大于附近小葛梅沟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沟长4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296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西北8.2千米,北兴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清光绪末年以鼠李树得名。(参看大葛梅沟)。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4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278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西北1.9千米处,三合村辖区内。清光绪初年得名。因甑峰山挡住沟北,夜间辨别方向只能靠南斗星,因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7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238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西1.5千米,三合村辖区内。因沟旁甑峰山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5.40千米,宽0.6千米,沟口海拔257米。沟口有水北1个屯。

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三合镇驻地西北2.5千米,三合村辖区内。因附近禹迹村(自然屯)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沟长5.68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240米。沟口有禹迹村1个屯。

位于龙井市北部,东盛涌镇驻地西南6.07千米,太平村辖区内。因沟内惠长洞而得名。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时定名。呈南北走向,沟长4.33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296米。沟内有惠长洞1个屯。

位于龙井市北部,智新镇驻地东南20千米,智新村辖区内。1915年前后因在沟内种谷子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7.5千米,宽0.6千米,沟口海拔508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北部,智新镇驻地东南23千米,智新村辖区内。1915年前后因狐狸较多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7.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497米。沟内有南阳洞、清溪洞、东庙3屯。

位于龙井市北部,智新镇驻地南18千米,智新镇明东村辖区内。因方位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沟长8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529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北部,智新镇驻地东南10.5千米,明东村辖区内。以序数排列得名七道沟。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15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355米。沟内有德寿、龙光洞、青罗、西兴、元东、新乐6个屯。

位于龙井市北部,智新镇驻地南11.4千米,胜地村辖区内。满语地名,意为窄。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8千米,宽200米,沟口海拔390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中部,德新乡驻地东南4.5千米,石门村辖区内。因附近上所(自然屯)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南北走向,沟长3.3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347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南部,白金乡驻地西北3千米,白金村辖区内。沟处郭将峰山麓,沟因山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沟长5千米,宽1千米,沟口海拔381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南部,白金乡驻地北15千米,勇新村辖区内。以附近太兴(自然屯)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沟长2.5千米,宽200米,沟口海拔510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南部,白金乡驻地西北11.8千米,勇新村辖区内。朝鲜语地名,“西作”意为西边。清光绪初年以方位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沟长5千米,宽200米,沟口海拔579米。沟内无人居住。

位于龙井市南部,白金乡驻地西北15.5千米,勇新村辖区内。清光绪初年以方位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此名。呈东西走向,沟长3.5千米,宽0.5千米,沟口海拔680米。沟内无人居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