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斯:政坛前的草根少年

李斯:政坛前的草根少年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尽管囊中羞涩的李斯交纳的学费少得可怜,荀子依然将他收为弟子。韩非以他独特的贵族视角和超凡的天才,将李斯领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韩非带来的珍贵典籍、对各国形势的分析判断、对历朝得失的深入见解,都使李斯受益匪浅。日后,李斯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求学岁月时,这样评价他和韩非的关系:不遇李斯,韩非不失为韩非,不遇韩非,李斯不得为李斯。李斯给荀子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离开了。李斯可不这么想。

李斯:政坛前的草根少年

据《史记》记载,年轻时的李斯只不过在楚国上蔡郡里做看守粮仓的小文书,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一次李斯在畅快淋漓地解决了内急问题之后,在茅厕看见几只惊恐的老鼠,它们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吓逃跑。而自己所管粮仓里的老鼠,却可以吃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李斯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他大概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如下:曾经的仓鼠现在也开始“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曾经的厕鼠现在则“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李斯认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飞黄腾达或者穷困潦倒(说直接一点就这么翻译吧)其实和刚才看到的老鼠是一样的,没别的,完全在于这个人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于是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荀子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荀子也和孔子类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所以,尽管囊中羞涩的李斯交纳的学费少得可怜,荀子依然将他收为弟子。李斯温暖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万世师表。在这里他还结实了同为人中之龙的韩非,想来李斯在韩非身上学到的知识不会比他从荀子身上学到的少。韩非以他独特的贵族视角和超凡的天才,将李斯领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韩非带来的珍贵典籍、对各国形势的分析判断、对历朝得失的深入见解,都使李斯受益匪浅。李斯像一块贪婪而高效的海绵,能迅速把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吸收消化。日后,李斯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求学岁月时,这样评价他和韩非的关系:不遇李斯,韩非不失为韩非,不遇韩非,李斯不得为李斯。这话想来也并非完全是谦虚。关于李斯同韩非之间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表。

学成之后,李斯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他要离开荀子老先生了。此时的李斯,心如满月弓,志似穿云箭,他在向往着天下,而天下也在等待着他。荀子老先生只是问道:“李斯,你会去哪里建功立业?”(www.xing528.com)

李斯对自己未来的行动早已有所谋划,当即慷慨言道:“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荀子老先生又问:“你是楚国人,为什么不去报效楚国?”

李斯道:“楚国连先生都不能用,更何况是我?”这话勾起了荀子的伤心往事。荀子长叹一声,闭上双眼,不再说话。李斯给荀子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离开了。

李斯为什么要去秦国呢?当时,“一超多强”,六国相对较弱,秦国最强。六国皆弱,但还不至于弱得没有一点翻本的机会,秦国独强,但也没有强到敢拍胸脯叫嚣以一挑六。也许换了你我这种一般人的想法,宁为鸡头,不为牛尾。六国弱,好啊,正要用人,这一去,按今天的话来说,还不弄个部级干部当当?秦国强,能人也多啊,官位都是有限的,去了也许顶多也就做个处级干部。所以人们多数会选择去六国。李斯可不这么想。他不做鸡头,也不为牛尾,他像斗牛士手中的宝剑,带着锋利的寒光,直奔牛头而去。他要证明,在弱者中间,他是强者,在强者中间,他是更强者。在他身上,不存在嫉妒这种低劣的情感。当他初见到光芒如太阳的韩非时,心中并无妒忌,有的却是战而胜之的勇气和自傲。熊的沉默比狗的吠叫更为可怕,也更值得尊敬。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勇气,李斯一个人来到了陌生的大秦都城——咸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